- 年份
- 2024(9269)
- 2023(12931)
- 2022(11223)
- 2021(10103)
- 2020(8703)
- 2019(19809)
- 2018(19376)
- 2017(36245)
- 2016(19406)
- 2015(22084)
- 2014(22061)
- 2013(21868)
- 2012(20577)
- 2011(18998)
- 2010(19337)
- 2009(18160)
- 2008(17856)
- 2007(16461)
- 2006(14529)
- 2005(13096)
- 学科
- 济(100888)
- 经济(100817)
- 管理(59870)
- 业(56650)
- 企(47280)
- 企业(47280)
- 方法(38029)
- 数学(32831)
- 数学方法(32480)
- 地方(25513)
- 中国(23977)
- 农(23449)
- 学(21052)
- 业经(20652)
- 技术(19889)
- 财(19603)
- 环境(16797)
- 农业(16194)
- 制(15523)
- 地方经济(15294)
- 和(15015)
- 贸(14297)
- 贸易(14287)
- 理论(14280)
- 易(13724)
- 融(13415)
- 金融(13413)
- 银(13266)
- 银行(13234)
- 划(13085)
- 机构
- 学院(290493)
- 大学(289404)
- 济(126668)
- 经济(124024)
- 管理(111192)
- 研究(103644)
- 理学(95225)
- 理学院(94086)
- 管理学(92478)
- 管理学院(91925)
- 中国(77266)
- 科学(64458)
- 京(61319)
- 财(54747)
- 所(53329)
- 农(48791)
- 研究所(48524)
- 中心(46970)
- 江(45019)
- 财经(43147)
- 业大(43032)
- 北京(39091)
- 经(38877)
- 经济学(38768)
- 范(38335)
- 农业(38036)
- 师范(37982)
- 院(37135)
- 州(35458)
- 经济学院(34691)
- 基金
- 项目(190695)
- 科学(150175)
- 研究(139444)
- 基金(135871)
- 家(118739)
- 国家(117769)
- 科学基金(100399)
- 社会(88533)
- 社会科(83926)
- 社会科学(83897)
- 省(77411)
- 基金项目(72373)
- 划(64142)
- 自然(63717)
- 教育(63278)
- 自然科(62113)
- 自然科学(62091)
- 自然科学基金(60971)
- 编号(55668)
- 资助(54406)
- 成果(44744)
- 创(44311)
- 重点(43927)
- 发(43436)
- 部(41263)
- 创新(40684)
- 课题(39727)
- 国家社会(36444)
- 科研(35801)
- 大学(34996)
共检索到442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海婷 朱再昱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否有所作为。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永强 熊小刚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将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划分为第1、2、3类。其中,第1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强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2类为"科技创新能力中等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3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弱区域",包括18个县(市、区)。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大小与次序。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蒋树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依托环湖地区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逐步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对金融生产力的一次革新,金融机构应抓住这次机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色金融产业。
关键词:
求实创新 推动 鄱阳湖 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永钦 熊雪 傅春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率的双赢。应用DEA方法以评价循环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率,采用农业生产的生态足迹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为同时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构造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指数,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存在农药化肥投入冗余、粮食单产不足以及农业生产的耕地足迹和牧草地足迹所占比重偏大等问题,为此必须在推广猪-沼-粮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猪(牛)-沼-果(渔)等循环农业模式,进而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海婷 朱再昱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科技创新体系,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本文在运用SWOT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AHP方法运用于SWOT分析之中,建立SWOT定量分析模型,对该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源泉作用、扩大产学研合作、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镠 祖强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足迹,得出以下结论: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四个产业部门依次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8年的碳足迹为5995 92万t,人均碳足迹为3.518t/人;碳足迹影响力和碳足迹感应力排名前三的产业部门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产业部门的行业垄断程度都较高,充分表明了高垄断行业的碳足迹引申出了其它行业的碳足迹;基于碳足迹指标选择基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应以鄱阳湖为核心,以南昌作为经济增长极,以现代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国华 陈东林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发展对于江西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采用了SWOT分析法,客观详细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综合阐述了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以此为据,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和机会,规避风险,实现目标,帮助决策者作出最佳的策略,为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规划 SWOT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弋江 武丹 苏玉慧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江西高职院校必须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实现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动结合。一、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林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已3年多的时间,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已实现了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的企业集群式发展。通过最新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区内小型企业仍是发展主体,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壮大企业实力,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引用博弈理论,对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以及同类型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联盟决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即使在联盟收益更大的情况下,企业也可能选择不联盟。基于此,本文最后从企业、行业、高校和政府角度提出促进联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技术创新 企业联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戴志敏 郭露
在对知识函数改进基础上,引入与人和土地存量因素相关的产业外溢性因素,借用基于生态足迹的产业创新范式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主导产业集聚下知识溢出因素与资源转移路径。以区内各地市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利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从产业创新道路选择与现有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以资源存量为主的资源转移和知识溢出空间增容下的平衡度测量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生态经济区各地产业创新道路选择的适宜性。由于受制生态经济区自身湖域资源特性,区内产业创新协同性与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脆弱平衡态,但5地市所处程度各有不同,南昌市知识溢出空间增量转换资源能力最强,而抚州市最差。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产业创新 资源集约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关键词:
经济 人口 空间耦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游和远
研究目的: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差异水平,并探讨其耦合优化路径。研究方法: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研究结果:(1)生态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市区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高,县域则相对较低;(2)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市区多为环境滞后性阶段,县域则处于经济滞后阶段;(3)耦合度空间分布以湖滨地区为核心以圈层形式呈现向外逐渐递减趋势;(4)经济滞后区域应选择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策略,环境滞后区应选择适应性管理与生态屏障区构建策略。研究结论:基于资源与经济同步优化策略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均衡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国华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发展对于江西崛起的推动作用日益重大。制定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人才发展战略,实施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了发展的重点。本文诠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和人才现状,立足于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并结合生态经济区实际情况,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敏 廖为明 邓荣根 王立国
森林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析"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问题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运用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去和现在的碳储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409.676×106吨,2020年碳储量为1218.525×106吨,碳汇潜力为808.849×106吨,潜力巨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沈孝强 姚岚 李洪义
从结构和功能关系两方面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分布在0.008~0.141之间,城镇化水平最高区域为南昌市区,最低区域为武宁县;2从空间分布看,6个城市建成区的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属点状分布;而剩余25个县域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以鄱阳湖湖滨带为核心,圈层形式向外围逐级递减;3从结构与功能关系看,在城镇化结构中社会收入分值所占比例高,而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分值比例较低;在城镇化功能中基础教育、人居环境和医疗卫生功能得分较高,而就业吸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