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3)
- 2023(1500)
- 2022(1273)
- 2021(1134)
- 2020(963)
- 2019(2038)
- 2018(2037)
- 2017(3485)
- 2016(2072)
- 2015(2272)
- 2014(2175)
- 2013(2107)
- 2012(1936)
- 2011(1742)
- 2010(1748)
- 2009(1570)
- 2008(1627)
- 2007(1388)
- 2006(1243)
- 2005(1046)
- 学科
- 济(5323)
- 经济(5316)
- 学(4462)
- 壤(3668)
- 土壤(3654)
- 业(3556)
- 管理(3457)
- 企(2704)
- 企业(2704)
- 税(2573)
- 税收(2385)
- 收(2358)
- 方法(2102)
- 农(1862)
- 数学(1817)
- 数学方法(1787)
- 森(1597)
- 森林(1597)
- 林(1582)
- 财(1571)
- 中国(1417)
- 农业(1232)
- 土地(1174)
- 业经(1172)
- 制(1153)
- 地方(1141)
- 环境(1106)
- 和(1081)
- 生态(1066)
- 及其(1025)
- 机构
- 学院(29055)
- 大学(28976)
- 研究(13578)
- 科学(11368)
- 中国(10081)
- 农(9755)
- 所(8289)
- 研究所(7921)
- 农业(7887)
- 管理(7858)
- 济(7624)
- 经济(7352)
- 业大(7214)
- 京(6772)
- 理学(6691)
- 理学院(6525)
- 管理学(6210)
- 管理学院(6172)
- 室(6101)
- 中心(5966)
- 实验(5933)
- 环境(5709)
- 实验室(5703)
- 省(5628)
- 资源(5589)
- 重点(5422)
- 院(5146)
- 科学院(5030)
- 农业大学(4979)
- 江(4829)
共检索到41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凑贵 张光远 王运华 丁敏 蔡崇法
通过对鄂南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棕红壤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建立了不同覆盖水平下地表径流和硼流失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与产流时间(降雨开始至产生地表径流的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径流的产生与入渗速度主要受叶面积的影响,土壤容重对径流与淋溶作用影响不大;没有覆盖的土壤径流和硼流失量明显高于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当叶面积指数接近和大于1时,累计径流量和累积硼流失量将趋于稳定;增加植被覆盖度,合理密植是减少水溶态硼流失,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鄂南棕红壤 硼 叶面积指数 径流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秋华 黄炎和 范胜龙 林金石 季翔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加权面积的平均形状指和平均分维数与水土流面积呈正相关,景观连接度与水土流失呈负相关,平均斑块大小、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土流失不显著相关.(2)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面积间存在精度较高的BP映射关系,误差绝对值小于5%.(3)应用BP模型优化茶园与裸地的景观格局,预测水土流失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凑贵 张光远 王运华
通过对鄂南丘陵一典型集水面棕红壤及作物含硼的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集水面梯田的耕作层土壤中,上部旱地热水溶性硼含量高于下部水田,中下部水旱轮作田最低;热水溶性硼的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富集程度为:下部水田>上部旱地>中部水旱轮作田;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与pH,土壤有机质成正比;而硼的植物有效性还与土壤水分状况有关。
关键词:
鄂南丘陵 集水面 有效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治国 米仁元
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地跨84个县(区),土地总面积12.1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3%,人口63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1%,是我国典型农业为主的地区之一。 一、川中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研究的意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炎辉 陈文祥 王果 陈明华 杨舜成 柴鹏
研究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撒施、撒施+草和穴施3种污泥施用方式对赤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后的前期(1和18 d)径流中,撒施、穴施与对照(不施污泥)间的径流量差异不明显,撒施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达到峰值,分别为5387.7 mg.L-1和82.0 g.m-2,分别是对照和穴施对应峰值的1.1-2.0和1.2-2.0倍,此后撒施径流量、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模拟试验期间,撒施+草处理降低径流量,削减径流颗粒物和悬浮物流失的效果最为显著;撒施降低径流量和削减颗粒物流失的效果仅次于撒施+草处理,但撒施径流悬浮物流失最为严重;穴施径流量和颗粒物流失量是3种污泥施用...
关键词:
施用方式 模拟降雨 坡地 径流 颗粒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善伦,尹民,孙希华
介绍了山东省水土流失现状 ,分析其危害 ,重点探讨了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和生态价值损失的计算方法 ,建立经济损失计算模型 ,提出水土流失生态—经济面积边际损失比的概念 ,计算山东省县域边际损失比 ,并对其进行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国霞 石敏俊 李玫
绿色国民核算体系弥补了现有核算体系不足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如何对生态环境进行经济核算是实现绿色国民核算体系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区)水土流失损失进行经济计量核算,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水土流失空间差异显著,呈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格局。(2)水土流失损失最多的五个省份是贵州、四川、云南、陕西、湖北,损失最少的五个省份是新疆、北京、海南、西藏、江苏。(3)我国水土流失损失约占全国GDP的1.45%,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0.35%、1.5%、4.6%,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损失大于东部地区。(4)贵州的真实储蓄为负值,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真...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经济损失 空间格局 绿色核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录松
水土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高产、稳产商品粮、林、果基地的先决条件。因此,研究不同岩性类型的水上流失防治措施,协调人与环境整治,改善生产环境,使水土保持朝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工作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娄邵丘陵区位于湖南省中部,包括娄底市、冷水江市、涟源市、邵阳市;新化、双峰、邵东、邵阳、新邵、隆回、洞口、武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万勤 张新华
川中丘陵区荒坡面积占据一定比重,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利用荒坡水土资源,对发展本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网点观测来探求合理利用方式,为荒坡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自然封坡,水土资源,植被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效举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利 朱平宗 赵建民 黄国敏 闫靖坤 陈宝生
【目的】研究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地浅沟形态特征,为浅沟侵蚀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RTK-GPS测量技术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研究区典型坡面马尾松林地DEM,提取浅沟形态参数,定量分析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浅沟的形态特征,初步建立基于该研究区的浅沟临界地形模型。【结果】(1)研究区浅沟汇流面积均值为21.62 m~2,沟长均值为16.46 m,浅沟坡度均值为19.72°,沟宽均值为2.26 m,沟深均值为0.52 m,断面面积均值为0.58 m~2。其中浅沟汇流面积属强变异,其余形态参数均为中等变异。与黄土丘陵沟壑区及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浅沟相比,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地的浅沟相对较短、较浅。(2)浅沟形态参数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汇流面积与沟长、平均沟宽、平均沟深和平均断面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浅沟坡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浅沟坡度与沟长、平均沟宽极显著负相关(P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开亚 王玲杰
本文首先对水土流失经济损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概述。在此基础上,以巢湖流域为例,针对流域特点及水土流失状况,确定水土流失造成的养分损失、泥沙淤积损失、水分损失及耕地损失四项实物型损失量作为衡量水土流失环境经济损失的指标,选用替代花费法、恢复费用法及影子工程法等对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和货币化计量。
关键词:
巢湖流域 水土流失 经济损失 货币化计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晓瑞 隋雪艳 林晨 徐翠兰 韩效楼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土地整治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全面保护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治主要关注于农田生产条件的改善,对水土流失等关键环境问题的考虑不足。以宁镇扬丘陵区的典型土地整治区金坛区、溧阳市为研究区,通过土地整治水平的定量化评价与水土流失量的精准化估算,重点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土地整治显著降低了水土流失强度,整治后项目区水土流失量降幅达到43.1%;(2)土地平整度、投资强度、田块规则度3个指标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作用最为显著,对水土流失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达41.5%、28.1%、13.2%;(3)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力度、加强土地平整工程、加强田块细碎化与规则化整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蓓 周萍 童成立 肖和艾 杨友才 吴金水
以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红壤的桃源县为例,通过对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近32年来林地、稻田、旱地等几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结果表明,1979年研究区林地、稻田和旱地S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10 g/kg、14.15 g/kg和11.17 g/kg,2011年分别为18.28 g/kg、18.89 g/kg和12.19 g/kg,近32年来稻田、林地和旱地土壤SOC含量分别增加了40%、33%和9%,以林地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蓓 周萍 童成立 肖和艾 杨友才 吴金水
以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红壤的桃源县为例,通过对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近32年来林地、稻田、旱地等几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结果表明,1979年研究区林地、稻田和旱地S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10 g/kg、14.15 g/kg和11.17 g/kg,2011年分别为18.28 g/kg、18.89 g/kg和12.19 g/kg,近32年来稻田、林地和旱地土壤SOC含量分别增加了40%、33%和9%,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SOC增幅较大,而旱地土壤的增幅明显较小。林地、稻田和旱地土壤的平均SOC密度分别从1979年的32.82 t/hm~2、33.62 t/hm~2和28.99 t/hm~2增加到2011年的44.39 t/hm~2、43.50 t/hm~2和33.53t/hm~2,增长幅度分别为35%、29%和16%,增长速率分别为0.36 t/(hm~2.a)、0.31 t/(hm~2.a)和0.14 t/(hm~2.a),也是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增长幅度相对较高,分别是旱地土壤的2.6倍和2.2倍。可见,过去32年来亚热带丘陵区红壤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均表现为"碳汇"模式,在不同程度上贡献于该地区较强的有机碳积累,其中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贡献能力最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