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4)
2023(6276)
2022(5641)
2021(5251)
2020(4712)
2019(11118)
2018(10887)
2017(21355)
2016(12029)
2015(13491)
2014(13861)
2013(13969)
2012(13320)
2011(12229)
2010(12339)
2009(11686)
2008(11727)
2007(10841)
2006(9316)
2005(8290)
作者
(36581)
(30932)
(30765)
(29646)
(19643)
(15094)
(14205)
(12081)
(11488)
(10925)
(10653)
(10399)
(9951)
(9889)
(9788)
(9714)
(9513)
(9198)
(9092)
(8935)
(7717)
(7580)
(7565)
(7084)
(7030)
(6998)
(6982)
(6840)
(6320)
(6210)
学科
(54975)
经济(54923)
管理(30234)
(29213)
方法(27399)
数学(23253)
数学方法(23070)
(22321)
企业(22321)
(15733)
地方(13132)
(12223)
中国(11768)
(11201)
业经(10814)
农业(10723)
(9252)
贸易(9248)
(8865)
(8236)
理论(8171)
(8169)
环境(7653)
(6659)
财务(6645)
财务管理(6622)
(6415)
金融(6413)
(6402)
银行(6374)
机构
学院(179754)
大学(179720)
(70188)
经济(68539)
管理(68429)
研究(60678)
理学(58826)
理学院(58004)
管理学(56914)
管理学院(56551)
中国(45029)
科学(40293)
(39157)
(33559)
(31381)
(31354)
中心(28943)
研究所(28720)
业大(28410)
(27891)
(26723)
农业(26651)
师范(26455)
财经(25477)
北京(24638)
(23009)
(22640)
(21576)
师范大学(21510)
经济学(21396)
基金
项目(119028)
科学(93218)
基金(86217)
研究(83556)
(75475)
国家(74893)
科学基金(63707)
社会(52483)
社会科(49705)
社会科学(49686)
基金项目(47500)
(47073)
自然(42721)
自然科(41663)
自然科学(41647)
自然科学基金(40901)
(40088)
教育(38407)
资助(35821)
编号(33726)
成果(26789)
重点(26752)
(26429)
(26128)
(23813)
课题(23420)
科研(23266)
计划(22548)
创新(22325)
教育部(21850)
期刊
(79095)
经济(79095)
研究(47857)
中国(31680)
(29968)
学报(29206)
科学(27861)
(23719)
管理(21273)
大学(21033)
农业(20189)
学学(19924)
教育(14778)
技术(14119)
业经(13779)
(13479)
金融(13479)
财经(12028)
问题(11555)
经济研究(11464)
(10934)
资源(10346)
(10309)
(9251)
技术经济(9076)
(9040)
统计(8895)
商业(8788)
理论(8490)
(8194)
共检索到257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兆祥  张薇  
运用最近邻分析方法研究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空间分布状态,发现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呈现聚集性特征。以东胜区——成吉思汗陵和树林召镇——响沙湾为核心的空间点集聚性更强的A、B两个簇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旅游边际效用和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提出A、B簇区空间拓展,逐渐形成旅游轴束板块,并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线型旅游模式、基营型旅游模式、区域游模式和链型旅游模式等进行旅游活动组织。研究表明,A、B两个簇区必须联动开发,才会更好的带动鄂尔多斯区域旅游整体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武文欢  彭建  刘焱序  胡熠娜  
鄂尔多斯市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生态环境巨大的压力,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联的变化对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鄂尔多斯市的食物供给、碳储存、产水量以及土壤保持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核算,采用相关分析探究栅格尺度上4种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引入玫瑰图对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增强,平均食物供给量由99.5 kg·hm(-2)增至224.2 k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阿星  张峭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数据出发,分析农业保险需求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t模型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抽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受灾程度、教育、保险购买状况、性别状况等对农业保险需求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童年成  
鄂尔多斯市经济高速成长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起核心作用的主要是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以及将这种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战略和策略。但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一业独大问题明显,加之通道制约和水资源制约,今后应本着"在发展中注重转型,在转型中实现发展"原则,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利用资源优势搞产业多元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铁飞  张振国  
本文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敏感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适宜度问题。文章首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与环境适宜度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与界定,然后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影响特点,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和生态特征,运用TM影像与DEM模型,对研究区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等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运用归一化指数(NDVI)刻画了研究区的植被状况,根据这些指标对研究区进行旅游开发适宜区划分,共划分出3个适宜区和1个次适宜区。在此基础上,就生态与环境适宜度对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①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瑞清  潮洛濛  樊齐  
为探究资源型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模型等,建立人口与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 9.3软件平台综合分析鄂尔多斯市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变化,并对未来做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鄂尔多斯市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提速缓慢,各旗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空间协调度大小有明显变化,协调等级呈现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等协调和良好协调,人口与经济基本保持原有协调关系;预测结果显示:到2025年地区协调度将达0.574,整体将发生初等协调向中等协调的转变,人口与经济实现同步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田振清  边琦  杜春雁  
以笔者所编制的教育技术水平测试问卷为工具,实地收集鄂尔多斯市蒙古族教师的调查测试数据;运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分析影响民族教师教育技术学习与培训效果的因素;初步讨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学习与培训工作就性别、年龄、学历和学科差异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薛凤蕊  乔光华  侯安宏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区、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则农牧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同。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在农区依次为政策因素、技能培训、农民受教育时间、非农收入;而在半农半牧区为性别、年龄、非农收入。在农区,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下降;而在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人均草地面积的增加而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文芳  
[目的]鉴于草原资源存在一定脆弱性,对鄂尔多斯草原旅游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当地发展草原旅游产业以及打造"大旅游"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对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通过专家两两打分确定指标权重。[结果](1)资源支持系统是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被考虑的因素。(2)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游客的草原资源保护意识对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更重要;居民发展草原旅游意愿度是基于居民角度的影响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3)近几年过度开垦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土地有效利用程度也得到改善;牧民城市居住的需求已趋于饱和,有利于降低草原退化,提升草原质量。(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当地居民发展草原旅游的驱动作用一直存在。[结论]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首要考虑资源支持系统,着重从防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限制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保持适度城镇工程建设,以及控制高峰期草原旅游资源使用强度、增加旅游区草原环保标识提醒数量等方面入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蒙吉军  赵春红  刘明达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作为案例区,以G 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标准阈值的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对研究区1988、2000及2008年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 a来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与2000年后"退耕还林还草"、"禁牧和休牧"政策的实施直接相关;②高覆盖度草地是最安全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中覆盖度草地,林地的生态安全水平非常稳定,水域和低覆盖度草地的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水平,相比之下,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桂芹  赵勇  
鄂尔多斯市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取得经济繁荣的同时,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在剖析鄂尔多斯市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形势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其水资源条件相似的以色列、同样受水资源制约的北京市以及国内外一些资源型城市等典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轨迹及经验,揭示其对鄂尔多斯市产业发展的启示,以期为鄂尔多斯市缓解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矛盾提供参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河有  
非遗旅游迷思是非遗旅游项目引发人们产生旅游想象而形成的旅游吸引力。在实地考察、研读史料和相关文献基础上,根据罗兰·巴特思的迷思学理论思想对民俗类国家级非遗鄂尔多斯婚礼从民间社区走上文艺舞台、景区舞台以及形成文化旅游节的实践历程剖析发现:非遗旅游迷思包括本真性迷思、地方专有性迷思和神圣仪式性迷思,是旅游目的地迷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以民间社区传承为本底,将当地的仪式、乐舞和礼仪等文化元素通过文艺舞台和景区舞台展演以及举办文化旅游节等形式创新生产形成非遗旅游迷思;当地居民、政府、旅游企业与艺术团体、游客、传播媒体等多主体共同参与非遗旅游迷思生产并共创非遗旅游迷思经济效应。在新时代,非遗旅游迷思生产应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为指引,在文化本真性传承基础上不断挖掘时代元素,与旅游目的地迷思相协同并从时空与产业层面强化迷思效应。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两大战略,认真落实"双保"工程,扎实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管理能力稳步提升,保障、支持、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抓党风、促政风,加强国土资源部门自身建设。一是党建工作得到全面深化。2011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2012年,全市有6个先进集体和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忠  乔海燕  
鄂尔多斯北部沙区存在着极为显著的风沙地貌,在此格局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响应过程中,二者的相互关系逐渐密切,这种反馈作用使得该区域的植被与土壤要素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耦合性。研究这种关系可以为该地区保护植被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白亚楠  刘伟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资源生产的主要基地,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资源型城市由于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必然具有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粗放,产业布局分散的特点。随着对资源开发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加之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例,探讨资源型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发展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少的循环经济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