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17)
2023(13167)
2022(10596)
2021(9305)
2020(7743)
2019(17617)
2018(17171)
2017(32571)
2016(17973)
2015(20417)
2014(20868)
2013(20495)
2012(19123)
2011(17452)
2010(17764)
2009(16611)
2008(16312)
2007(14914)
2006(13421)
2005(12303)
作者
(55272)
(46417)
(46367)
(44781)
(29580)
(22352)
(21088)
(18093)
(17605)
(16490)
(16179)
(15448)
(15019)
(14751)
(14615)
(14443)
(13756)
(13577)
(13449)
(13414)
(11666)
(11627)
(11239)
(10649)
(10631)
(10611)
(10191)
(10111)
(9480)
(9277)
学科
(98509)
经济(98439)
管理(48861)
(43680)
方法(35240)
(32743)
企业(32743)
数学(31170)
数学方法(30939)
地方(26040)
(24778)
中国(24663)
(20688)
业经(19460)
(18320)
农业(16893)
环境(16502)
地方经济(15185)
(14188)
(14100)
贸易(14088)
(13512)
(12993)
(12818)
(12204)
金融(12202)
(11682)
银行(11650)
(11194)
(11156)
机构
学院(271333)
大学(270831)
(120989)
经济(118490)
研究(100304)
管理(98132)
理学(83718)
理学院(82626)
管理学(81122)
管理学院(80627)
中国(73717)
科学(62217)
(57775)
(51984)
(51957)
(49327)
研究所(47305)
中心(45047)
(42532)
财经(41454)
业大(41340)
经济学(38916)
农业(38568)
(37412)
(37099)
师范(36762)
北京(36376)
(36084)
经济学院(34917)
(33181)
基金
项目(178591)
科学(140130)
基金(129165)
研究(128194)
(113644)
国家(112801)
科学基金(95403)
社会(83431)
社会科(79147)
社会科学(79121)
(70266)
基金项目(68614)
自然(60259)
(58709)
自然科(58690)
自然科学(58673)
自然科学基金(57577)
教育(57415)
资助(51925)
编号(50782)
重点(41469)
(41198)
成果(40864)
(38851)
课题(35947)
(35731)
国家社会(35391)
科研(33891)
创新(33669)
发展(33196)
期刊
(142239)
经济(142239)
研究(82403)
中国(52744)
(45216)
学报(44009)
科学(40469)
(39917)
管理(34185)
大学(32683)
学学(31072)
农业(30311)
教育(24040)
(23526)
金融(23526)
经济研究(23144)
技术(22863)
业经(21565)
财经(21147)
问题(19223)
(18327)
(16483)
技术经济(15039)
资源(14673)
统计(14645)
(13778)
(13210)
(13040)
世界(12698)
现代(12628)
共检索到411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沈孝强  姚岚  李洪义  
从结构和功能关系两方面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分布在0.008~0.141之间,城镇化水平最高区域为南昌市区,最低区域为武宁县;2从空间分布看,6个城市建成区的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属点状分布;而剩余25个县域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以鄱阳湖湖滨带为核心,圈层形式向外围逐级递减;3从结构与功能关系看,在城镇化结构中社会收入分值所占比例高,而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分值比例较低;在城镇化功能中基础教育、人居环境和医疗卫生功能得分较高,而就业吸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玉钊  钟业喜  蒋梅鑫  史焱文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助推区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及腹地划分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等级、腹地、网络3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特征明显;南昌、九江周边区域空间邻近效应显著;城镇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趋向明显;南昌市对东部区域辐射能力持续偏弱;城市等级划分出现中心城市等级与行政级别"错位耦合"的现象;城市腹地划分"边界效应"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镠  祖强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足迹,得出以下结论: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四个产业部门依次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8年的碳足迹为5995 92万t,人均碳足迹为3.518t/人;碳足迹影响力和碳足迹感应力排名前三的产业部门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产业部门的行业垄断程度都较高,充分表明了高垄断行业的碳足迹引申出了其它行业的碳足迹;基于碳足迹指标选择基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应以鄱阳湖为核心,以南昌作为经济增长极,以现代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国华  陈东林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发展对于江西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采用了SWOT分析法,客观详细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综合阐述了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以此为据,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和机会,规避风险,实现目标,帮助决策者作出最佳的策略,为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志军  陈美球  蔡海生  周克昊  李芳  朱再昱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区域协调发展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建立了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益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土地生产力等6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展祥  
去工业化主要指以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不断下降而体现的制造业的萎缩和转移,是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去工业化往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后发展中地区,国内外去工业化趋势下的低碳经济、新国际劳动分工和绿色消费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也蕴含着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风险巨大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两难处境等挑战,需要加大公共宣传、优化引资环境、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以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慧芳  鲍丙飞  张利国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其与粮食生产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02-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由技术进步驱动型向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驱动型转变,且空间差异较大;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出全局空间相关性呈"N"型变化趋势,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考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县(市)空间异质性,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推进粮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肖利  张智  贾玉连  齐述华  
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分形模型,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的集聚维、网格维和关联维。研究表明:(1)南昌市和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明显(集聚维数分别为1.042 5和1.151 6),前人认为该区域城市体系具有双核结构特征,集聚维数的测算从城市自组织演化角度印证了该论点;(2)研究区城市体系在空间上以线(如公路、铁路)为轴线展布(容量维(1.035 6)、信息维(1.07)、关联维D→1),区域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达性良好(牛鸦维数比Q=0.941 6);(3)区域内城市体系系统演化动力比较单一(D1≈D0),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国华  王亚力  李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受水环境影响明显,而该区各县域水环境状况与其地势密切相关。从基于卫星数据的全国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域高程信息,利用SPSS等软件对各县域的低平原指数(LPI)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率进行多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的城镇化率与其低平原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抛物线型"相关。这种相关性揭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基于地形基础和水文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中部区域和外围区域低、边缘区域高"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这种空间格局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自然烙印,更是未来生态经济区建设应该关注的核心领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海婷  朱再昱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否有所作为。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永强  熊小刚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将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划分为第1、2、3类。其中,第1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强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2类为"科技创新能力中等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3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弱区域",包括18个县(市、区)。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大小与次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敏  廖为明  邓荣根  王立国  
森林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析"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问题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运用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去和现在的碳储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409.676×106吨,2020年碳储量为1218.525×106吨,碳汇潜力为808.849×106吨,潜力巨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江丽  谢正观  
汇集郡阳潮生态经济区2008年社会、经济、生态三类2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划研究,同时结合湖区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特点,最终将湖区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在分析各生态经济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各区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泉恩  蒋梅鑫  钟业喜  
以国家战略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将建成区面积作为城市规模的测度指标,确定了城市规模与经济绩效的耦合匹配分析模型,并以规模—经济匹配值的时空差异分析作为切入点,研究城市规模与经济绩效的耦合情况。研究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规模的增长逐年加快,尤其是在2010-2012年期间,交通干线经过地区的城市规模有了明显扩张;从2001年到2012年,城市规模与经济绩效偏离理想状态较多的地区明显减少,耦合情况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且每个时段均存在规模主导区域多于经济主导区域的情况;城市规模与经济绩效耦合程度的改善在2001-2005年和2010-2012年这两个时间段最为明显,并且规模主导区域的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