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48)
- 2023(10821)
- 2022(9025)
- 2021(8396)
- 2020(7199)
- 2019(16676)
- 2018(16591)
- 2017(31803)
- 2016(17780)
- 2015(20229)
- 2014(20188)
- 2013(20027)
- 2012(18421)
- 2011(16933)
- 2010(17339)
- 2009(16305)
- 2008(16213)
- 2007(14715)
- 2006(13183)
- 2005(12140)
- 学科
- 济(73225)
- 经济(73123)
- 管理(54145)
- 业(48687)
- 企(40373)
- 企业(40373)
- 方法(33189)
- 数学(29145)
- 数学方法(28529)
- 农(19556)
- 财(18523)
- 中国(18105)
- 制(17758)
- 学(16932)
- 业经(16025)
- 地方(14338)
- 农业(12851)
- 贸(12486)
- 贸易(12475)
- 理论(12357)
- 易(12132)
- 体(12108)
- 环境(11968)
- 和(11651)
- 银(11092)
- 融(11089)
- 金融(11084)
- 银行(11051)
- 划(10871)
- 行(10554)
- 机构
- 大学(263195)
- 学院(261018)
- 济(103617)
- 经济(101327)
- 管理(96666)
- 研究(94255)
- 理学(82858)
- 理学院(81859)
- 管理学(79974)
- 管理学院(79517)
- 中国(70411)
- 科学(61015)
- 京(57850)
- 农(52757)
- 所(50606)
- 财(48837)
- 研究所(46103)
- 业大(43839)
- 农业(42276)
- 中心(42127)
- 江(41260)
- 财经(37997)
- 北京(36260)
- 经(34357)
- 院(33615)
- 范(33390)
- 师范(32928)
- 州(32350)
- 经济学(31903)
- 省(31379)
- 基金
- 项目(177279)
- 科学(137726)
- 基金(128208)
- 研究(122432)
- 家(115829)
- 国家(115012)
- 科学基金(96171)
- 社会(76535)
- 社会科(72515)
- 社会科学(72496)
- 省(69397)
- 基金项目(66436)
- 自然(64884)
- 自然科(63279)
- 自然科学(63255)
- 自然科学基金(62105)
- 划(59622)
- 教育(56938)
- 资助(54700)
- 编号(48215)
- 重点(41261)
- 成果(39783)
- 部(39219)
- 发(38067)
- 创(36383)
- 课题(34688)
- 计划(34567)
- 创新(34327)
- 科研(34189)
- 制(34145)
- 期刊
- 济(115036)
- 经济(115036)
- 研究(74994)
- 中国(57845)
- 学报(49866)
- 农(48403)
- 科学(43253)
- 财(38325)
- 管理(38053)
- 大学(36294)
- 学学(34237)
- 农业(33415)
- 教育(27940)
- 技术(23128)
- 融(22176)
- 金融(22176)
- 财经(19281)
- 业(18958)
- 经济研究(18211)
- 业经(17555)
- 经(16618)
- 问题(15082)
- 资源(14111)
- 业大(13897)
- 版(13775)
- 统计(13618)
- 技术经济(12815)
- 图书(12812)
- 科技(12504)
- 策(12352)
共检索到397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翁玉林 王高杰 夏方招 熊兴军 李兴华 李承力 胡荣桂 杨特武
为了优化鄂东地区稻田耕作制度,挖掘作物周年生产潜力,提高作物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连续4 a的定位试验,比较了油菜-玉米(oilseed rape-maize,O-M)、油菜-水稻(oilseed rape-rice,O-R)、油菜-节水抗旱稻(oilseed rape-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t rice,O-WDR)、小麦-玉米(wheat-maize,W-M)、小麦-水稻(wheat-rice,W-R)、冬闲-双季稻(fallow-double season rice,F-DR)6种二熟制种植模式的周年生产力、生产效益、温光资源和氮磷利用以及土壤氮磷含量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周年经济产量以W-R模式最高,其次为O-R模式,而平均周年生产效益以O-R模式最高;氮利用率以O-R和W-R模式在鄂最高,磷利用率以O-R模式最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则以F-DR模式最高。经过4轮复种后,O-R模式在鄂东地区具较高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良好的生产效益,并有利于维持农田土壤肥力和降低氮流失风险,具有替代传统双季稻模式的应用前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青先国 邹君 王凯荣 马国辉
华中地区降水季节性强 ,水资源态势具有明显的盈亏期。双季稻作生产灌溉必不可少。近 10年定位测量表明 ,常年灌溉需水量 5 838m3 / hm2 ;年变异 C.V.=8.1%。晚稻灌溉量占全年的 71% ,7— 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 ,占全年灌溉量的 6 8%。本区双季稻作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 )为 :生物量 3.6 7kg/ m3 ,精谷量 1.48kg/ m3 ;生长灌溉效率为 :生物量 4.43kg/ m3 ,灌溉水量与生产效率间年变化呈反相关。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 :华中双季稻生产的灌溉 ,以早稻保持水层淹灌 ,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关键词:
华中地区 双季稻作 灌溉效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逄焕成 陈阜
对黄淮平原一麦三玉米、一麦二玉米和一麦一玉米三种多熟模式的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年亩产均超过吨粮,说明在集约栽培条件下黄淮平原亩产吨粮的现实性。三种模式产量梯度差异表明,在水肥供应基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集约多熟种植并配合以合理调控技术是在高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麦三玉米最高产量达2201t/hm2(亩产1467kg),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接近与突破亩产吨半粮的有效种植模式之一。全年玉米总穗数增加是增产的关键。一麦三玉米模式通过接茬移栽等综合措施的有效配合,能维持较高的同化功能,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上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但部分产投经...
关键词:
冬小麦,玉米,间套作,生产力,资源利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睿 高子健 张欣雨 李艳和 宋光同 赵玉华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靖雯 李伏生 董艳芳 王楷 方泽涛 黄忠华 罗维钢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强 陆佩玲 刘建栋 傅抱璞 姚克敏
发展了一个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的水稻生长模拟模型。它是在水肥适宜的条件下,以光、温因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其空间尺度是叶面水平的,时间尺度是逐时的,并且具有模拟冠层瞬时光合作用的能力。该模型由发育阶段、冠层光分布、冠层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增长等子模型组成。使用地理分期播种资料进行了检验,该模型可以解释在不同气候区域水稻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期和播种期变化的925%~958%。使用常规气象资料,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南京、长沙、广州和贵阳等地杂交水稻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模拟结果表明,贵阳气温低、生育期长,其中稻生育期内温度适中、光照较强,干物质生产力高。广州气温高,中稻、早稻生育期短,产量较...
关键词:
水稻,光合作用,温度,光照,生产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稻田土壤不同施肥制度与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关系。维持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实质是维持土壤肥力,有机农业和石油农业施肥制度土壤养分收支基本持平,可维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而偏施化肥的施肥制度促使缺施营养元素亏缺量加大,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制度养分循环速度快,养分产出量大,养分消耗加剧,但有机物质生产量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养分盈余量大,可逐斩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关键词:
红壤稻田,施肥制度,土壤肥力,持续生产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立梅 黄绍文 刘双全 周卫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规模经营的黑龙江江川农场76.5hm2水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高效平衡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试区土壤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N、P、K和Zn,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三种网格(50m×50m、100m×100m和150m×150m)取样尺度下试区9个水稻田块间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总体上均显著,但同一田块三种网格取样尺度下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三种网格取样尺度的同一土壤速效养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空间相似性。表明按150m×150m网格进行土壤取样,能对规模经营稻田不同田块土壤主要养分状况进行正确评价;对规模经营的江川农场试区稻田可按田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邹君
模拟不同水源条件的稻田水管理模式 ,试验解析田间水量转换及其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 :处理间田间水量转换有明显差异 ,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 :蒸散占 1/2 ,翻耕整地占 1/6 ,植物构成占 1/2 1,田间渗漏占 1/14 ,其他环境耗水 (维持 )占 1/5。长年水层灌溉田间蒸散和维持性环境耗水偏大 ;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水分生产力 ,长年水层灌溉与常规管水的稻谷产量的表现一致 ,为 6 .6 5 kg/mm· hm2 · a,耕灌雨养处理较低 ,为 6 .13kg/mm· hm2 · a。群体光合累积效应处理间差异表现与产量差异表现相同 ,早稻差异很小 ,晚稻差异显...
关键词:
稻田 水量转换 生产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国军 纪洪亭 程琨 刘满强 江瑜 胡正锟 张岳芳 胡乃娟 唐若迪 胡锋
[目的]稻田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和活性氮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系统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方法]以江苏新型经营主体为调查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结果]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稻麦轮作(18.22 t·hm~(-2)和139.54 kg·hm~(-2))、稻油轮作(13.20 t·hm~(-2)和101.65 kg·hm~(-2))、稻绿肥轮作(10.20 t·hm~(-2)和73.19 kg·hm~(-2)),单位产量碳足迹和氮足迹在不同轮作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存在区域差异,稻麦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和稻油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稻油轮作单位面积碳足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对单位产量氮足迹而言,稻麦轮作单位产量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而稻麦轮作单位产量碳足迹、稻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产量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轮作模式碳足迹主要来源CH_(4)排放和氮肥使用导致的碳足迹,占比分别为46.6%~50.7%和23.9%~25.2%。氮肥施用导致的氨挥发、氮素径流、氮素淋失及氮肥投入是不同稻田轮作模式氮足迹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52.2%~59.0%、14.6%~20.21%、8.7%~10.8%和7.8%~7.9%。[结论]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是一种较为低碳和低氮的轮作模式,而考虑粮食安全,选择稻麦轮作模式优于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洪艳 陶光灿 余珺 阎静 郭兴强 谢光辉
在淮河平原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旱稻小麦两熟种植系统土壤氮、磷、钾供应状况、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肥料需求规律。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对肥料的依赖性以及对磷和钾素的敏感程度高于旱稻。旱稻小麦两熟种植系统一个周期内的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2.5 g/m2、磷素为3.3 g/m2和钾素为22.7 g/m2。土壤对第一季旱稻和小麦的氮、磷和钾素供应能力均显著高于第二季,表明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施肥的影响。旱稻氮、磷和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33.4%、3.0%和-8.5%,小麦分别为69.3%1、3.4%和36.9%。每生产1 t旱稻籽粒需氮素14.9~33.7 kg、磷素2.9~5.9 kg和钾素17...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影 李玉义 雷秋良 杜新忠 武淑霞 王永庆 刘宏斌
[目的]研究长时间尺度下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梯田系统物质流动模式的影响,可为保护哈尼梯田、合理开发利用哈尼地区生态资源、实现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类活动净氮/磷输入模型(NANI/NAPI)对元阳县1985—1986年、2009—2020年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NANI和NAPI及其相关构成进行核算。[结果]元阳县NANI、NAPI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ANI和NAPI在1985年分别为2914 kg·(km~(2)·a)~(-1)和249 kg·(km~(2)·a)~(-1),到2016年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9860 kg·(km~(2)·a)~(-1)和685 kg·(km~(2)·a)~(-1),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20年分别降至6018 kg·(km~(2)·a)~(-1)和321 kg·(km~(2)·a)~(-1)。NANI的4个组成中,食品/饲料净氮输入占20%~45%、沉降氮输入占12%~40%、作物固氮输入占6%~12%、肥料氮输入占5%~52%;NAPI的3个组成中,食品/饲料净磷输入3%~50%、肥料氮输入占32%~57%、非食品磷输入占19%~41%。元阳县NANI/NAPI比值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1985年和1986年NANI/NAPI比值分别为11.7和11.0,至2018—2020年基本稳定在18.5~18.8左右。从NANI、NAPI与其组成的相关关系看,NANI与食品/饲料氮输入的R~(2)为0.81(P<0.01),与化肥氮输入的R~(2)为0.81(P<0.01);NAPI与食品/饲料磷输入的R~(2)为0.90(P<0.01),与化肥磷输入的R~(2)为0.59(P<0.01)。[结论]元阳县NAPI与NANI变化趋势呈现高度一致,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变化,与当地生产方式的转变相契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程爱武 李益锋 李永 何炜 胡赛晶 王跃平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明显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60%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为最高;30%和60%有机肥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化肥和无肥处理均达显著差异(P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袁浩凌 黄思怡 孔小亮 朱泽宇 欧震 谢桂先
为探究湖南双季稻区早稻季防控稻田氮、磷养分流失污染的施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氮磷肥处理(CK)和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OM)、控释肥减施(CRF)、绿肥还田(GM)4种施肥模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模式,有机肥替代、绿肥还田和控释肥减施模式稻田总氮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2.80%、16.62%、28.55%,各施肥处理早稻总氮素流失率大小表现为: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绿肥还田>控释肥减施,氮素流失形态主要以可溶性氮为主,占流失总氮的80.48%~91.96%,可溶性氮中以铵态氮为主。控释肥减施和绿肥还田模式均能减少稻田磷素径流损失量,与常规施肥模式相比,总磷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6.26%和28.30%;有机肥替代模式稻田总磷径流损失量较常规施肥模式增加26.33%;各施肥处理早稻总磷流失率表现为:有机肥替代>常规施肥>绿肥还田>控释肥减施,磷素流失形态前期以颗粒态磷流失为主,后期以可溶态磷为主。在4种施肥模式中,控释肥减施和绿肥还田模式能降低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这两种施肥模式可有效防控农田氮、磷流失污染风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葛体达
3月15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在长沙通过了由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的课题验收。该项目针对农业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农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围绕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的重要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