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25)
2023(8692)
2022(7058)
2021(6234)
2020(5107)
2019(11344)
2018(10646)
2017(19572)
2016(11130)
2015(11748)
2014(11260)
2013(10908)
2012(10101)
2011(9230)
2010(9156)
2009(8319)
2008(8384)
2007(7265)
2006(6526)
2005(5378)
作者
(37103)
(31374)
(31340)
(29285)
(19769)
(15106)
(13880)
(12284)
(11895)
(11038)
(11033)
(10519)
(10319)
(9945)
(9829)
(9726)
(9599)
(9263)
(9007)
(8940)
(8113)
(7617)
(7548)
(7130)
(7078)
(6905)
(6747)
(6735)
(6395)
(6387)
学科
(42428)
经济(42377)
管理(30078)
(28466)
(22315)
企业(22315)
方法(19850)
数学(17696)
数学方法(17467)
(13562)
(12046)
环境(10204)
中国(10035)
(9955)
业经(9838)
(9245)
贸易(9245)
(9014)
农业(8392)
技术(7279)
(7101)
地方(7066)
(6743)
金融(6742)
(6579)
(6225)
(6188)
银行(6120)
(6100)
财务(6094)
机构
大学(165728)
学院(163198)
(63349)
经济(62296)
研究(61767)
管理(58679)
理学(52273)
理学院(51610)
管理学(50347)
管理学院(50105)
科学(44417)
(42858)
中国(42221)
业大(35726)
(35178)
农业(34324)
(34002)
研究所(32128)
中心(26418)
(25758)
(23444)
农业大学(23257)
(22888)
财经(21799)
北京(21661)
(20771)
师范(20370)
(20229)
(20073)
科学院(19841)
基金
项目(124076)
科学(95943)
基金(91394)
(86238)
国家(85591)
研究(77765)
科学基金(70343)
社会(50387)
自然(49968)
基金项目(48953)
(48826)
自然科(48642)
自然科学(48617)
社会科(47915)
社会科学(47897)
自然科学基金(47768)
(42325)
资助(36644)
教育(35051)
重点(29082)
计划(27417)
编号(26984)
(26236)
(26054)
(25859)
科研(25192)
科技(25151)
创新(24375)
(22804)
国家社会(21883)
期刊
(61955)
经济(61955)
学报(42595)
研究(39619)
(37273)
科学(34896)
大学(30376)
学学(29504)
中国(26594)
农业(25370)
管理(18773)
(17835)
(14028)
业大(13300)
林业(12867)
教育(11857)
业经(11167)
(11034)
(10881)
金融(10881)
经济研究(10521)
技术(10439)
农业大学(10413)
财经(10219)
科技(10192)
问题(8809)
(8761)
资源(8357)
自然(7650)
技术经济(7352)
共检索到223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姚兰  刘峻城  黄永涛  林勇  
【目的】比较环境与空间因素在群落恢复与构建中的作用,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此类森林的自然恢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龄林、35年天然次生林(1980年采伐)和20年天然次生林(1995年采伐)中各随机选取10块森林动态固定样地(20 m×20 m),对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稀疏物种丰富度(以100个树木个体为基数)进行比较,采用冗余分析(RDA)对30块样地进行排序。将空间(PCNm)和环境变量(土壤与地形)一同作为解释变量对不同恢复群落物种组成进行方差分解,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兰  艾训儒  易咏梅  黄永涛  冯广  刘峻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臧润国  丁易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丹  刘检明  徐耀粘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_1:5≤H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江  徐来仙  艾训儒  
[目的]探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阐明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系及对环境适应状况,为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 hm~2(300 m×200 m)标准大样地数据,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系数、生态位重叠指数、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等方面研究了16种主要木本植物(重要值大于1%)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结果](1)2020年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共有64科140属266种木本植物,主要有桦木科、壳斗科和金缕梅科等,物种组成逐渐复杂。(2)川陕鹅耳枥的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高,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与其他主要木本植物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四照花、灯台树和尖叶四照花的优势地位次之。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系数均以0.2~0.5之间为主,大部分物种对生境需求具有一定相似性、互补性。物种重要值排序与生态位宽度排序并不完全相同。(3)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呈现显著正联结,且正负联结比值大于1。16种主要木本植物的χ~2检验、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正关联种对数大于负关联种对数,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种对数比极显著或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多,不显著关联种对数也占有重要比例。[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群落处于演替早期至中期阶段,种间关系松散、不紧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虎  
3月10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启动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第一块"25公顷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的建设。大样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该保护区是我国生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良锦  姚兰  易咏梅  艾训儒  冯广  刘峻城  陈斯  黄伟  丁易  臧润国  
【目的】分析湖北七姊妹山6 hm~2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次生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优势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阐明群落恢复过程中物种共存机制,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将川陕鹅耳枥和多脉青冈按胸径(DBH)划分4个径级:幼树(1 cm≤DBH <0.05)向无显著相关性的递减趋势,成年树对幼树表现出由无明显相关性向显著负相关性(P<0.05)递减的趋势,小树对幼树、中树对小树、成年树对中树、成年树对小树均表现出显著(P<0.05)正相关;多脉青冈各径级个体间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P<0.05),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不同径级的川陕鹅耳枥对多脉青冈各径级个体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P<0.05),并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随空间尺度增大,较大径级(中树和成年树)的多脉青冈个体对川陕鹅耳枥幼树和小树表现出由无明显相关性向显著负相关(P<0.05)的变化趋势,并且径级差距越大,负相关性越强。【结论】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中优势种(川陕鹅耳枥与多脉青冈)具有相似的生境偏好,演替后期种(多脉青冈)对前期种(川陕鹅耳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前期种促进后期种的定居与生长。随着群落恢复,次生林样地将逐步成为后期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本研究结果通过展现物种间关联性的变化也表明,物种关联性的变化过程驱动森林群落构建过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举扬  朱江  艾训儒  姚兰  郭秋菊  闫风辰  薛卫星  
【目的】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进行汇编与分析,获悉基于样地调查的植物名录中生物量模型现状,为研究者开展生物量计算与评估提供参考,从而为完善该类森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提供方向,为制定统一的生物量建模标准提供借鉴。【方法】根据在鄂西南3个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有林场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的固定监测样地调查确定物种名录,检索、筛选和整理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并对模型结构、参数和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167组665个生物量模型,涉及55科、110属、270种的植物,涵盖了物种名录中455种植物的60%,有182个物种未找到生物量模型;模型集中包含19种自变量形式(主要为胸径D、基径DB、树高H等及其不同组合,如D2H、 DB2 H)和5类函数形式(幂函数388个、线性函数121个、多项式函数73个、对数函数68个、指数函数15个);模型集中的568个模型(85.4%)标注了自变量取值范围,596个模型(89.6%)标注了建模标准木数量,样本数超过30株的生物量模型占比较低(22.3%);559个模型(84.1%)标注了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以表征模型准确性,该类系数介于0.17~0.99之间,平均值为0.91;模型自变量、样本量、函数类型、树木不同器官组分和生活型均会对模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的生物量模型仍存在较大的空缺,且已有的模型存在样本量不足、统计参数不完整等问题,模型的准确性需要考虑样本量、自变量、函数类型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广  李俊清  臧润国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丁易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樊纲惟  项文化  雷丕峰  邹丽梅  
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用等距离布点法采集土壤和凋落物样品,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0-30 cm)、凋落物和腐殖质层的磷素(P)含量,研究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土壤全P和有效P与海拔、凹凸度、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全P含量和腐殖质层全P含量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全P和有效P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土壤(0-30 cm)全P含量范围为0.200-0.402 g/kg,有效P含量为2.2-6.7 mg/kg。林地土壤全P含量呈条带状的梯度变化,高值区出现在海拔较低的沟谷洼地,低值出现在山脊地带;有效P含量则呈斑块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游诗雪  张超  库伟鹏  朱弘  赵明水  余树全  
【目的】开展群落动态变化长期研究,为森林保护、管理与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6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块1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监测样地,对每木进行编号、挂牌,调查记录其种名、树高、胸径及位置坐标等信息。2012年进行复测,比较分析16年来乔木层胸径≥10 cm树种的群落动态变化。【结果】群落中常绿和落叶树种株数所占比例,从1996年54.97%和45.03%变为2012年的62.81%和37.19%;群落科、属、种组成从1996年24科34属40种变为2012年29科40属48种,16年来,树种退出3科5属6种,新增8科11属14种,其中,退出的偶见种(总株数1~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包维楷  刘照光  刘朝禄  袁亚夫  刘仁东  
在瓦屋山定位研究了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次生群落 1 5a来各乔木种群组成及其重要值、密度、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材积生产力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自然恢复过程中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物种组成变化明显 ,有 1 1种从群落乔木层消失 ,也有 1 0种出现 ,乔木层树种多样性 (丰富度 )基本保持动态平衡和发展 ;优势种地位保持不变 ,但次优势种地位得以加强 ;群落结构变化较大 ,突出表现为种群密度、胸径和树高分布格局的变化和立体空间的分化 ,群落由单优或双优种向双优或多优势种发展 ,由单一乔木层向多层次立体结构发展 ,空间加厚 ,群落更复杂、稳定性增强。乔木种群平均高生长速度在 2 4~ 4...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思婧  丁山  庞春梅  郑枭  王通  余树全  
[目的]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是中亚热带森林主要构成树种,也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优势树种之一。研究自然状态下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森林群落中细叶青冈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动态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对该区域森林生态恢复、细叶青冈种群发展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hm~2 (100 m×100 m)固定监测样地2012和2017年2期调查数据,从种群数量特征、龄级结构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细叶青冈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2012—2017年细叶青冈种群个体从276株增加到291株,死亡个体共25株,新增个体共40株,种群年增长率为1.06%。种群平均胸径从10.65 cm增加到10.82 cm,胸高断面积从4.71 m~2·hm~(-2)增加到5.15 m~2·hm~(-2)。(2)细叶青冈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种群结构稳定。(3)细叶青冈种群新增与死亡个体集中分布在幼苗幼树阶段(Ⅰ~Ⅱ龄级),且随龄级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4)细叶青冈整体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转为随机分布。相比2012年,2017年幼苗聚集强度有所减弱,幼树、中树聚集强度稍有增强。(5)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均在小尺度表现为正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加过渡到无相关或负相关,2017年除幼树与中树、幼树与大树外,其余生长阶段间的空间正相关稍有增强。[结论]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细叶青冈种群属于稳定增长型种群,种群整体呈聚集分布,各生长阶段间的空间关联在小尺度空间呈正关联,体现细叶青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适应机制。5 a间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显著,幼龄个体因聚集分布受密度制约而竞争激烈。为维持种群的长期稳定,必要时可分阶段进行人工调控。图4表1参2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  周国逸  孙阁  张德强  闫俊华  赵辉  
该文分析了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辐射分量:下行短波辐射(RSd)、上行短波辐射(RSu)、下行长波辐射(RLd)和上行长波辐射(RLu)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各辐射分量日总量的大小顺序为:RLu(36.34 MJ/(m2.d))>RLd(32.43 MJ/(m2.d))>>RSd(12.46 MJ/(m2.d))>RSu(0.98 MJ/(m2.d)),长波辐射的变异系数(CV)远小于短波辐射,而波长相同时上行辐射的CV小于下行辐射.除RLd外,其余3种辐射的月均通量呈单峰形变化.RSd与RSu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均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RLd和RLu的日均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谧  熊高明  谢宗强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陆生植物监测实验站作为长江三峡工程生物与环境监测系统的重点站,完成了大量的野外监测样地建立工作,为今后的长期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米心水青冈及曼青冈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关研究为例,介绍了陆生植物观测实验站现阶段关于监测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在多个尺度下对米心水青冈及曼青冈两种优势种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为聚集分布,米心水青冈的聚集强度高于曼青冈。按1~4cm,4~8cm及8cm以上3个径级对曼青冈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各径级间聚集强度相似,这与群落年龄、特殊的地形环境及种群的生态习性有关。群落的地形异质性研究表明0.96hm2范围内坡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