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6)
- 2023(16175)
- 2022(13923)
- 2021(12849)
- 2020(10686)
- 2019(24386)
- 2018(24439)
- 2017(45922)
- 2016(25480)
- 2015(28704)
- 2014(29056)
- 2013(28539)
- 2012(26501)
- 2011(23998)
- 2010(24124)
- 2009(22004)
- 2008(21452)
- 2007(18869)
- 2006(16846)
- 2005(14986)
- 学科
- 济(103132)
- 经济(103023)
- 管理(68622)
- 业(63853)
- 企(51441)
- 企业(51441)
- 方法(42059)
- 数学(34598)
- 数学方法(34196)
- 中国(30635)
- 农(29524)
- 地方(27494)
- 学(24781)
- 业经(24664)
- 财(21720)
- 农业(19943)
- 环境(19269)
- 理论(19173)
- 制(18736)
- 和(17736)
- 贸(17573)
- 贸易(17560)
- 易(16907)
- 银(16824)
- 银行(16760)
- 融(16350)
- 金融(16342)
- 行(16205)
- 技术(16081)
- 教育(15714)
- 机构
- 学院(359265)
- 大学(358376)
- 管理(137361)
- 济(135620)
- 经济(132362)
- 研究(127472)
- 理学(117680)
- 理学院(116185)
- 管理学(114062)
- 管理学院(113397)
- 中国(93976)
- 科学(82425)
- 京(79017)
- 所(65681)
- 农(64889)
- 财(61515)
- 研究所(59984)
- 中心(56895)
- 业大(56793)
- 江(55160)
- 范(52204)
- 师范(51635)
- 农业(50744)
- 北京(50475)
- 财经(48446)
- 院(46726)
- 州(44744)
- 经(43888)
- 师范大学(41606)
- 技术(41088)
- 基金
- 项目(245150)
- 科学(191010)
- 研究(179149)
- 基金(173621)
- 家(152741)
- 国家(151377)
- 科学基金(128160)
- 社会(110007)
- 社会科(104025)
- 社会科学(103999)
- 省(98547)
- 基金项目(92755)
- 自然(83469)
- 划(82878)
- 教育(82307)
- 自然科(81412)
- 自然科学(81390)
- 自然科学基金(79874)
- 编号(74022)
- 资助(71098)
- 成果(60741)
- 发(56273)
- 重点(55420)
- 课题(52555)
- 部(52384)
- 创(50566)
- 创新(47075)
- 科研(46456)
- 计划(44832)
- 项目编号(44661)
- 期刊
- 济(157485)
- 经济(157485)
- 研究(106477)
- 中国(77079)
- 学报(61572)
- 农(59619)
- 科学(55742)
- 管理(50808)
- 教育(48572)
- 大学(45562)
- 财(44212)
- 学学(42617)
- 农业(41437)
- 技术(31450)
- 融(30778)
- 金融(30778)
- 业经(27785)
- 经济研究(23863)
- 财经(22553)
- 业(21560)
- 图书(21202)
- 问题(20426)
- 经(19279)
- 科技(18640)
- 资源(17507)
- 版(17492)
- 理论(16515)
- 技术经济(16395)
- 商业(15965)
- 现代(15927)
共检索到542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斌 陈慧英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区域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然后对鄂西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全要素指标体系予以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实施路径提供客观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清霞 秦张平 马勇
鄂西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伴随着构建"两型社会"和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遇的出现,利用突出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社区生态旅游就成为寻求鄂西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总结了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实践的基本模式,对鄂西圈导入发展社区生态旅游做了相关分析,提出了鄂西圈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江平 张杨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的核心共识。为了定量测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由3.8714 hm2/cap上升为4.4279 hm2/cap,年均增长1.22%;(2)人均生态赤字整体趋势为逐年增加,从-3.6146 hm2/cap增加为-4.2206 hm2/cap,年均增长1.42%;(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较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清霞 鲁娟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对整个湖北省的旅游业具有重大意义。圈内拥有着富饶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价值、生态潜能,以及所蕴藏的旅游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就提升竞争力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生态价值 生态竞争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婷
文章认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将面临更广阔而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阐述泛北部湾旅游圈的范围界定及发展框架,分析了该旅游圈旅游合作已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构建合作机制、深化政府间合作、突出广西核心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旅游通道、完善资源配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培养旅游人才、推进泛北泛珠和国际旅游岛强强联合等九大协同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泛北部湾旅游圈 协同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培育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在社会文化建设和环境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湖南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然而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大湘南"旅游圈的建立对于湖南省旅游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陈国生、陈晓亮、阳琴、尹智勇、张哲和邓泓鸿共同撰写的《"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与区域联动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研究》(黄河出版社,2015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杨
旅游产业面临新的市场环境,旅游目的地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已开始探索新的战略。本文分析了新兴的旅游圈资源整合的理论意义及其与市场开发之间的互惠式依赖关系,并重点对旅游圈内各个分区依托旅游圈进行协同开发的三种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个案例应用。
关键词:
旅游圈 资源整合 市场开发 协同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昌焕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鄂西圈"的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以宜昌为例,对金融支持"鄂西圈"建设情况、支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向政府和金融部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金融服务 金融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辉 任新玉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绿色环保逐渐成为时代赋予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重要概念。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以农业为基础的体验型生态旅游受到青睐,有效推动了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很多地区在发展体验型生态旅游时很难践行生态理念,以旅游替代农业生产也脱离了当地经济基础,不利于新农村长期建设与发展。如何在乡村旅游中融入生态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的旅游价值,实现生态旅游与农业的协同发展仍然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体验经济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勇,董观志
在迈向21世纪的关键时期,武汉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旅游业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特定的意义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模式──大旅游图的构建要素、职能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武汉大旅游圈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具体拓展方案。
关键词:
大旅游圈,职能特点,空间结构,武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河清
湘、黔、桂三省(区)省际边境区域,是我国侗民族相对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侗族聚居区域,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和相近的人文习俗,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这一地区的旅游开发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构建中国侗文化旅游圈,促进区域民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协作 侗文化旅游圈 开发设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侯兵 黄震方 陈肖静 范楚晗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
关键词:
文化旅游 协同发展 认知分异 南京都市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邓爱民
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点轴发展理论和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探讨了大城市旅游圈的内涵与范围,并对大城市旅游圈的形成条件和发展机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构建我国八大城市旅游圈的构想。与此同时,还对我国大城市旅游圈发展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大城市 旅游圈 构建与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诗白
区域经济合作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尤其是被誉为"朝阳工业"的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国各地政府大力扶植的支柱产业。环渤海旅游圈的建立,可以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起到支撑与拉动作用。环渤海旅游产业的联合互动和开发适宜区内的旅游新产品是环渤海地区今后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环渤海 旅游圈 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