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30)
2023(12302)
2022(10899)
2021(10341)
2020(8621)
2019(19793)
2018(19670)
2017(37571)
2016(20704)
2015(23422)
2014(23260)
2013(22740)
2012(21138)
2011(18931)
2010(18911)
2009(17029)
2008(16796)
2007(14395)
2006(12546)
2005(10784)
作者
(60901)
(50775)
(50253)
(48016)
(32494)
(24360)
(22770)
(19900)
(19483)
(18158)
(17586)
(17148)
(16139)
(15938)
(15693)
(15629)
(15221)
(14828)
(14493)
(14473)
(12716)
(12451)
(12295)
(11583)
(11332)
(11329)
(11257)
(11193)
(10149)
(10067)
学科
(79608)
经济(79523)
管理(58850)
(54405)
(45708)
企业(45708)
方法(36174)
数学(31102)
数学方法(30620)
(21348)
(20819)
(20758)
中国(19514)
地方(18105)
业经(17493)
农业(14298)
(14226)
贸易(14217)
(14143)
财务(14070)
财务管理(14043)
理论(13867)
(13746)
(13622)
(13342)
企业财务(13316)
环境(13085)
技术(11708)
(11536)
(11461)
机构
大学(291356)
学院(289713)
管理(113446)
(106906)
经济(104383)
研究(100431)
理学(98694)
理学院(97445)
管理学(95493)
管理学院(94986)
中国(72755)
科学(66866)
(63054)
(51813)
(50098)
(48806)
研究所(47868)
业大(46867)
中心(44565)
(41265)
(40352)
师范(39954)
北京(39806)
农业(39689)
财经(39381)
(36890)
(35752)
(34057)
师范大学(32606)
技术(30977)
基金
项目(206002)
科学(160511)
基金(148459)
研究(146874)
(131537)
国家(130477)
科学基金(110658)
社会(89193)
社会科(84237)
社会科学(84209)
(80449)
基金项目(80013)
自然(75237)
自然科(73408)
自然科学(73388)
自然科学基金(72015)
(68795)
教育(66914)
资助(61046)
编号(60159)
成果(48537)
重点(46877)
(44298)
(43516)
(42000)
课题(41452)
科研(39841)
创新(39206)
计划(38755)
大学(37636)
期刊
(116305)
经济(116305)
研究(82530)
中国(51545)
学报(51355)
科学(46551)
(44909)
管理(40227)
大学(37914)
(36417)
学学(35821)
教育(32299)
农业(31808)
技术(23686)
(21937)
金融(21937)
业经(18979)
经济研究(18336)
财经(18119)
(16201)
图书(15950)
资源(15613)
(15228)
科技(14845)
(14805)
问题(14734)
理论(14343)
业大(13790)
实践(13345)
(13345)
共检索到414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宁立新  周云凯  白秀玲  徐珊珊  张启斌  李培君  
论文以自然属性确定的鄱阳湖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和分析了鄱阳湖区景观格局的季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整体景观格局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较丰水期景观更加破碎,形状更加复杂,聚集程度更低,异质性水平更高;类别水平上,以滩地景观变化最为显著。枯水期和丰水期生态连通性也有较明显差异,枯水期景观生态连通性更差,景观单元间的生态阻力更大,生态流运行更加困难。在此基础上,借助最小累积耗费阻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模块,识别和构建了不同季相鄱阳湖区的源地、廊道(三类)、节点等生态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董玥莹  
依据水环境约束力的大小,将环鄱阳湖区划分为核心、边缘和外围3个影响区。以该地区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情况为基准,通过构建CA-Markov-Logistic模型模拟201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情景,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分析3个影响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覆盖环鄱阳湖区约82%土地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城建用地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对环鄱阳湖区的开发在逐渐加快;(2)从土地利用影响力来看,地类分布概率与人口城市化率、生活城市化率以及经济城市化率的空间分布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3)从模拟结果来看,环鄱阳湖区核心区耕地范围将缩小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辉  
水位作为鄱阳湖重要的水文因子,对鄱阳湖水动力过程和水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14~2015年鄱阳湖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位、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位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年内变化特征,阐述了主湖区和碟形湖水质对水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丰水期碟形湖与主湖区联通,碟形湖水位与主湖区水位呈直线型相关,枯水期碟形湖水位高于主湖区,主湖区年内月平均水位变异系数为0.13,而碟形湖年内月平均水位变异系数为0.08;(2)丰水期,主湖区和碟形湖的氮磷比分别为19.29和46.27,枯水期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体的氮磷比分别为17.88和40.39;(3)鄱阳湖主湖区水质主要指标与水位的相关性显著强于碟形湖,主湖区总氮、氨氮、总磷和溶解氧均与水位呈负相关性,而碟形湖中只有p H与水位有相关性;(4)枯水季节,碟形湖水体具有较高的总氮,而鄱阳湖主湖区则具有较高的总磷和氨氮。总之,枯水期进行合理的水位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富营养化风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饶胜  方精云  崔海亭  雷光春  
利用 198 8和 1998年 4月份的TM遥感数据 ,采用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机助分类。把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成 7种类型 :林地、灌草坡、水体、湖滩洲地、耕地、城镇用地和裸地。采用空间叠加的方法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的转移矩阵。结果显示 ,林地、水体、城镇的面积增加 ,灌草坡的面积减少。 1998年耕地面积比 1988年面积减少 11.3% ,湖滩洲地面积减少 42 .7%。对不同高程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表明 ,耕地、灌草坡的面积都有所减少 ;城镇的面积增加 ,林地的面积增加明显 ,尤其在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受到自然和人文因子的双重影响。水体面积增加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的增大 ;林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齐述华  张起明  江丰  廖富强  
鄱阳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世界上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水禽越冬地。论文根据多年越冬候鸟野外调查资料,在分析主要越冬候鸟习性和生境偏好的基础上,通过对具有不同水位的鄱阳湖湿地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生境类型分类,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不同水位下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的生境类型和空间分布结构,得到以下结论:1鄱阳湖主要越冬候鸟以退水后形成的浅碟形子湖范围内的浅水、草滩和软泥为主要取食、休憩和栖息场所;2水位是影响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生境的主要因素,随水位的增加,越冬候鸟生境范围萎缩,同时越冬候鸟生境的组成结构也不同;3随水位的增加,越冬候鸟生境景观的破碎度增加,连通性和多样性降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漆良华  王月容  
基于洞庭湖1987、1996、2008年三期LANDSAT-TM影像及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以钱粮湖单退垸为例,应用GIS技术及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其近20多年来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通过建立转移矩阵及计算转移贡献率,分析了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7-2008年间,湖区景观要素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上表现为旱地和园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域、水田、道路和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面积先减后增;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是多样性增加、均匀度增加、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由简单趋于复杂;人口增长与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退田还湖工程实施是导致研究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  袁洪波  戴思兰  吴丽娟  于凌霄  周义  
植物物候相的周期性更替引起植物外貌的显著季节性变化,是植物景观规划过程中可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规划者根据不同植物季相变化的独特之处,将植物造景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统一,从而再现植物配植的自然之美。本文根据北京百旺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及通州区的奥体公园、生态公园、西海子公园等地植物配植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园林植物景观季相变化的特点,对其栽植的树种资源进行分类总结,并对代表性群落的生态效益与人文效益进行分析,在植物景观配置与应用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今后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云凯  白秀玲  姜加虎  
本文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及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类型转化模式等角度对鄱阳湖区近1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但其减少速度相对较慢;而建设用地、滩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建设用地增加速度为最快;水体和未利用地受湖区水土资源开发的影响,面积出现大幅减少;林地是近17年湖区最为稳定的土地类型,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来看,湖区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水体主要转出方向为草地和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鹏  姜鲁光  封志明  张景华  闫慧敏  赵慧霞  
在种植制度复杂、地块破碎及多阴雨天气的南方地区,应用卫星遥感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提取复种指数受到中低空间分辨率的限制。使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是提取该区域复种信息有效的数据源。论文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通过遥感解译提取水田空间信息;在界定单/双季稻生长期物候历的前提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明显差异,选择合理时间窗口的TM影像获取水田NDVI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法提取单/双季稻的空间分布信息;结合湖区乡镇不同熟制水稻单产数据估算出基于栅格的水稻产量。研究表明,4月下旬到6月下旬是判别双季早稻与单季稻空间分布的合理时间窗口;7月上旬到8月上旬及9月中旬到10上旬是判别单季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春  欧阳莹  陈炜  
水足迹模型是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较新颖且日趋成熟的方法。水资源状况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以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将水足迹模型运用于环鄱阳湖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a来,环鄱阳湖区的水足迹需求由1989年的73.5亿m3增加至2008年的110亿m3,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至今为止水足迹未超载,但盈余空间呈减少趋势。最后从优化水资源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和促进区域间贸易交流等降低水足迹的需求和增大水足迹供给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水足迹承载力的对策。进而从水足迹的角度为环鄱阳湖区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利  谢炳庚  秦建新  张猛  
根据洞庭湖区1987—2008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洞庭湖区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减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②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泥沙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加大后降低,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增大;苔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后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防护林滩地的破碎化程度由减小到增大到再增大;耕地(水田、旱地)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大;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最多;林地的结构相对稳定;③三峡工程运行使洞庭湖区湿地的水沙和泥沙淤积发生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朝辉  王克林  李仁东  熊艳  许联芳  
应用3个时期航空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应用景观破碎度、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对洞庭湖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陆景观之间的交替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30608hm2,水域面积增加最多,净增48978hm2。20a来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度加重,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进一步具体分析各景观类型发现,耕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的破碎度和分离度1980~1990年间表现为增加,1990~2000年则表现为减少,表明湖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已初显成效。由于受泥沙淤积和退田还湖的影响,20a...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瑜  张胜  毛显强  
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湿地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系统工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又在于退田还湖农民在其中损失的利益能否得到补偿 ,及其为生态恢复所作的贡献能否得到承认。本文以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为案例 ,对解决生态补偿的三个基本问题 ,即谁补偿谁 ,补偿多少和怎样补偿作了初步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心桐  何彬方  霍彦峰  张宏群  刘惠敏  荀尚培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鸟越冬栖息地,作为浅水通江湖泊其景观格局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并影响越冬水鸟栖息。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共9期Landsat和GF6号卫星影像以及升金湖水位和气象数据,探究升金湖水鸟越冬期季节性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位是影响湿地季节性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越冬前期,升金湖水位低于11 m,湖区草滩、泥滩出露面积较大,最大值分别为51.6和14.4 km~2,为水鸟提供充足的觅食地;越冬中期,随水位升高,水域面积扩大,草滩和泥滩出露面积迅速减少,最小值分别为5.6和8.5 km~2;越冬末期,水位高于13 m,湖区被水域覆盖,草滩和泥滩斑块零碎分布在湖岸边缘,总面积均小于5 km~2。黄湓闸泄水引发的水位变化是导致3月初草滩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景观尺度下,水位与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斑块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气象因素中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升金湖水位的主要因素(p<0.05),越冬中期和后期,降水通过影响升金湖水位进而影响湿地景观格局。保护区可依据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合水鸟习性,合理调控升金湖水位,满足水鸟越冬需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启武  尧波  刘影  吴琴  钟中罡  卢伍山  
通过综述鄱阳湖区人地关系史3个重要时期"围湖造田"、"退田还湖"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三者的转变过程,探讨了湖区人地关系的转变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湿地的诸多功能(如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碳汇等),促生了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退田还湖"则使湖泊、湿地功能得以逐步恢复,缓和了湖区人地关系,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与建设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湖区人地关系推向和谐阶段。鄱阳湖区人类活动由"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的转变是在当地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反省与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实现的,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与建设则是人与自然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