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5)
- 2023(10980)
- 2022(9158)
- 2021(8668)
- 2020(7017)
- 2019(16069)
- 2018(15598)
- 2017(29940)
- 2016(16756)
- 2015(18246)
- 2014(18458)
- 2013(18315)
- 2012(17209)
- 2011(15732)
- 2010(16261)
- 2009(14889)
- 2008(14802)
- 2007(13642)
- 2006(12436)
- 2005(11006)
- 学科
- 济(69829)
- 经济(69749)
- 业(52335)
- 农(50509)
- 管理(40921)
- 农业(33635)
- 企(29953)
- 企业(29953)
- 方法(25362)
- 数学(22734)
- 数学方法(22276)
- 业经(20285)
- 中国(18197)
- 财(17134)
- 地方(16731)
- 制(15451)
- 学(14987)
- 策(14024)
- 农业经济(12606)
- 发(12234)
- 贸(11661)
- 贸易(11657)
- 及其(11588)
- 银(11491)
- 银行(11468)
- 易(11345)
- 行(11034)
- 融(10383)
- 金融(10381)
- 体(10325)
- 机构
- 学院(242620)
- 大学(236740)
- 济(98855)
- 经济(96641)
- 管理(90906)
- 研究(87353)
- 理学(78374)
- 理学院(77478)
- 管理学(75845)
- 管理学院(75410)
- 中国(67237)
- 农(65126)
- 科学(55643)
- 农业(49783)
- 京(49519)
- 所(45710)
- 财(45287)
- 业大(44489)
- 研究所(41585)
- 中心(40794)
- 江(39363)
- 财经(34730)
- 范(33088)
- 师范(32782)
- 经(31578)
- 省(31327)
- 院(30755)
- 农业大学(30583)
- 北京(30524)
- 州(30278)
- 基金
- 项目(162572)
- 科学(127688)
- 研究(118067)
- 基金(117063)
- 家(103384)
- 国家(102386)
- 科学基金(86476)
- 社会(74720)
- 社会科(70366)
- 社会科学(70339)
- 省(65746)
- 基金项目(61206)
- 自然(55864)
- 自然科(54540)
- 自然科学(54522)
- 划(54458)
- 自然科学基金(53522)
- 教育(52440)
- 编号(48462)
- 资助(48145)
- 成果(39513)
- 重点(36723)
- 发(36576)
- 部(35783)
- 农(35767)
- 课题(33959)
- 创(32887)
- 性(31437)
- 科研(30942)
- 创新(30873)
- 期刊
- 济(119182)
- 经济(119182)
- 研究(69884)
- 农(69339)
- 中国(51421)
- 农业(46942)
- 学报(42160)
- 科学(39100)
- 大学(32389)
- 财(32357)
- 学学(31065)
- 管理(28450)
- 融(27665)
- 金融(27665)
- 业经(25856)
- 教育(23918)
- 业(21872)
- 技术(19835)
- 问题(16406)
- 经济研究(16289)
- 财经(16178)
- 版(15515)
- 农村(15235)
- 村(15235)
- 农业经济(15197)
- 经(13778)
- 资源(12989)
- 世界(12852)
- 业大(12784)
- 统计(12097)
共检索到370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学龙 叶秀英 赵小敏
为探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对布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布局优化对策,通过选取空间合理、结构合理、生产保障、生活便捷以及生态安全五类因素的13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技术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5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2.22%、31.94%、28.25%、15.97%和1.62%。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适宜性等级分布情况,区域内32个行政单位的总体适宜性较好,其中适宜性较好以上的乡镇中上游城乡、谢家滩镇、柘港乡、鄱阳镇、乐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博 刘友兆 夏敏 张俊凤 张智超 邹伟
对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方法的探讨,不仅能丰富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整理工作。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综合考虑其社会经济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特点,从自然地理条件、区位条件、生产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条件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靶模型研究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分类调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等级总体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中、北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整体高于南部丘陵山区的分布特征。针对不同适宜等级提出的分类调控对策可以为当地农村土地整治、村庄规划等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利林 王占岐 王建英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刘春兵 李乐 赵华甫
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必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调控,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是村庄量化分类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村庄整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2004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研究了平谷区2009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2004年-2009年间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结合山区和平原区的不同发展条件,分别制定山区和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并将评价结果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提出居民点用地调控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聪 赵小敏 郭熙 谢文 张佳佳 叶英聪
为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各项因素,以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4种优化方案,最后引入加权Voronoi图,以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研究表明:余江县综合影响力一级、二级和三级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472.54、3 173.01和977.26hm~2,面积占比依次为37.33%、47.91%和14.76%,高级别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余江县综合条件优越的中部区域,低级别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直观显示了高集聚区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域,可优先发展;农村居民点布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甜 周伟
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对其布局进行调整是土地整治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村庄用地集约程度和保护耕地有重要作用。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Fragstats的景观指数计算功能,以西宁市为例,在市域尺度上探讨道路、河流、坡度、坡向、耕地等环境因素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相关关系,并对西宁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西宁市农村居民点有较大的布局潜力,而且受耕地、坡度、道路、河流、坡向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可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留发展区、搬迁区。市域尺度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县级、村级等小尺度斑块的破碎化,强化了相邻斑块的差异性。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西宁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颖 徐辉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是实现布局优化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为例,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从而为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实施和村镇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金牛湖街道农村居民点现状在整体上存在"布局松散、面积零碎"的问题;各村(社区)之间地域差异明显、分布不均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沿"低坡度、低高程、交通便利"地带分布的显著特征;(2)按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程度,可将金牛湖街道划分为5种适宜性分区。其中,高度适宜区占街道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艳妹 张晓滨 林琼 林凡凡
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规模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对农居点建设发展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集覆盖模型对集聚发展型农居点数量及位置进行选择,从而得出最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加权集覆盖模型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农居点分类依据方法的缺陷:该模型所得出的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能够保证适宜性较高的同时,将镇域内全部农居点纳入其服务范围。今后流泗镇应当以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为核心,逐步引导分散农居点向其集聚,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艳妹 张晓滨 林琼 林凡凡
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规模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对农居点建设发展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集覆盖模型对集聚发展型农居点数量及位置进行选择,从而得出最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加权集覆盖模型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农居点分类依据方法的缺陷:该模型所得出的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能够保证适宜性较高的同时,将镇域内全部农居点纳入其服务范围。今后流泗镇应当以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为核心,逐步引导分散农居点向其集聚,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明皓 戴志中 邱道持 刘建民 郝威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对西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区农村居民点具有布局零散,集聚度低、规模等级不明显、聚落密度地域差异大的特点,这种分布受坡度、海拔、交通、经济、耕地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交通区位取向、经济区位取向,以及耕地分布的空间趋同性特点。最后提出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化布局原则,同时针对保家镇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给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立文 段永红 李丽丽 徐立帅 张颖 聂文玉
[目的]为了解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率。[方法]运用Voronoi 、GIS核密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山西省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且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海拔、坡度、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密度分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低坡度、低海拔的区域。在区位因素上随县城、公路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程度呈反比下降趋势。此外山西省农村点适宜性分布以较适宜居住为主,其中适宜性居住所占比例达到32.08%。[结论]山西省居民点分别同时受地形和区位的影响,其中地形影响较大,且整体适宜居住,本研究可为优化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高积极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炳庚 曾晓妹 李晓青 邓楚雄 朱东国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零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束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下,亟需对其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管理。在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构建优化布局的四级等级体系,从微观上设计优化布局的三种模式:城乡融合型、中心村重构型和产业优先型。并在Mapgis软件支撑下,选择典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微观空间布局调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半山丘陵区 空间布局 襄垣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林 杨庆媛 李计 王轶 鄂施璇 阳华 孙思睿
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因受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而深刻转型,探索特殊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及其优化策略,有利于推进特殊区域的国土空间治理与缓解用地矛盾,并为特殊地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借鉴。文章以山地都市边缘区的重庆渝北区石船镇为例,采用地类转移矩阵、ArcGIS空间统计、理想点逼近(TOPSIS)、核密度法和多因素叠加分析等方法集成分析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单项动态度为55.72%,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旺盛,以耕地占用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亟待通过居民点空间治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用地矛盾。②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分布零乱,但其内部空间布局在某种程度上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整体呈现出以河水村为中心,密度由内到外依次降低的规律。③研究区居民点布局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亟待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