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033)
2023(24172)
2022(20659)
2021(19175)
2020(16111)
2019(36915)
2018(36395)
2017(68811)
2016(37858)
2015(42369)
2014(42143)
2013(41866)
2012(38881)
2011(35309)
2010(35619)
2009(33139)
2008(33152)
2007(29417)
2006(26420)
2005(24105)
作者
(113186)
(94050)
(93543)
(89116)
(59868)
(45151)
(42498)
(36628)
(35784)
(33929)
(32298)
(31735)
(30278)
(30017)
(29461)
(28848)
(28117)
(27840)
(27128)
(27088)
(23525)
(23436)
(23002)
(21532)
(21055)
(21035)
(21034)
(21025)
(19183)
(18687)
学科
(154361)
经济(154160)
(117173)
管理(116154)
(99865)
企业(99865)
方法(64993)
数学(53813)
数学方法(53106)
中国(45970)
(45175)
(44920)
业经(39852)
(34853)
地方(33051)
(32769)
农业(30579)
(28765)
财务(28677)
(28673)
贸易(28650)
财务管理(28620)
(27818)
企业财务(27184)
(26803)
银行(26716)
理论(26394)
(25618)
技术(25500)
(25320)
机构
大学(542344)
学院(540812)
(216630)
经济(211810)
管理(206415)
研究(188894)
理学(176242)
理学院(174171)
管理学(170978)
管理学院(169968)
中国(145120)
科学(118030)
(117917)
(105186)
(99317)
(97343)
研究所(87907)
中心(86050)
业大(84106)
(83692)
财经(81816)
农业(77937)
北京(74825)
(74344)
(70662)
师范(69845)
(68350)
(66860)
经济学(64970)
财经大学(60519)
基金
项目(358289)
科学(280098)
基金(258699)
研究(256371)
(228630)
国家(226679)
科学基金(192664)
社会(161190)
社会科(152645)
社会科学(152604)
(139974)
基金项目(136014)
自然(126726)
自然科(123803)
自然科学(123767)
自然科学基金(121538)
(118780)
教育(117577)
资助(107024)
编号(103587)
成果(85078)
重点(81053)
(78075)
(77811)
(74680)
课题(72205)
创新(69526)
科研(68859)
国家社会(66553)
教育部(66109)
期刊
(247076)
经济(247076)
研究(162971)
中国(114252)
学报(92631)
(91016)
(83477)
科学(82672)
管理(80874)
大学(69771)
学学(65540)
农业(61720)
教育(59674)
(53379)
金融(53379)
技术(47264)
财经(40905)
业经(40793)
经济研究(38725)
(35217)
(34298)
问题(33211)
图书(29830)
(26889)
技术经济(26600)
(26046)
科技(25795)
理论(25277)
现代(24579)
统计(24395)
共检索到833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国平  徐显峰  刘军  刘晓博  
本文在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缘起、形式、空间布局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需求、投资额度、专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等为影响因子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9—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代表制度因素的对外开放度是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最大影响因子,城市化率和代表都市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因子的影响次之。代表本地需求的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及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投入的投资额度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则非常有限,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而包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区位商指数并不代表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毕红毅  刘斌  
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对东道国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或者中性效应。本文通过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初步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这些城市的国内投资,对国内企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了跨国公司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提供了我国企业的一些反挤出对策。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向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题中之义。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化进程和法治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但法治环境的作用不够显著;出口贸易和FDI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后,文章根据计量检验结果解释了相应的政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纯彬  杨仁发  
基于2004~2010年我国2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程度、服务效率、产业融合程度、政府规模、制造业集中度、对外开放程度等指标,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化程度对我国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大,且在五个细分行业中,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外,工业化也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西部以及五个细分行业,服务效率均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服务效率的提升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业融合程度对全国及东部、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在五个细分行业中,产业融合程度的促进作用也较弱或不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为东  陈丽珍  陈健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生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与多样性则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利影响;对部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竞争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增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国安  张志彬  
运用城市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工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报酬激励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同步上升。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化程度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特大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实现价值链地位跃升,从而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的专业化分工。因此,加快行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筱乐  
政府规模存在差异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本文将政府规模作为门限变量,结合我国2004-2011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呈非线性关系。政府规模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当政府规模跨越较高门限值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建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转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瑞鹏  李瑶  安树伟  
本文采用标准椭圆方法 (SDE),以中部地区8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视角定量研究其2006~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总体上是协调的,且未来二者的空间差异呈现下降的趋势。(2)具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具有四个演化特征:重心均呈现先由北向南再偏东北方向移动;产业在收缩中密集化发展;产业轴线出现逆时针旋转;中部地区产业分布的椭圆形状"反"扁化。究其原因,从城市层面看,产业空间分布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区自身实力的提高,以及沿海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增强;从细分的生产性服务业看,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空间依赖程度不同,且其集聚的影响因素不同。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政  陈良华  
基于我国30个省市1995~2011年的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就产品内国际分工、区际一体化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显示:相较于区际一体化,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小,而且这一促进作用目前只在东部地区有所显现。这说明现阶段我国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区域市场的整合;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区际一体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总体上呈现出相互促进和加强的关系。这意味着随着国内区际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地区间分工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增强,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得到更充分发挥。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申明浩  卢小芳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制造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地。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业产业高度化。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3~2013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具备显著的正向提升效应;但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表现出由不显著到正向显著的动态变化趋势;拓展模型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外溢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玉荣  
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不同功能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发现:制造业部门中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变化轨迹,消费性服务业投入率和公共性服务业投入率的变化比较平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利用200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先抑制再促进的影响效应,分工程度的临界阈值为0.5左右;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看,伴随着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的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