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25)
2023(11272)
2022(9842)
2021(9454)
2020(7959)
2019(18846)
2018(18892)
2017(36900)
2016(20004)
2015(22839)
2014(23048)
2013(22577)
2012(20457)
2011(18277)
2010(18353)
2009(16506)
2008(15878)
2007(13666)
2006(11759)
2005(10095)
作者
(57697)
(47932)
(47527)
(45577)
(30594)
(23086)
(21569)
(18892)
(18341)
(17096)
(16602)
(15990)
(15267)
(15135)
(14815)
(14497)
(14213)
(14164)
(13762)
(13533)
(11957)
(11608)
(11536)
(11000)
(10673)
(10632)
(10588)
(10585)
(9589)
(9407)
学科
(81079)
经济(81000)
管理(55220)
(51797)
(43237)
企业(43237)
方法(40277)
数学(35548)
数学方法(34877)
(20988)
(19843)
中国(18823)
地方(17537)
(17153)
业经(16812)
理论(14512)
农业(14026)
(13612)
贸易(13604)
(13188)
(12978)
环境(12427)
技术(12243)
(11962)
(10889)
(10874)
财务(10813)
财务管理(10794)
教育(10285)
企业财务(10172)
机构
大学(279467)
学院(278562)
管理(115327)
(104090)
经济(101663)
理学(100610)
理学院(99495)
管理学(97344)
管理学院(96875)
研究(89685)
中国(65641)
(60103)
科学(59125)
(44975)
(44957)
(44629)
业大(44556)
研究所(41155)
中心(40881)
(39270)
北京(37771)
(37150)
财经(36946)
师范(36801)
农业(35368)
(33610)
(33513)
(32308)
技术(30346)
经济学(29831)
基金
项目(198742)
科学(155260)
基金(143026)
研究(142908)
(125151)
国家(124155)
科学基金(106819)
社会(87168)
社会科(82516)
社会科学(82490)
(78237)
基金项目(76575)
自然(72253)
自然科(70524)
自然科学(70507)
自然科学基金(69155)
教育(66144)
(66013)
资助(60175)
编号(59261)
成果(46571)
重点(44297)
(42829)
(41374)
(41012)
课题(40493)
创新(38213)
科研(38114)
大学(36831)
教育部(36318)
期刊
(110936)
经济(110936)
研究(76442)
中国(51788)
学报(44671)
科学(42359)
管理(40731)
(40109)
大学(33668)
(32273)
教育(32151)
学学(31654)
农业(28480)
技术(25791)
业经(18807)
(18530)
金融(18530)
经济研究(16849)
财经(16610)
图书(15630)
资源(14636)
(14525)
科技(14492)
问题(14033)
(13960)
技术经济(13707)
理论(13673)
统计(13042)
(12821)
实践(12808)
共检索到3923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熙  黄俊  马文娜  周小清  邓京虎  周就猫  陈美球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形地貌在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对不同的地貌类型进行土地整治时,土地整治有明显的差异性。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方向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林、牧、副、渔等产业,整治以治水为主,完善排灌渠系,加固沿河圩堤,加强湖区防护林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治理水旱灾害,减轻土壤污染。该文在总结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与之相适合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南昌县蒋巷镇五丰村等两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应用鄱阳湖滨湖平原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分析成果,对项目区工程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设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宇阳  郑林  王盼盼  舒芮  侯颖  
我国南方亚热带沙化土地在成因、危害和治理方式上均与北方沙地有很大不同,以沙化土地水土流失治理典型区周边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村域基本情况,走访村落中的农户群体与关键人物,获得问卷与访谈数据,对农户沙地治理与利用行为、生态意识、生态认知、农业生产方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人口特征分异上考察各类农户群体的行为和意识差异,运用Logistic二值回归模型验证农户治理行为的显著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沙地行为和生态意识在人口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上都有显著差异,其中年龄、学历、实际耕种规模、农业损失、沙地活动是影响农户参与沙地造林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对改善沙地生态治理模式和优化环境政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树成  张展羽  夏继红  杨洁  盛丽婷  唐丹  陈晓安  
分层采集鄱阳湖近水滨岸土壤进行磷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试验,探讨不同位置滨岸土壤的总磷(TP)含量及其对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滨岸带土壤TP差异极显著(F=7. 103,p 20~40 cm土层(393 mg·kg~(-1))。各滨岸土壤的磷素动力学过程相似:即分为"快速吸附(0~2 h)"、"缓慢吸附(2~24 h)"与"吸附平台(> 24 h)"3个阶段,平衡吸附量(Q_e)最大值为216. 0 mg·kg~(-1); Langmuir模型对磷的等温吸附拟合度为0. 951~0. 995,表层土壤最大吸附量(Q_(max))高于下层土壤,饶河(629. 12 mg·kg~(-1))吸附量最大,康山大堤(340. 72 mg·kg~(-1))最小。滨岸表层土壤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小于0. 1 mg·L~(-1),磷流失风险较小,东部滨岸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优于西南滨岸土壤,最大吸附量与TP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鑫  耿玉清  徐明  刘丽香  林茂  
土壤酶参与有机碳和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对土壤有机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为探讨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鄱阳湖滩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的2、5、9和11月分别采集0~10 cm的土壤样本,对土壤性质和与有机碳转换相关的3种水解酶和2种氧化还原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土壤性质参数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月份的土壤pH值、有机碳和氮含量的差异不显著,但土壤酶活性变化有显著差异。纤维二糖酶和β-糖苷酶活性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而酚氧化酶活性在2月份最高,9月最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在11月最高;己丁质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洪  袁磊  张静  
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为例,围绕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从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角度出发,基于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将其划分为3种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并提出了生态约束下高原湖滨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应具备的条件、控制指标和总体模式构想。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滇池生态约束下城镇村链动型,洱海生态约束下城镇村优化型,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阳宗海生态约束下镇村主导型和泸沽湖、程海生态约束下乡村主导型四类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并对其具体模式设计进行了阐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鄢帮有  刘青  万金保  郑林  夏雨  黄齐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小飞  傅春  
排污权初始分配是排污权交易的起点和基础,在分配模式和实证研究方面需要加强。采用地区人口法、经济总量法、历史排污量法、环境容量法和综合分配法5种模式研究了鄱阳湖流域11个地市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与氨氮的初始排污权分配。结果表明:COD和氨氮初始排污权在地市之间的分配格局相似;南昌、新余与鹰潭3市按经济总量模式分配的排污量明显高于其它模式,上饶、吉安两市人口分配模式高于其它模式,景德镇、九江两市历史排污量模式高于其它模式,赣州市环境容量模式高于其它模式,宜春市综合模式高于其它模式。综合分配模式为赣州市排污权总量最高,南昌、九江、吉安、宜春、抚州和上饶6市次之,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4市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柳  江丰  谢正磊  王军邦  廖富强  齐述华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柳  江丰  谢正磊  王军邦  廖富强  齐述华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鹏  黄河清  甄霖  鄢帮有  闫慧敏  姜鲁光  
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户的受偿意愿和家庭生计。论文以鄱阳湖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农户受偿意愿数据,然后通过Logistic方法建立了农户受偿意愿与单位耕地产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目前生态补偿措施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农户意愿的分别以耕地、劳动力转移和生产结构调整为主要补偿对象的三种典型生态补偿模式。利用回归分析和年龄移算法,对湖区未来20 a三种生态补偿模式下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总额变化过程进行详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结构调整补偿模式较其他两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为高效利用国家补偿资金提供了有效途径,还能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为农业劳动力提供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延林  
湖南省滨湖地区(含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地区)国营农场总人口41.6万,耕地90.0万亩。农业基本形成粮食、棉花、麻类,甘蔗、生猪、水产、养殖七大生产基地,工业基本形成制糖,、纸、纺织、食品饮料、建材、饲料六大支柱。 农场人口和耕地面积仅占滨湖地区的2.9%和5.6%,但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地区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益阳地区财政收入的80%来自农垦。大通湖农场土地面积相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孔凡斌  
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滨湖地区的25个县(市、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空间分布、贫困类型和主要致贫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估算滨湖地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资金需求为2.05亿元,帮助贫困人口解决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改厕和环境整治的5个基础需求以及农户劳动力培训需求的资金需求量是7.3亿元,综合农户层面和社区层面两个层面的资金需求,合计资金需求量为9.35亿元;就资金政府分担机制进行了计算,提出政府出资8.415亿元的5年资金供给方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美球  黄靓  蔡海生  刘序  刘桃菊  
论文以江西省鄱阳湖区为例,综合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鄱阳湖区土地健康的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该区11个县的土地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区的土地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只有德安县为健康区,进贤、九江和永修3县为亚健康区,其它7个县均为不健康区。并进一步对各县土地健康状况的主要表现特征进行了总结,从而可为各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吴进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经济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体育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与具有资源优势的中西部同类地区相比,该区域经济较发达,体育旅游经济模式较多,具有一定的区域独特性。必须认真分析其优势和特点,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找区域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国华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发展对于江西崛起的推动作用日益重大。制定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人才发展战略,实施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了发展的重点。本文诠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和人才现状,立足于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并结合生态经济区实际情况,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