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7)
2023(7167)
2022(5681)
2021(5538)
2020(4022)
2019(9113)
2018(9135)
2017(16261)
2016(9085)
2015(10001)
2014(9926)
2013(9383)
2012(8739)
2011(7979)
2010(8411)
2009(7593)
2008(7799)
2007(7011)
2006(6534)
2005(5674)
作者
(25991)
(21806)
(21636)
(20805)
(14068)
(10532)
(9816)
(8427)
(8292)
(7967)
(7702)
(7479)
(7055)
(6913)
(6825)
(6772)
(6424)
(6356)
(6273)
(6229)
(5605)
(5422)
(5226)
(5217)
(4982)
(4927)
(4877)
(4850)
(4457)
(4448)
学科
(33755)
经济(33606)
管理(23506)
(18591)
(16424)
企业(16424)
方法(12607)
理论(12290)
(12138)
(11333)
业经(11232)
中国(10535)
环境(9680)
(9364)
农业(8069)
地方(7659)
数学(7567)
数学方法(7380)
教育(7173)
(6823)
(6274)
(6247)
生态(6142)
(5814)
教学(5789)
经济理论(5194)
资源(5176)
(5166)
金融(5164)
(4950)
机构
学院(129980)
大学(129361)
研究(46367)
(45554)
管理(44897)
经济(44336)
理学(38174)
理学院(37604)
管理学(36746)
管理学院(36498)
中国(33448)
科学(30341)
(28293)
(23351)
(22636)
(21485)
研究所(21393)
(21376)
(21358)
师范(21176)
中心(20434)
业大(18634)
北京(17948)
财经(17728)
(17150)
师范大学(17116)
(17082)
农业(16368)
(15924)
技术(15536)
基金
项目(86669)
科学(67841)
研究(67028)
基金(60387)
(52867)
国家(52328)
科学基金(44035)
社会(42402)
社会科(38703)
社会科学(38686)
(35041)
教育(32272)
基金项目(31739)
(29615)
编号(28599)
自然(26761)
自然科(25995)
自然科学(25985)
自然科学基金(25513)
成果(24564)
资助(23018)
课题(21063)
重点(20618)
(19201)
(18636)
(18259)
(17749)
国家社会(16848)
创新(16838)
(16663)
期刊
(58534)
经济(58534)
研究(38519)
中国(30502)
教育(24601)
学报(22121)
(21014)
科学(20266)
(16870)
大学(16758)
管理(16492)
学学(15299)
农业(14402)
技术(11873)
业经(9690)
(9323)
金融(9323)
财经(8846)
图书(8466)
经济研究(7888)
职业(7803)
(7756)
(7680)
资源(7337)
问题(7150)
(7103)
科技(6171)
书馆(6113)
图书馆(6113)
社会(6004)
共检索到199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佳妮   叶超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都市社会下的空间生产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都市社会理论除了社会空间意蕴,也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自然的异化与人地关系失调是其焦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论文梳理出一条从揭示人化自然对自在自然的异化,到城乡生态空间的割裂与不均衡,再到都市社会自身生态空间的商品化、等级化和差异化发展的生态分析进路,将列斐伏尔的“自我管理”理论引入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在都市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生态治理面临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治理不均衡、城乡与区域之间治理组织结构不均衡、社会空间内部生态物品供需不均衡等挑战。新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在权利导向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新理念,打通空间边界以塑造社会—生态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生态韧性并发掘自我管理导向的治理新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文潇  罗士泂  
志在富民,是贯穿费孝通先生一生的主题。致力于这项事业,他完成了行行重行行的实践,经历了村落研究-类型比较-模式提出-模式对比-区域连接-区域比较-区域合作-全国一盘棋-全球性共同体的转向,最终将研究视角由微观落到全局;在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他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怎样能相处得更好的问题,将其关注点由生态领域转向心态关系,并倡导借助文化,实现个人与社会之"富"。费孝通的文化观在无形之中将中国传统之中的文化价值嵌入到了更具普遍性意义的世界性的理想追求中去,这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所特别需要的。人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可以此去应对日益消蛀共同体价值的诸多世俗化倾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静  
本文立足于教学民主的理论基础,通过辩证的分析与研究,对教学民主的实践价值进行探讨,力求能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教学民主理论和实践以及推动优质课堂的涌现提供参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崔宇  石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个体成长经验与文化差异共存于课堂中;教师需要从知识层面做出微观公平向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公平的学习机会。教师知识的演进正在察觉并观照学生的社会属性。教师的社会学知识这一概念,正是在这一实践领域与学理层面的双重指向的基础上带给我们的有益思考。具备社会学知识的教师要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行动而重新设计;要将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而重新生成;要将自身作为行动者而重新反思。教师的社会学知识正是朝向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教育事业所需要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唐英  
人类正经历一场生态消费方式的革命。在这次革命性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好人类自身的发展路径,更要构建起推进这场革命性转型的制度基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姚林  康翠萍  
美国“校农协作”项目推动美国中小学校利用既有的教育空间——学校食堂与校外农场,开辟新的教育空间——学校农园。该项目通过多种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消费本地农副产品,陶冶其乡土情怀;兴建学校农园让学生劳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劳动;开展食品与营养主题教育活动,以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开发项目课程资源并将其整合至学校课程体系中。“校农协作”是针对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食品营养教育项目,兼具良好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服务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而且推动了学校与社区间的良性互动。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联邦与地方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支持,拓展了地方政府与民间的资金渠道。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鑫  
有效教学决策是教师情感与教师理性协调互动的过程。情感作为教师有效教学决策的基础,对决策目标、决策动机、决策思维、决策沟通和决策评价等决策要素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掌握并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提升自身情感修养,是确保教学决策合情合理、实现决策有效性的根本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阳常青  
促进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民族团结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融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它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以民族文化的交融为主线,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位以及课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也体现于校外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的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中。对民族团结教育文化性、综合性和常态性属性的理解愈是深刻,愈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价值。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整合、师资整合、资源整合以及方法整合,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尚晓青  陈晓端  
元教学行动是元认知理念指引下的实践行为,属于高层次的教学行为,这种行动能为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提供思路和框架,为教师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教师元教学行动的实践路径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监测任务设计,达到对教学活动的自我明晰和表述;二是通过监控教学过程,达到对教学活动的自我监控和调节;三是通过检测教学结果,开展自我反思,达到教学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亚平  吴月红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人文性、历史性和广泛性的时代特征。当前徽州文化传承发展存在地方文化部门管理水平有限、文化传播路径狭窄以及文化产业市场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对此,要将徽州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事业建设、丰富徽州文化传承内容、创新徽州文化传承载体和规约徽州文化营商市场等,进一步繁荣徽州文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鉴塘  
如果说,若干年前,当人口社会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被提出来加以研究的时候,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还并未为我国许多人口科学工作者充分认识和理解,那么,今天,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已随着我国人口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人口社会学已同人口统计学、人口经济学、人口地理学等学科一样,被认为是人口知识领域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人口社会学近年来之所以能在我国获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司金銮  
国际学术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复合系统运行已达成共识,人的生态需要回归到可持续发展三元动力之一的位置。本文在探讨生态需要满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研究生态需要满足度,分析其路径依赖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乔鑫  李京生  刘丽  
内生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在城乡统一市场中形成交换价值、挖掘利用乡村社区本土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多样化、增强乡村社区活力并实现本地人群的全面发展。在乡村定义的认识转型、消费主义与新的城乡格局的宏观发展背景中,网络途径成为内生发展理论一种具体的实施模式,能够将乡村管治与本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进行整合,成为介于国家与市场、内生与外生之间的第三条途径,并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理论认可与实践论证。将网络途径运用于我国乡村规划的实践中,可以在实施层面形成促进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网络,有助于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要求的具体实施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柯  
最适课税理论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收税款,探讨公平与效率之间权衡的问题。把次优原则应用到税收领域,主张在维持—定政府税收收入的前提下,使课税行为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达到最小化。从而既满足效率要求,又符合公平原则。其具体的政策包括实行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最适商品课税和最适所得课税并存等。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潘燕桃  李龙渊  
在回顾与反思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和汲取国内外信息素养及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精髓的基础上,作者首次提出生活、学习与工作三大现实场景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理论框架,并从转变教学理念、变革内容体系、活用教学方法、拓展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了"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慕课的实践,以期为开展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框架体例和教学体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