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34)
2023(6245)
2022(5237)
2021(4919)
2020(4180)
2019(9154)
2018(9059)
2017(17028)
2016(9741)
2015(10777)
2014(10691)
2013(10609)
2012(10108)
2011(9289)
2010(9353)
2009(8346)
2008(8337)
2007(7327)
2006(6500)
2005(5786)
作者
(30916)
(26461)
(26381)
(25017)
(16780)
(12871)
(11752)
(10331)
(10190)
(9470)
(9357)
(9157)
(8845)
(8658)
(8527)
(8066)
(7795)
(7770)
(7664)
(7586)
(6836)
(6789)
(6556)
(6234)
(6016)
(5914)
(5843)
(5489)
(5487)
(5368)
学科
(44379)
经济(44339)
管理(22334)
(19813)
方法(18905)
数学(16916)
数学方法(16693)
(15063)
企业(15063)
地方(13802)
(13023)
中国(10595)
(10456)
地方经济(8663)
(8340)
环境(7629)
业经(7546)
农业(7265)
(6326)
(6294)
贸易(6291)
(6110)
(6036)
金融(6034)
(5970)
(5479)
理论(5446)
银行(5421)
(5366)
(5268)
机构
大学(142899)
学院(140513)
研究(56810)
(52661)
经济(51513)
管理(48127)
理学(42013)
理学院(41223)
中国(41146)
科学(40909)
管理学(40010)
管理学院(39761)
(31524)
(31353)
(31047)
研究所(29551)
业大(25884)
中心(25016)
农业(24949)
(23763)
(21983)
(21801)
师范(21570)
(21125)
北京(19483)
(19067)
财经(18963)
科学院(18339)
师范大学(17928)
(17333)
基金
项目(103325)
科学(81127)
基金(76120)
(70599)
国家(70125)
研究(67170)
科学基金(57839)
社会(42345)
基金项目(40934)
(40431)
自然(40427)
社会科(40079)
社会科学(40066)
自然科(39442)
自然科学(39428)
自然科学基金(38724)
(35313)
教育(30672)
资助(30584)
重点(25157)
编号(24990)
(23129)
(22138)
计划(21876)
科研(20725)
(20624)
成果(20077)
科技(19719)
创新(19511)
课题(18455)
期刊
(56440)
经济(56440)
研究(38331)
学报(31982)
科学(28624)
中国(27127)
(27013)
大学(22693)
学学(21749)
农业(18455)
(16322)
管理(16157)
教育(13125)
资源(10886)
(10359)
金融(10359)
(10134)
技术(9509)
业大(9011)
财经(8953)
经济研究(8919)
(8596)
林业(8185)
业经(8121)
统计(7816)
科技(7804)
(7682)
问题(7422)
(7133)
农业大学(6976)
共检索到207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相虎  张奇  邵敏  
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 NDVI数据,根据简单生物模型SiB2的方法计算鄱阳湖流域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不同植被类型LAI年内和年际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年内,LAI从1月开始减小,至3月降到最小,之后开始迅速增大,7月达到最大值,然后又开始减小;各植被覆盖类型LAI与前3月降水和前1月平均气温相关性较强,并且全部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在年际上,各植被覆盖类型LAI在20a间无明显整体增大或减小趋势,但每隔2~3a呈锯齿状增大减小交替变化,其中常绿针叶林LAI变幅较大,在2.3~3.5之间,而林地草原LAI变化较平缓,在0.5~0.9之间;植被LAI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正兰  张廷斌  易桂花  秦岩宾  李景吉  王国严  姚明月  
叶面积指数作为陆地生态过程的重要参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区域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5A2H/LAI遥感数据集,利用Theil-Sen media斜率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以及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001~2018年横断山区植被LAI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根据气象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和DEM数据,重点分析了横断山区植被LA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18年横断山区植被LAI均值为1.22,空间上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2)横断山区植被LAI受地形影响明显,植被LAI值随海拔升高表现为"升高-降低-稳定"的特征,随坡度增加植被LAI值呈上升趋势;(3)近18a横断山区植被LAI整体以0.07·(10a)~(-1)的速率增加,其中68.92%的区域呈增加趋势,31.08%的区域呈退化趋势;(4)横断山区植被LAI与气温和日照时长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呈负相关关系。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植被LAI与气温、降水和日照时长的显著相关面积比例依次为22.7%、33.58%和31.80%,表明植被LAI受降水和日照时长影响较大,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坤  丁明军  张华敏  陈利文  
量化研究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干旱监测与抗旱减灾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鄱阳湖流域1961~2017年26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分析了该流域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南湿北干,且四季差异明显。(2)鄱阳湖流域呈现显著湿润化趋势(p<0.05),四季均存在变湿趋势,且夏季、冬季变湿显著(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鸿强  王玉杰  王彦辉  于澎涛  熊伟  徐丽宏  周杨  
在具有半干旱气候的宁夏固原六盘山区叠叠沟小流域,于2009年整个生长季内(5—10月)监测了典型阴坡坡面上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坡位的7个样地的林冠层、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叶面积指数(LAI)的数量变化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不同样地的林冠层LAI随坡位升高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逐渐减小,从坡下部的1.52 2.95减少到坡顶部的0.15 0.27;林下灌木层LAI是先增加后减小,从坡下部的0.05 0.06增加到坡中上部的0.73 1.01后再减小到坡顶的0.19 0.30;草本层的LAI随坡位上升不断增加,从0.18 0.36增加到0.19 0.75。(2)林冠层和草本层的LAI...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康慧  曾晓东  李芳  
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生态脆弱区叶面积指数(LAI)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研究,对揭示该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CN0 5.1气象数据和全球陆表特征参量(GLASS)LAI产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生态脆弱区1982—2017年LAI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气象因子。结果显示:1982—2017年,中国生态脆弱区气温基本呈上升趋势,而降水趋势的区域差异显著。大部分生态脆弱区LAI呈增长趋势,包括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大部,以及北方农牧林草脆弱区西部和东南部、南方农牧脆弱区北部和东南部。中国生态脆弱区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其中生态脆弱区大部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气温,而干旱半干旱脆弱区西部和南方农牧脆弱区LAI增长的主导气象因子分别是和日最低和最高气温。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升温对我国生态脆弱区植被生长有积极影响,但在一些区域受湿度状况调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春华  周文斌  
分别于2010年2月和7月,对鄱阳湖湖区和入湖河流的pH、TDS以及主要离子浓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主要离子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水体属于弱矿化度软水,Ca2+是湖水和河水的主要阳离子,分别占阳离子总数的59.35%、49.89%;HCO-3是湖水和河水的主要阴离子,分别占阴离子总数的53.37%、59.37%,水质类型为Ca-HCO-3型水;主要离子组成和TDS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沿程变化特征,这与降雨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水系的地质背景有关;从河流水系上游至湖区的水化学特征依次为HCO-3型、HCO-3-SO2-4和SO2-4型。从水化学控制机制上看,鄱阳湖丰水期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小英  李晓薇  王禹锡  王宁珍  
利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8年玉米试验观测资料,对玉米的LAI变化规律,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对LAI的影响,LAI对5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生物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叶期—乳熟期LAI随着出苗后的天数呈S曲线变化。缓慢增长期出现在8~28 d;快速增长期出现在28~74 d;缓慢下降期出现在74~103 d。叶片含水率以0.9%/10 d的速度线性下降。各试验年份间,降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31%~92%;其次为≥10℃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比较稳定。从播种到乳熟期,各年份的气象要素值趋于平均值。LAI与≥10℃有效积温及光合有效辐射呈幂函数变化,有效积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严冬  范建容  欧国强  
利用大渡河流域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最新修订的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流域参考作物腾发量。同时获取大渡河流域2007年内45期MODIS LAI数据,根据叶面积指数与作物系数的经验关系得到作物系数2007年年内的变化情况,利用GIS中的Zonalmean函数对大渡河流域平均作物生态需水量年内变化进行估算。在根据年干燥度进行干湿区划的基础上,对作物生态需水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2007年内生态需水总量为618.8 mm,月平均值为51.6 mm。其中作物生态需水量年内变化过程为夏季最高,占全年总需水量的35.7%,春季、秋季、冬季生态需水量逐渐减少分别占全年总量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国华  胡振鹏  
收集了鄱阳湖流域公元381~1949年共435 a水旱灾害历史记录。结合历史气候变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划分了干旱、湿润历史周期及其起讫时间,根据历史记录承载的信息对水旱灾情严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并赋予相应湿润指数值。通过改进水文统计中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分别率定了公元960~1949年期间各湿润、干旱时期湿润指数的均值、方差和离差系数,研究了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元960~1698年鄱阳湖流域经历了湿润—干旱相间的3个周期,1699~1949年遭遇长达250 a以上的湿润多雨气候。湿润期遭受洪灾年份比旱灾年份多,且大洪灾年数远比于大旱灾年数多;干旱期遭受旱灾年数略多于洪灾年数,但大旱灾年数比大洪灾年数多一些。研究结果对探索鄱阳湖演变、湖区资源开发利用和湿地生态系统演进的历史过程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气候变化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晶  关华德  章新平  
基于GIMMS 3g、PAL、LTDR V3、FASIR及MODIS 5种不同的遥感影像数据,及洞庭湖流域30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月值数据,采用逐像元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数据集背景下的植被变化趋势,并基于时间序列长度以及数据精度的考虑,选择GIMMS 3g作为研究洞庭湖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基础数据集,进而利用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探讨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过去29a间,流域GIMMS 3g NDVI在时空尺度上均以增加趋势为主,1998~2000年出现最大的降低,以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区减少最快;(2)去除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振鹏  林玉茹  
以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过程重建的成果为基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分析了两宋以来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水干旱灾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管气候处于温湿期还是冷干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当气候处于冷干时期,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增大,特大干旱年和连续干旱年组频频出现。利用气象、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0a来,气温呈现增高趋势,逐年的日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发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必须加强水需求管理、坚持节约用水为先;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潜力;加大力度,新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徽徽  刘元波  
鄱阳湖流域水文过程是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它水文要素而言,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成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采用AMSR-E土壤水分数据,从流域、子流域及地表覆被等不同的空间尺度,阐明了鄱阳湖流域2003~2009年土壤水分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总体呈现中心低、周边高的"漏斗式"空间分布形态,但夏、秋季节空间差异性减弱,年际土壤水分呈现较强的下降趋势,其中以湖区下降速度最大;在地表覆被尺度上,林地土壤水分最高、年际下降速度最低,表明其在年际尺度上对干旱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土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燕萍   叶许春   刘婷婷   李相虎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大气-植被-土壤作用及其内部互馈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通过Sen趋势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为活动压力指数,量化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干旱格局的影响。研究得出:(1)利用传统干旱指数和统计年鉴中的旱灾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出农业干旱情况和气象干旱程度的复合信息,准确量化监测区域实际旱情。(2)鄱阳湖流域具有干旱频率南高北低、西部旱情较东部严重、干旱影响范围波及广、全流域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等特征;流域整体表现出冬春干旱化、夏秋湿润化的态势。(3)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点。研究时段内流域人为活动压力指数普遍上升,北部人为活动压力显著高于南部;流域北部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人类活动效应对干旱程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粗放并对环境造成破坏,间接加剧了区域干旱。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和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玉林  孙国清  过志峰  刘录三  杨丽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改变区域乃至全球的水文循环的现状,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定量评价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鄱阳湖流域1973年~2002年间的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3种气候情景,最后应用陆地表面模型VIC水循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鄱阳湖流域的水量30年、60年、90年后(相对于1983年)将可能增加11.7%、25.08%和39.06%,而且因为径流的增加幅度最大的情况恰好出现在每年径流峰值时段(汛期),所以鄱阳湖发生洪灾的危险性将可能增大。研究气候变化背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云良  张奇  李相虎  姚静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以地表-地下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为模拟工具,探讨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水文模型以2000~2008年为模拟期,以流域河道日径流量来率定(2000~2005年)与验证模型(2006~2008年)并取得了满意的模拟效果。基于此,假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方案,通过径流量、土壤蒸发量和基流量来探讨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量与基流量对降雨变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而土壤蒸发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强。在降雨一定条件下,水文变量均与气温变化近似呈线性关系;在气温情景一定条件下,水文变量均与降雨变化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降水的减少,气温对径流、土壤蒸发和基流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