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05)
2023(7400)
2022(6533)
2021(5933)
2020(5330)
2019(12424)
2018(12172)
2017(23039)
2016(13014)
2015(14768)
2014(15008)
2013(14837)
2012(14199)
2011(12914)
2010(13000)
2009(11977)
2008(12052)
2007(11018)
2006(9469)
2005(8319)
作者
(42212)
(35707)
(35635)
(33957)
(22184)
(17469)
(16225)
(14088)
(13174)
(12624)
(12170)
(11951)
(11493)
(11356)
(11210)
(11157)
(11140)
(10457)
(10274)
(10169)
(9194)
(8742)
(8736)
(8106)
(7950)
(7925)
(7891)
(7830)
(7328)
(7270)
学科
(55552)
经济(55512)
管理(30355)
(30163)
方法(27318)
数学(24703)
数学方法(24483)
(22297)
企业(22297)
(15917)
(15545)
地方(13652)
中国(12626)
(11924)
(11405)
贸易(11401)
(11006)
农业(10719)
业经(10119)
环境(8814)
(8468)
(8287)
理论(7205)
地方经济(7120)
(7083)
财务(7069)
财务管理(7043)
(6948)
(6904)
银行(6901)
机构
大学(194630)
学院(193808)
(75297)
经济(73565)
研究(71242)
管理(68569)
理学(59360)
理学院(58492)
管理学(57216)
管理学院(56860)
中国(50608)
科学(49825)
(45223)
(42236)
(39017)
业大(36809)
研究所(36197)
农业(36171)
中心(32153)
(31964)
(29639)
(26780)
师范(26479)
北京(26425)
财经(26091)
(25445)
农业大学(23903)
(23548)
(23440)
科学院(23279)
基金
项目(135359)
科学(103987)
基金(96929)
研究(90525)
(88524)
国家(87891)
科学基金(72147)
社会(55182)
(53535)
基金项目(52767)
社会科(52268)
社会科学(52246)
自然(49889)
自然科(48615)
自然科学(48597)
自然科学基金(47714)
(46712)
教育(41455)
资助(39279)
编号(35769)
重点(31771)
(29933)
(29042)
成果(28592)
计划(28500)
(27322)
科研(26917)
科技(25964)
创新(25734)
课题(25370)
期刊
(79433)
经济(79433)
研究(51180)
学报(41032)
(39939)
科学(34829)
中国(34487)
大学(28953)
学学(27715)
农业(26852)
(24420)
管理(20813)
教育(16874)
(15640)
技术(14955)
(13393)
金融(13393)
业经(12796)
经济研究(12589)
财经(12494)
问题(11472)
(11399)
资源(11382)
业大(11170)
(10745)
科技(9937)
林业(9708)
技术经济(9651)
(9576)
统计(9252)
共检索到2751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忠  乔海燕  
鄂尔多斯北部沙区存在着极为显著的风沙地貌,在此格局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响应过程中,二者的相互关系逐渐密切,这种反馈作用使得该区域的植被与土壤要素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耦合性。研究这种关系可以为该地区保护植被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春堂  杨晓晖  尹伟伦  慈龙骏  
采用Ripley sK函数(L函数)和J函数对研究区内典型样方的白刺灌丛沙包进行点格局和标记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在独贵塔拉镇,白刺灌丛沙包在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5.0 m),在中大尺度上则呈现随机分布格局(5.0~50.0 m);在呼和木独镇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8.0 m),在中大尺度上则呈现随机分布格局(8.0~50.0 m);在巴拉贡镇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3.5 m),中小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3.5~10.5 m),中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格局(10.5~19.5 m),在中大尺度上又呈现出随机分布格局(19.5~50.0 m),而标记点格局分析较点格局分析在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宝全  慈龙骏  高志刚  张红旗  
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对象 ,选择了该旗 1 95 9— 1 999年共 41年的 1 9个自然与社会经济统计因子 ,利用主成份分析 (PCA)方法 ,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 ,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 5 3 8% ,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 1 0 0 % ,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 2 3 4%。对该旗土地沙化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有 :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年大风日数、起沙风日数等 ;人为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以及林地面积等。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瑞红  蔡文涛  来利明  姜联合  王永吉  郑元润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起着决定作用,探讨灌丛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可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高原天然分布的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与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过渡区的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本氏针茅向油蒿群落过渡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植物群落,采用环刀法采集土壤样品,分析6个不同群落0-5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氏针茅向油蒿群落过渡的过程中,1)0-50cm土层土壤质地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砂质壤土变为砂土,土壤砂粒含量由阶段Ⅰ的77.5%上升到阶段Ⅵ的89.2%,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分别由阶段Ⅰ的0.59%和21.9%下降到阶段Ⅵ的0.21%和10.6%;表层土壤含水量由阶段Ⅰ的6%下降到阶段Ⅵ的4%,土壤容重由阶段Ⅰ的1.58g·m~(-3)上升到阶段Ⅵ的1.77g·m~(-3);2)土壤全氮、全碳、全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0-5cm表层土壤的全氮、全碳、全磷分别从阶段I的0.08%、0.77%、0.41%下降到阶段Ⅳ的0.03%、0.25%、0.23%,土壤全钾整体上波动较大。3)土壤表层肥力下降,质量降低,水分含量降低,限制了浅根系草本植物的生长,有利于深根系的半灌木植物油蒿的入侵。在鄂尔多斯高原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中,应注重提高表层土壤质量,促进灌丛化草地的恢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史作民  刘世荣  程瑞梅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本氏针茅、油蒿、牛心朴子和严重退化地等四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碳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群落类型土壤 0~ 1 0、1 0~ 30和 30~ 6 0cm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多不明显 ;不同群落 0~ 1 0和 1 0~ 30cm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多表现出显著水平 ,基本表现为 5月明显高于 7月和 9月 ,而 7月和 9月的含量相差不大 ;各群落类型 0~ 1 0cm层土壤硝态氮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5月明显大于 7月和 9月 ;不同群落各层土壤铵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现为 5月 >7月 >9月。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贻忠  李保国  胡克林  徐艳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夏初不同地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 ,本试验在鄂尔多斯高原几种地形的沙质荒漠化土壤上 ,用时域反射仪 (TDR)测定表层土壤 (0~ 30 cm)的含水量 ,对表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在不同地形部位选择典型土壤剖面 ,测定各层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 :在 2个地形断面上 ,随着地势降低 ,表层土壤水含量升高 ,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关系 ,其独立间距为 16 .38m和 2 8.90 m;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的表层土壤水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均呈球状模型 ,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异向性 ,独立间距分别为 18.86 m和2 2 .5 0 m。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层土壤水分的 C0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党毅  王维  张永娥  王渝淞  丁兵兵  樊登星  贾国栋  余新晓  董俊杰  
【目的】土壤水是连接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关键因子,在地表径流、降雨入渗和植被蒸腾等生态水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坝上高原地区不同雨量降雨事件中各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响应过程及差异,将有助于深入探讨该区土壤水分含量的补给效应特性,对优化区域植被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的意义。【方法】选取河北省张北县草地、柠条灌木林、杨树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2019年4-10月连续土壤水分含量和降雨数据,分析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水分含量对大小降雨事件的动态响应过程及差异。【结果】(1)研究区主要降雨事件由小雨和中雨构成,但主要降雨量由大雨提供。小雨和中雨发生次数占比为81.58%,其贡献的降雨量仅占年总降雨量42.66%;大雨发生次数占比仅为18.42%,却提供了年总降雨量的57.34%。(2)4-10月杨树乔木林土壤水分含量均值显著高于草地(P 柠条灌木林(12.63±0.93)%>草地(10.67±2.77)%,土壤水分含量变异系数均值呈柠条灌木林(26.22%)>杨树乔木林(20.51%)>草地(13.89%),均为中等强度变异。(3)草地20~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0~20 cm及40~100 cm的4个土层(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安韶山  
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体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研究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完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延河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自然环境脆弱,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严重,因此,论文选取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带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下土壤全磷含...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彦阁  杨晓晖  慈龙骏  
西鄂尔多斯高原集中分布了很多珍稀濒危灌木物种,近年来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沙埋,为了揭示沙埋对该区灌木群落的影响,采用2006年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灌木群落的空间点格局调查数据,运用基于最近邻体距离的空间格局指数F函数、G函数和J函数,研究了不同沙埋程度干扰下灌木群落的结构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沙埋是该区不耐沙灌木消亡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地表覆沙厚度的增加,群落内不耐沙灌木的数量逐渐减少;对于耐沙灌木,浅层的覆沙有利于其更新生长,而当覆沙厚度超过一定值时,这种正向作用转为负向作用,导致耐沙灌木由数量上的增加转为减少;不耐沙灌木和耐沙灌木在不同沙埋强度的影响下,在小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的随机分布,而二者...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兆祥  张薇  
运用最近邻分析方法研究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空间分布状态,发现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呈现聚集性特征。以东胜区——成吉思汗陵和树林召镇——响沙湾为核心的空间点集聚性更强的A、B两个簇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旅游边际效用和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提出A、B簇区空间拓展,逐渐形成旅游轴束板块,并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线型旅游模式、基营型旅游模式、区域游模式和链型旅游模式等进行旅游活动组织。研究表明,A、B两个簇区必须联动开发,才会更好的带动鄂尔多斯区域旅游整体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玮  周运超  
The variation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a Karst forest was studied by comparing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soil nutrient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different ages of Zanthoxylum planispinum var.dingtanensis forest in Beipan River Karst gorge district.The Z.planispinum var.ding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雪莲  季树新  王理想  陈正新  常学礼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衡量区域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进程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变化。因此本文结合趋势分析和转移矩阵法,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NDVI年际变化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北部典型农牧交错区(十大孔兑地区)2000-2015年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LUCC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农牧交错区植被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41%,分别为22.01%和67.4%;其后依次为不显著减少区域、无变化区域和显著减少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4.59%、3.32%和2.68%。(2)在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区,土地转换面积分别为235146.08 hm2和82761.76 hm2,草地转为农田、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尤其是草地转为农田导致对应区域植被生产力增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文勇  王乃昂  何彤慧  
结合文物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在2003—2007年多次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牧过渡带—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过渡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军事地理环境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形成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强大杠杆;国防战略和防卫要求对城市数量和规模具有重要影响;草原民族势力的收缩与扩张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过渡性地理环境基础上的低水平的土地承载力和区域经济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金廷  王文科  何渊  王钊  乔冈  马雄德  
湖淖群是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维持湖滨的植物群落生长、缓和湖泊流域的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从湖淖的形成和补给来源出发,分析了湖淖的特点。从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了区内湖淖群的演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受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湖淖补给量减小,是湖淖水域萎缩、生态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高原湖淖群的作用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晓莉  安树青  陈兴龙  李国旗  刘世荣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最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 ,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从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植被退化的过程中 ,植被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过程 ,为 2 1 8 1→ 74 8 7→ 1 55 6g m2 。随着季节的变化 ,由于优势种和伴生种的消长不同 ,各阶段的植被生物量的变化不一致。地上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表层 ,在 0~ 2 0cm占 76 9%~86 3% ;随着高度的增加 ,植被生物量剧减 ,其中 1 0 8%~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