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6)
- 2023(9666)
- 2022(8484)
- 2021(7808)
- 2020(6796)
- 2019(16170)
- 2018(16043)
- 2017(31518)
- 2016(17341)
- 2015(19870)
- 2014(19830)
- 2013(19996)
- 2012(18865)
- 2011(17007)
- 2010(17240)
- 2009(15942)
- 2008(15923)
- 2007(14176)
- 2006(12133)
- 2005(10841)
- 学科
- 济(71830)
- 经济(71762)
- 管理(45450)
- 业(44393)
- 企(32097)
- 企业(32097)
- 方法(31202)
- 数学(27500)
- 数学方法(27262)
- 农(21815)
- 地方(19786)
- 学(18374)
- 中国(17183)
- 财(17030)
- 农业(14506)
- 业经(14283)
- 贸(13952)
- 贸易(13945)
- 环境(13748)
- 易(13427)
- 制(12531)
- 和(11615)
- 务(10431)
- 财务(10409)
- 财务管理(10382)
- 土地(10331)
- 企业财务(9699)
- 理论(9631)
- 地方经济(9317)
- 划(9294)
- 机构
- 大学(243697)
- 学院(243681)
- 济(94869)
- 经济(92497)
- 管理(91512)
- 研究(85399)
- 理学(78055)
- 理学院(76998)
- 管理学(75619)
- 管理学院(75142)
- 中国(64861)
- 科学(56409)
- 京(55244)
- 农(47964)
- 所(44934)
- 财(42372)
- 研究所(41041)
- 业大(40636)
- 中心(40533)
- 江(38771)
- 农业(37768)
- 北京(35083)
- 范(34221)
- 师范(33914)
- 财经(33500)
- 院(31223)
- 州(30923)
- 经(30177)
- 省(28331)
- 经济学(28262)
- 基金
- 项目(165433)
- 科学(127745)
- 研究(118926)
- 基金(117225)
- 家(103640)
- 国家(102783)
- 科学基金(86070)
- 社会(73174)
- 社会科(68965)
- 社会科学(68938)
- 省(65359)
- 基金项目(63517)
- 自然(56658)
- 划(55973)
- 自然科(55060)
- 自然科学(55044)
- 自然科学基金(54034)
- 教育(52705)
- 编号(49504)
- 资助(47063)
- 成果(40156)
- 重点(37734)
- 发(37125)
- 部(35383)
- 课题(33921)
- 创(33463)
- 科研(31929)
- 计划(31478)
- 创新(31337)
- 大学(29883)
- 期刊
- 济(107897)
- 经济(107897)
- 研究(66740)
- 中国(51639)
- 农(42405)
- 学报(42262)
- 科学(38230)
- 财(34133)
- 大学(30274)
- 农业(28548)
- 管理(28486)
- 学学(28149)
- 教育(23057)
- 融(19888)
- 金融(19888)
- 技术(19818)
- 业经(18541)
- 图书(16977)
- 业(16307)
- 资源(15946)
- 经济研究(15898)
- 财经(15763)
- 问题(15150)
- 经(13572)
- 版(12872)
- 书馆(12135)
- 图书馆(12135)
- 贸(11611)
- 技术经济(11591)
- 理论(11474)
共检索到365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秀美 潘瑜春 陈百明 张蕾娜
该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1993、2001、2007年三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GIS技术计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转换情况,了解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损益。研究表明:(1)1993年到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2001年到2007年,变化程度相对较少,但各种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换的面积较高。(2)昌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稳定,但是从1993年到2007年,生态服务价值总值持续降低,幅度不大。由1993年23.9亿元,降低到2001年的22.7亿元,2007年又降低到21.6亿元。(3)在昌平起主要生态作用的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
关键词:
土地利用 DEM 高程 坡度 坡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月卿 崔丽 孟繁盈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大全 金浩然 赵星烁
了解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背后的驱动机制是理解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演变的关键,也是制定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1年和2010年昌平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研究地形、区位、可达性、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土地从非建设用途转变为住宅、工业、采矿、商业用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建设用地类型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②有关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有所不同。具体地,地形和规划对各类建设用地扩张均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有所差异;住宅用地扩张受地铁站点影响比较明显;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工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娅萍 张学霞 陈仲新
该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研究区域,利用3期不同时间Landsat TM遥感影像,沿着13条不同海拔高度等高线构建特征剖面,提取了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上地表亮度温度、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的关系随着海拔高度及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变化规律。在区域尺度内,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植被覆盖度和亮度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去除海拔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海拔高度时,大部分情况下,植被覆盖度与亮度温度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某些条件下,两者可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亮度温度 特征剖面 北京昌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焕成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资料。土地利用研究就是摸清土地利用条件、现状特点,揭示其规律,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图又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反映,所以在拟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基础上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乃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我们在昌平县十三陵地区六社一场进行了土地利用调查和编图试点,利用航片和地形图,结合实地调查,编制了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通过实践取得初步经验,归纳如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宛贝 刘同 孙丹峰 周连第 李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又一项重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在镇域尺度上通过对流转土地斑块景观特征的刻画,并运用主成分回归建立流转率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认识土地流转的景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流转后土地有明显的非农化趋势,并且东部乡镇的流转斑块在面积和形状上的差异普遍较大;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农民生活水平是影响土地流转发生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农村旅游产业也是影响流转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土地流转首先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积极开拓非农化就业渠道;而面对流转后土地的非农化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灿 汤惠君 王枫 张凤荣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类淑霞 郝晋珉 尚韬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并构建评价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1~2008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等高景观生态功能用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土地生态安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近年来朝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安全 动态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粟敏 宋金平 方琳娜 吕红迪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权属变化明显。大兴区作为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权属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以其为例,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权属变化情况:在强度变化上,国有未利用地变化最为强烈,集体农用地变化最为微弱;在空间变化上,国有建设用地对北京市相同地类空间变化的影响最大,而集体农用地影响最小。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影响因素。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土地权属 影响因素 大兴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俊华 侯云先
研究应急设施选址理论和方法在应对当前频发的大规模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多级覆盖和覆盖衰减思想,考虑设施选址的公平性、效率性及成本等因素,构建了多目标多级覆盖设施选址模型,然后基于MATLAB7.0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将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昌平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优化配置中,得出6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位置,计算每个储备库的服务范围及最大覆盖半径,画出服务布局图,并提出储备库功能优化的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宏琤 潘焕学
“村改居”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共同富裕则是“村改居”的根本目标。本研究以处于“村改居”政策后期的北京市史各庄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分析了“村改居”的现实需要、模式形成以及阶段性成效,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史各庄的“村改居”有取代“瓦片经济”的“新富路径”探索、消除村民及村间收入差距的“共富”、支持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等三方面需求;“村改居”采用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中“旧村”拆除沿用了已有的政策,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使得政府与村民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村改居”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共同富裕构建了治理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建立了能够有效缩小村间收入差距的分配机制。研究建议: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业态,确保集体产业高效发展;对史各庄“村改居”模式进行借鉴时,应关注模式探索和形成中的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在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上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
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损益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滨海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
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分析——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流向及损益评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认知程度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