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5)
- 2023(15408)
- 2022(13170)
- 2021(12574)
- 2020(10381)
- 2019(24222)
- 2018(24368)
- 2017(46982)
- 2016(25606)
- 2015(29127)
- 2014(29034)
- 2013(28672)
- 2012(26242)
- 2011(23619)
- 2010(23821)
- 2009(21736)
- 2008(20841)
- 2007(18297)
- 2006(16161)
- 2005(14033)
- 学科
- 济(103680)
- 经济(103583)
- 业(70860)
- 管理(66432)
- 农(49758)
- 企(48978)
- 企业(48978)
- 方法(46170)
- 数学(40742)
- 数学方法(40014)
- 农业(33138)
- 中国(25767)
- 业经(25386)
- 地方(24054)
- 学(24009)
- 财(21143)
- 环境(18114)
- 制(17938)
- 贸(16708)
- 贸易(16699)
- 理论(16675)
- 易(16134)
- 和(15851)
- 技术(15618)
- 发(14854)
- 划(14085)
- 策(13553)
- 银(13395)
- 银行(13355)
- 融(12839)
- 机构
- 学院(358653)
- 大学(355539)
- 管理(142286)
- 济(136287)
- 经济(133106)
- 理学(124081)
- 理学院(122638)
- 管理学(120012)
- 研究(119836)
- 管理学院(119394)
- 中国(90073)
- 科学(79052)
- 京(76668)
- 农(75888)
- 业大(61618)
- 所(60654)
- 财(58543)
- 农业(58263)
- 中心(56253)
- 研究所(55756)
- 江(53365)
- 范(49576)
- 师范(49173)
- 北京(48047)
- 财经(47255)
- 州(44536)
- 院(43596)
- 经(43054)
- 师范大学(39494)
- 经济管理(38711)
- 基金
- 项目(253215)
- 科学(198491)
- 研究(183158)
- 基金(182331)
- 家(159879)
- 国家(158540)
- 科学基金(135883)
- 社会(113171)
- 社会科(106832)
- 社会科学(106798)
- 省(100350)
- 基金项目(98024)
- 自然(90576)
- 自然科(88355)
- 自然科学(88334)
- 自然科学基金(86692)
- 划(84112)
- 教育(83156)
- 编号(76621)
- 资助(74833)
- 成果(60484)
- 重点(56834)
- 部(54691)
- 发(54536)
- 课题(51890)
- 创(51713)
- 科研(48576)
- 创新(48209)
- 大学(46224)
- 计划(46007)
- 期刊
- 济(153053)
- 经济(153053)
- 研究(99404)
- 农(74785)
- 中国(69646)
- 学报(59823)
- 科学(56105)
- 农业(51020)
- 管理(47020)
- 大学(45307)
- 学学(42856)
- 财(41108)
- 教育(39283)
- 技术(31552)
- 业经(30699)
- 融(29412)
- 金融(29412)
- 业(25136)
- 问题(21345)
- 经济研究(21286)
- 财经(20699)
- 资源(20105)
- 版(19182)
- 图书(19065)
- 科技(18501)
- 经(17458)
- 技术经济(17038)
- 业大(16862)
- 理论(16445)
- 现代(16137)
共检索到518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世栋 袁奇峰
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有必要界定"都市生态农地"概念。都市生态农地是指在都市系统中由农用地构成的生态性空间,一般仅限于都市区内,以较大规模和连片的空间形态融入都市功能组团。论文根据城市空间重构过程,推演出两个假设:1)都市生态农地存在圈层分布模式;2)都市生态农地生态价值与农地丰度、区位表征的供需关系相关。以广州的镇街为空间单元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从区位上看,广州都市生态农地基本可分为核心圈层、过渡圈层和外围圈层,验证了假设;2)基于区位和丰度差异,将都市生态农地分为三大类12级,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分类指导;3)农地生态功能是公共产品,但在政府与市场双失效下产生了租值消散。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振 周春山
详细分析了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背景及概况,采取指标分析法,得出各区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化程度的城市核心边缘区指向性;个体私营经济密度分布的城市核心指向性;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比重及户均人数的城市外围地区的指向性等空间分布特征。并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动力机制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生产运作及空间需求等几个方面予以详尽的解析。
关键词:
个体私营经济 空间分布 区位商 广州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修杰 李欢欢 熊瑞权 黄丽芸
该文运用实证分析法,对广州现存都市农业格局进行剖析,并通过SWOT分析法,提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分析表明:广州都市农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优势特色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及都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格局。对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表明广州都市农业应选择通过各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应用强化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化经营的提升和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的发展策略。最后提出广州都市农业发展适宜优势农产品带动型、科技带动型、服务带动型、物流带动型四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樱 周春山 黄婉玲 朱倩琼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农村聚落的内容再次成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大都市区作为快速城镇化和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重点区域,其农村聚落的用地变化快速且复杂,成为了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农村土地非农化指数,将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分为农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起步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发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主导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型农村聚落五种。结合GIS空间分析,对广州市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市域角度,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总体呈现出围绕大都市内核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程度逐步升高。(2)从各区层面,农村土地非农化程度受副中心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显著,近郊区域呈现面状圈层化分布,远郊则表现出沿道路的线状分布特点。(3)从局部尺度,重大基础设施对周边农村聚落的土地非农化发展有较大拉动作用,导致高土地非农化农村聚落点状出现。随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确定村内路网密度、与主城距离、流动人口、村集体收入、村民人均收入为影响农村土地非农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各因子对大都市区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对如何利用农村非农化进程促进城市发展、优化调控农村土地利用和规划村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艳芬 董玉祥 刘毅华 王芳
城市郊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受大城市经济辐射影响较大,农地流转具有独特性,并对其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有着较大影响。本文以广州市近郊番禺区为例,通过调研13个镇(街)467家农户的农地流转情况,获知番禺区农地流转特点:①农户流转意愿强,农户流转率高达75.59%;②流转价格集中在(1.20~2.25)×104元(/年·hm2),流转年限大部分低于5年;③流转主体主要为村委及村民,流转方式以租赁居多;④户均流转规模较小,流转面积为0.07~0.33hm2的占57.22%;⑤流转手续简单,规范性不强,仅有67.99%的农户签订流转合同。采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状况、资源禀赋、区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康敏 张虹鸥 王洋 吴旗韬 叶玉瑶
不同职能类型商业中心识别对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识别方法相比,大数据的分析更为精确和便捷。本文以广州市核心区59125条城市热点(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统计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广州市多类型商业中心的边界,探索其商业空间结构与模式。结果表明:1广州市商业结构呈现明显双核集聚式分布,传统的越秀分区与现代的天河分区构成当前广州市商业空间的双中心;2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分异,其中城市生活与公共服务中心在越秀区,商务与金融中心在天河区,休闲娱乐中心呈现分散集聚式特征;3广州市商业结构的空间模式是"圈层+组团"式分布,其中,生活、公共服务、商务职能集中分布于内圈层,娱乐休闲职能呈组团状镶嵌于各圈层中。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黄雯欣 唐晓莲
如何科学分配集体用地流转收益,保障村民和谐生活和村集体未来繁荣发展,仍是目前城中村改造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广州市各大城中村在收益分配模式上呈现的特征以及不同收益规模的村的关键需求,有利于优化目前的收益分配模式,有效减少在收益分配时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关键词:
城中村 集体建设用地 收益分配 广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军波 余斌 江海燕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项婧怡 罗震东 张吉玉 程龙
"网红空间"作为新兴的视觉消费空间,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抖音平台数据定量测度了杭州市主城区内"网红空间"的热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内"网红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核集聚的格局,空间热度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城区递减;"网红空间"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功能节点,不同区域内部空间的集聚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巫细波
以1 069家广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GIS和HDBSCAN空间聚类方法分析其空间布局变化及特征,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汽车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1)广州汽车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空间布局演变由近郊区往外围区域扩张;(2)由于长期过于依赖外资整车企业,导致广州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存在过于封闭的特征,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足;(3)外资和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外资企业偏向围绕外资整车企业布局,而内资企业偏向沿交通干线布局;(4)广汽传祺、广汽客车等中国品牌对广州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具有辐射带动效应,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5)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整车带动、区位因素、集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对汽车制造业企业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而交通因素对广州汽车制造业企业布局影响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思洁 李稷 刘科伟 赵丹
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都市圈核心圈层集聚的特征,经济和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住房、公共服务和制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中心外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户分离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西安都市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为民 肖婷 毕芳英 史云哲
[目的]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通过研究大都市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为耕地保护和优化耕地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利用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在ArcGIS 10. 1中提取出耕地要素图层,采用重心模型确定城市重心位置,运用象限分析法把天津市分成8个方位,分析天津市的耕地空间数量分布特征,利用核密度估算法计算天津市耕地数量的核密度值,继而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核密度分区来确定天津市耕地密度等级,分析的耕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总结出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耕地保护建议。[结果](1)耕地核密度变化范围为0~86. 87 point/km~2,核密度值由小变大,耕地整体呈由分散向聚集状态演变,天津市主要是以中低密度区(36. 525 696万hm~2)为主,整个区域内的耕地呈分散状态分布;(2)中心城区无耕地可用,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单一;近郊区的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复杂多样且变化趋势相似,耕地聚集程度适中;远郊区的耕地面积较多,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不同,耕地聚集程度相差较大。(3)天津市耕地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势、土壤、经济发展、城镇扩展、土地相关规划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结论]天津市耕地在各区各方位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特征,借助核密度估算法能更加细致深入地研究大都市耕地在不同空间的聚集程度,对促进耕地空间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耕地 分布特征 核密度 大都市 天津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玮 叶昌东 米继洋
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日益紧缺背景下,建设用地复合利用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轨道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集约复合方式。文章分别从权属、功能、空间3个角度综合测度了广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的建设用地复合度,选取广州设计之都站域、珠江新城站域、镇龙车辆段站域3个典型案例总结模式特征。广州设计之都站域(权属复合)通过对复杂权属用地的重新整合实现片区综合统筹开发;珠江新城站域(功能复合)将多元用地功能进行有机联系与集中布局,实现了站、城、产、人、文融合发展;镇龙车辆段站域(空间复合)以立体开发实现了用地的集约与兼容。为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程度,应统筹其周边多权属存量用地并促进多功能用地有序集中,以及增强建设用地立体开发维度。不同复合类型的TOD开发模式的合理运用,能有效促成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片区联动发展、产业业态布局优化和综合效益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红波 吴江国 张小林 李传武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乡村发展迅速,以乡村工业为核心的"苏南模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乡村工业用地也成为乡村用地的重要组成,探索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机制对于丰富乡村地理学有一定的价值。文章以常熟市为例,在获取乡村工业用地空间矢量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乡村工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类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镇域尺度下的乡村工业存在"大分散、小集聚"的分散格局;水陆交通对乡村工业有一定的集聚效应,表现在水陆交通两侧的乡村工业用地远高于其它区域,且各类型、各等级的影响不同;农村居住用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琬仪 刘合林
文章采用多源数据,借助ArcGIS平台,采用空间密度分析法和归纳法研究超大型城市武汉市商品住宅空间在分布规模、分布密度和结构模式3个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商品住宅空间分布展现出总体规模偏小、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特点,空间结构模式上表现出"多中心""廊道式"和"圈层式"相结合的特点。这些新分布特征与结构模式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武汉市其他活动空间的发展新趋势有紧密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