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48)
2023(4149)
2022(3430)
2021(3201)
2020(2747)
2019(6342)
2018(6192)
2017(11676)
2016(6488)
2015(7407)
2014(7252)
2013(7487)
2012(7173)
2011(6742)
2010(6811)
2009(6061)
2008(5888)
2007(5217)
2006(4630)
2005(4261)
作者
(22387)
(18891)
(18537)
(17700)
(11819)
(9186)
(8171)
(7258)
(7213)
(6673)
(6582)
(6398)
(6218)
(6140)
(6086)
(5780)
(5529)
(5528)
(5398)
(5292)
(4740)
(4672)
(4625)
(4365)
(4233)
(4197)
(4193)
(3974)
(3919)
(3862)
学科
(29123)
经济(29107)
(15347)
管理(13007)
(10670)
(10084)
方法(10026)
(9105)
企业(9105)
数学(8433)
土地(8402)
地方(8395)
数学方法(8353)
农业(7417)
中国(6717)
(6223)
贸易(6214)
(6041)
业经(5625)
环境(4962)
(4920)
经济学(4512)
(4433)
地方经济(4389)
问题(4386)
(4316)
(4271)
资源(3903)
(3722)
生态(3606)
机构
学院(95305)
大学(95170)
研究(43417)
(38993)
经济(38208)
管理(32774)
中国(31795)
科学(29923)
理学(27650)
理学院(27143)
(27037)
管理学(26543)
管理学院(26372)
(24571)
(22876)
研究所(22748)
农业(21575)
业大(20200)
中心(18741)
(16266)
科学院(15403)
(15189)
(14707)
(14681)
北京(14593)
农业大学(13893)
(13492)
师范(13338)
资源(12134)
(12101)
基金
项目(68631)
科学(52570)
基金(49490)
(47404)
国家(47107)
研究(44038)
科学基金(37573)
社会(26825)
自然(26754)
基金项目(26274)
自然科(25998)
自然科学(25988)
(25984)
自然科学基金(25476)
社会科(25416)
社会科学(25409)
(23543)
资助(20093)
教育(18244)
编号(16760)
重点(16665)
(15954)
计划(15046)
(14414)
科技(14317)
(13377)
科研(13309)
创新(12802)
成果(12749)
中国(12063)
期刊
(44131)
经济(44131)
研究(26158)
(24525)
中国(24187)
学报(22217)
科学(20730)
农业(16879)
大学(15351)
学学(14740)
管理(11961)
(10706)
(9700)
资源(9587)
经济研究(6882)
教育(6848)
(6795)
金融(6795)
业经(6783)
业大(6594)
技术(6583)
问题(6232)
林业(5921)
(5706)
国际(5665)
(5635)
世界(5425)
科技(5424)
财经(5332)
农业大学(5118)
共检索到150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雪莲  季树新  王理想  陈正新  常学礼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衡量区域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进程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变化。因此本文结合趋势分析和转移矩阵法,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NDVI年际变化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北部典型农牧交错区(十大孔兑地区)2000-2015年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LUCC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农牧交错区植被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41%,分别为22.01%和67.4%;其后依次为不显著减少区域、无变化区域和显著减少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4.59%、3.32%和2.68%。(2)在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区,土地转换面积分别为235146.08 hm2和82761.76 hm2,草地转为农田、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尤其是草地转为农田导致对应区域植被生产力增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蒙吉军  赵春红  刘明达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作为案例区,以G 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标准阈值的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对研究区1988、2000及2008年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 a来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与2000年后"退耕还林还草"、"禁牧和休牧"政策的实施直接相关;②高覆盖度草地是最安全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中覆盖度草地,林地的生态安全水平非常稳定,水域和低覆盖度草地的生态安全多处于"临界安全"水平,相比之下,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宗明  国志兴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金翠  杨婷  黄妮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LUCC环境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江平原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论文应用以遥感观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估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三江平原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向耕地的转化是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征。2000~2005年期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3.28×104hm2,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和湿地的转化,转化面积分别为26.20×104、1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平  蒙吉军  
土地利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驱动过程。基于1988年和2000年TM影像数据和气候、土壤、植被及DEM等数据,运用通用的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对鄂尔多斯市1988—2000年间的土壤水力侵蚀进行定量估算,揭示期间水力侵蚀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8—2000年间,研究区土壤水力侵蚀时空变化较为明显。时间变化上侵蚀强度明显减弱,除了微度侵蚀从53.16%剧增至81.24%以外,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类型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空间变化亦很明显,2000年与1988年相比,剧烈侵蚀只有准格尔旗东南部还有少量分布,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主要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钟莉娜  郭旭东  赵文武  刘世梁  吴全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探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方法:数理统计、遥感与GIS、模型模拟。研究结果:基于1985年、2000年、2008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达拉特旗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论:达拉特旗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农田和森林,1985年以来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趋向均衡化;研究期间达拉特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达拉特旗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是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年际变化不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效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生产力概念的辨析,着重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和土壤质量3个方面的影响,总结梳理了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探讨了研究的影响尺度特征。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和强度变化对小尺度范围内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强化不同尺度的综合以及空间分析和动态评估方法的应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昔保  杨桂山  李恒鹏  
利用250m的MODIS-NDVI月值数据,通过适当改进CASA模型和野外生物量采样调整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结合1980S、2000年、2005年和2007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太湖流域2000年-2007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太湖流域NPP从2000年的16.4TgC减少到2007年的14.2TgC,减少2.2TgC,相当于燃烧140×104t标准煤释放的CO2;空间分布上,流域内除长兴和德清NPP呈增长趋势外,其他县市NPP都呈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北部与东部快速城市化扩展区域;城市化快速扩展是影响太湖流域NPP减少的主导因素,土地整理和油菜/小麦种植比例下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全斌  朱鹤健  晏路明  李壁成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的方法,获得了厦门岛1996年和2001年1∶5万土地利用各地类转化信息。从厦门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预测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工矿地土地和交通用地是厦门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最为活跃的几种类型。其中,耕地的面积和比重均大幅度下降,50年(即2051年)后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约0 5%,其去向为居民点工矿地、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城市居民点工矿用地则呈快速扩张,50年后将增加13 5%,交通用地50年后将增加8 5%,其新增来源主要为耕地和园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等。这说明,厦门岛城市用地发展是以牺牲耕地、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永刚  温秀卿  顾红  姬菊芝  
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可为保护及合理利用自然植被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1961~200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NPP综合研究模型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数学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近43年来气候和自然植被NPP及其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3年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变率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分别为0.38℃和0.49%;日平均辐射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日平均辐射量变化趋势百分率10年为-0.86%,各地气候要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忠  乔海燕  
鄂尔多斯北部沙区存在着极为显著的风沙地貌,在此格局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响应过程中,二者的相互关系逐渐密切,这种反馈作用使得该区域的植被与土壤要素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耦合性。研究这种关系可以为该地区保护植被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贺肖芳  陈燕  朱敏  宋新山  王宇晖  
以2001年、2009年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法获取植被覆盖度变化信息,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相结合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在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其驱动力及其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盐城海岸带植被覆盖度整体有所提升,200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西南高东北低之势,中、高覆盖度占总面积的55.2%;2009年植被覆盖度相较2001年有明显变化,东北片区的植被覆盖度明显升高,西南部分地区有所下降。其中林地以中覆盖为主,占比30.72%,其他用地类型均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洪业  
本文从分析鲁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入手,讨论了该地区土地需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以及水土资源条件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土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柳梅英  包安明  陈曦  刘海隆  张红利  陈晓娜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植物枯损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植被碳密度,进而估算出流域内各类型植被碳储量,最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76—2007年间,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变化影响,绿洲农田植被碳密度变化较大;同期流域植被碳储量共增加了50.50×104t C,其中林地被乱砍乱伐,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退化为荒草地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晓娟  倪晋仁  李振山  韩鹏  李天宏  
论文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与土地生产力之间关系的方法。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王家沟流域为例,考虑了当年光照、温度、降水等相同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与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力挖潜指数间的关系,提出了流域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浩杰  杨太保  
以2000-2010年MODIS NPP数据为基础,并结合该区同期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黄河源区植被NPP年累积量(a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影响,黄河源区植被aNPP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趋势。常绿针叶林aNPP最高,高寒草原aNPP最低。2000-2010年黄河源区植被aNPP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3.64gC/(m2 a),其中高寒沼泽、常绿针叶林、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aNPP的增长率分别为4.47gC/(m2 a)、4.08gC/(m2 a)、3.61ggC/(m2 a)和3.53gC/(m2 a)。...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