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8)
- 2023(5426)
- 2022(3958)
- 2021(3469)
- 2020(2883)
- 2019(6370)
- 2018(6561)
- 2017(12077)
- 2016(6841)
- 2015(7787)
- 2014(7954)
- 2013(7653)
- 2012(6892)
- 2011(6196)
- 2010(6133)
- 2009(5730)
- 2008(5764)
- 2007(5032)
- 2006(4634)
- 2005(4247)
- 学科
- 济(29057)
- 经济(29029)
- 业(17760)
- 管理(16676)
- 企(13295)
- 企业(13295)
- 方法(10582)
- 农(10222)
- 学(10009)
- 中国(9648)
- 数学(8851)
- 数学方法(8773)
- 业经(7604)
- 农业(7061)
- 地方(6374)
- 发(5616)
- 财(5485)
- 制(5174)
- 土地(4979)
- 发展(4673)
- 展(4664)
- 体(4402)
- 产业(4367)
- 理论(4342)
- 和(4267)
- 技术(3925)
- 贸(3918)
- 环境(3916)
- 贸易(3916)
- 银(3893)
- 机构
- 大学(102472)
- 学院(102033)
- 研究(39725)
- 济(37026)
- 经济(36208)
- 管理(34181)
- 理学(29609)
- 理学院(29182)
- 科学(28539)
- 管理学(28361)
- 中国(28258)
- 管理学院(28223)
- 农(26459)
- 京(22654)
- 所(22042)
- 农业(21001)
- 业大(20616)
- 研究所(20477)
- 中心(16778)
- 财(16131)
- 江(16072)
- 范(14481)
- 院(14282)
- 师范(14242)
- 北京(14117)
- 农业大学(13756)
- 省(13592)
- 财经(13042)
- 科学院(12998)
- 州(12958)
- 基金
- 项目(72075)
- 科学(55565)
- 基金(51931)
- 家(48285)
- 国家(47907)
- 研究(47215)
- 科学基金(39284)
- 社会(29477)
- 省(28018)
- 社会科(27748)
- 社会科学(27742)
- 基金项目(27477)
- 自然(27187)
- 自然科(26512)
- 自然科学(26498)
- 自然科学基金(26033)
- 划(24282)
- 教育(21379)
- 资助(20452)
- 编号(18062)
- 重点(17099)
- 发(15887)
- 部(14932)
- 计划(14911)
- 成果(14528)
- 创(14356)
- 科研(13931)
- 科技(13897)
- 创新(13522)
- 课题(13148)
共检索到150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晓莉 安树青 陈兴龙 李国旗 刘世荣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最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 ,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从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植被退化的过程中 ,植被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过程 ,为 2 1 8 1→ 74 8 7→ 1 55 6g m2 。随着季节的变化 ,由于优势种和伴生种的消长不同 ,各阶段的植被生物量的变化不一致。地上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表层 ,在 0~ 2 0cm占 76 9%~86 3% ;随着高度的增加 ,植被生物量剧减 ,其中 1 0 8%~ ...
关键词:
荒漠化 生物量 垂直分布 累积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体久 琚存勇
通过对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野外调查和分析,研究了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与荒漠化程度的相关性及作为中间变量遥感估测荒漠化程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与荒漠化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99和-0.624,线性关系显著,随着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减少,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用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定量评价土地荒漠化程度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其模型正确预报精度达到了85%,荒漠化程度预报误差不超过1个等级,可较好地满足生产需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博 蔺雄奎 冯占荣 闫聚辉 李志刚
为了探讨乡土牧草补播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在宁夏盐池县设置了以放牧地(FM)为对照,以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单播(M)、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单播(N)、蒙古冰草+牛枝子混播(MN)、蒙古冰草+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混播(MS)和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混播(MX)为补播模式,研究不同补播措施对荒漠草地土壤持水性及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间土壤持水性的综合排序为M> MS> MN> MX> N> FM。2)所有补播处理的地下生物量均高于放牧草地,且单播牧草的地下生物量M高于N;而处理间地上生物量表现为MS> MX、M、MN> N> FM的趋势。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植被地下、地上生物量和表征土壤持水性的指标间显著相关(P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冰草由于具有较高的地下生物量,单播或与豆科混播均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持水性,进而利于植被的恢复,故而在未来草地补播中应因地制宜采用根系生物量大的牧草进行单播或与其他牧草混播。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南万璐 谢应忠 彭文栋 李志刚
为了比较围封补播(补播)和围封(围封)两种措施对不同程度退化程度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作用,以宁夏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别进行补播和围封处理,并以重度退化的放牧地为对照,研究了2种恢复措施下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多功能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对于重度退化草地,补播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的重要值,而围封虽然也提高了草地植物的物种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但降低了草地的均匀度、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对于中度退化草地,补播和围封均可以显著增加草地植物物种数、草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提高禾本科及豆科牧草的重要值。对地上多功能性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0.629),围封对重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影响不显著(-0.970;P > 0.05),但补播显著提高了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地上多功能性(0.365;P < 0.05),而补播和围封同时显著提高了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分别为0.471和0.851;P < 0.05),且以围封措施对中度退化荒漠草地的地上多功能性提升效果更佳。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补播较围封更利于重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而围封较补播更利于中度退化荒漠草地植被的恢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鹏森 刘世荣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 (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 )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明 ,由于沙质荒漠化不同阶段的下垫面的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和盖度的差异 ,引起净辐射、土壤含水量、近地层风速等产生较大差异。油蒿群落的太阳净辐射能明显比牛心朴子群落高 ;油蒿群落与牛心朴子群落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别很大 ,当降雨量在 4 5mm以下时 ,只能影响 0~ 4 0cm土深的土壤水分状况 ,而这一深度恰好是大部分植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油蒿群落比牛心朴子群落更有利于维持土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琚存勇 蔡体久
生物量定量估测对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土地荒漠化监测、评价与防治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文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地面调查样地为例,探讨了以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用消去变换的方法按平均残差平方和最小的准则筛选变量,建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模型估测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可行性。研究得出,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估测地上生物量整体相对精度很高,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受变量间的相关性影响小。该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监测、评价与防治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查向浩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林宁 张胜楠 李有文
【目的】本文分析了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生物量动态规律。【方法】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地类型图,结合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区域19个采样点的生物量野外调查数据,对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生物量动态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单位面积生物量空间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总生物量在83. 63~4782. 79 g·m-2之间波动,均值为1123. 14 g·m~(-2);地上生物量以灌木为主,草本生物量随海拔增高而显著增多(P 0. 05);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根冠比较大,灌木NPP占比为62. 92%,草地生物量和NPP均与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P 0. 05)。降水是影响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经纬度的变化、不同的海拔梯度、降水量大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喀什地区温性荒漠类草地生物量动态分布。
关键词:
喀什地区 温性荒漠类草地 生物量 动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公鑫 井长青 董萍 秦宝亚
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对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探究新疆荒漠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分析了新疆荒漠草地分配特征,对荒漠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荒漠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5.16~164.67和1 109.50~3 284.00 g·m~(-2),根冠比介于16.09~98.42,地下生物量均大于地上生物量。2)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幂函数关系y=535.35x~(0.291 6) (R~2=0.51,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娜 白可喻 杨云卉 张睿洋 韩国栋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生长季内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试验设置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梯度。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减少,且生长旺季(8月),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比禁牧分别降低了7.47%、41.96%和51.75%;草地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不显著(P>0.05);植被物种丰富度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无显著影响;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秀红 靳瑰丽 范燕敏 安沙舟 朱习雯 王惠宁
以地面实测数据为依据,通过获取其同步HJ-HSI影像光谱反射率,筛选出光谱变量、波段变量,对不同利用状态的退化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围栏封育区N,围栏外重度退化区W_1,围栏外中度退化区W_2)的地上生物量进行估测。结果表明,1)各季节不同利用状态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HJ-HSI光谱反射率不同,春季为W_2>N>W_1,夏季为W_2>W_1>N,秋季为W_1>W_2>N;2)HJ-HSI可以实现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测,估测模型因群落类型和季节不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颖娟 王玉山 李绍舜
研究不同贮藏条件(20℃室温、4℃冷藏、-20℃冷冻和野外土壤埋藏)和时间(3,6,12个月)对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荒漠植物(沙冬青、四合木、长叶红砂、蒙古扁桃及霸王)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和条件对长叶红砂和蒙古扁桃的种子生活力没有显著影响,12个月后的生活力仍达90%以上;霸王、沙冬青和四合木种子的生活力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贮藏条件和时间对长叶红砂和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也不显著;贮藏条件对四合木和霸王的种子萌发率影响不显著,而贮藏时间对其萌发率影响极显著;贮藏条件和贮存时间对沙冬青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均极显著。种子贮藏和萌发的特点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白玉锋 陈超群 徐海量 张广朋 张沛 凌红波
【目的】研究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荒漠河岸林植被为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在英苏断面布设垂直河道、100 m×100 m的标准地20块,形成长2 000 m的连续样带,记录标准地内乔木、灌木的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冠幅、株高、胸径等形态因子,根据胡杨生物量模型和获取的灌木标准枝鲜质量,分别计算胡杨和灌木的地上生物量;将标准地进一步分割为4块50 m×5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两侧随机布设6~8个1 m×1 m的样方,记录草本种类、个...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党晓宏 高永 蒙仲举 张波 高君亮 梁超 唐国栋 李晓燕
准确估算荒漠灌丛固碳能力及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5年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天然优势荒漠灌丛(沙冬青、霸王、四合木、半日花和红砂)标准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采样法获得各标准灌丛各器官样品后在实验室利用Elementar vario MACRO CUBE元素自动分析仪测定灌丛各器官平均含碳率和平均加权含碳率。研究结果表明:西鄂尔多斯地区不同灌丛各器官平均含碳率高低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5种荒漠灌丛各器官含碳率的变化范围在29.78%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武红旗 范燕敏 靳瑰丽 夏小伟
不同地区荒漠草地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如何将这种差异提取出来进而能够快速、高效的识别物种和区分群落值得研究。本研究利用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W群落]和伊犁绢蒿+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S群落]两个群落进行光谱采集,分别测定群落及主要植物的反射光谱,通过分析植物光谱特征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探讨利用光谱特征和植被指数进行植被分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两个时期,不同植物的绿光反射特征和红光吸收深度差异较大。伊犁绢蒿与涩芥(Malcolmia maritima)、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的NDVI接近。受植被季相的影响,物种与群落的RVI在5月差异明显,在9月受土壤背景的影响较大,致使物种和群落之间的RVI差异不明显,无法明确区分物种和群落。因此对于不同物种组成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可在5月牧草返青期利用RVI分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峰 钱育蓉 李建龙 杨齐 杨智明
以天山北坡典型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点—线—面"的方法,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以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和农业为主要研究点,设置横竖样带分析典型荒漠草地19 a间的动态变化,进而从自然社会因子角度探讨荒漠草地退化成因。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研究区域荒漠草地面积急剧下降,而农业及其它用地面积增加。同时,荒漠草地覆盖度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中覆盖度和高覆盖度草地植被变化较大。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角度分析草地退化原因,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的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导致草地面积减少、覆盖度降低。因此,通过对天山北坡草地退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以期为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天然草地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荒漠草地 景观生态 新疆草地 遥感监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