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56)
- 2023(5064)
- 2022(4322)
- 2021(4118)
- 2020(3420)
- 2019(7964)
- 2018(7711)
- 2017(14372)
- 2016(7988)
- 2015(9081)
- 2014(8646)
- 2013(8505)
- 2012(8131)
- 2011(7285)
- 2010(7178)
- 2009(6324)
- 2008(6048)
- 2007(5176)
- 2006(4512)
- 2005(3969)
- 学科
- 济(30600)
- 经济(30568)
- 管理(17355)
- 业(15535)
- 地方(13213)
- 企(11816)
- 企业(11816)
- 农(10201)
- 方法(10011)
- 学(9475)
- 数学(8088)
- 数学方法(7983)
- 中国(7300)
- 业经(7241)
- 农业(7121)
- 地方经济(5920)
- 环境(5432)
- 和(5215)
- 制(4807)
- 财(4725)
- 理论(4569)
- 贸(4451)
- 贸易(4441)
- 易(4151)
- 划(4144)
- 城市(4002)
- 土地(3946)
- 体(3830)
- 资源(3733)
- 技术(3706)
- 机构
- 学院(104875)
- 大学(104613)
- 研究(39798)
- 管理(37414)
- 济(35142)
- 经济(34100)
- 理学(32007)
- 理学院(31382)
- 管理学(30662)
- 管理学院(30451)
- 中国(29344)
- 科学(28744)
- 京(24204)
- 农(21846)
- 所(20373)
- 中心(19405)
- 研究所(18929)
- 业大(18379)
- 范(17715)
- 师范(17526)
- 江(17323)
- 农业(17144)
- 财(15557)
- 院(15349)
- 北京(14945)
- 师范大学(14578)
- 州(14108)
- 省(13738)
- 科学院(12527)
- 财经(12350)
- 基金
- 项目(78197)
- 科学(61454)
- 基金(56087)
- 研究(54247)
- 家(50796)
- 国家(50403)
- 科学基金(42617)
- 社会(32794)
- 基金项目(31631)
- 省(30841)
- 社会科(30824)
- 社会科学(30813)
- 自然(30046)
- 自然科(29221)
- 自然科学(29211)
- 自然科学基金(28643)
- 划(27449)
- 教育(23899)
- 编号(21968)
- 资助(21080)
- 重点(18341)
- 发(17889)
- 成果(17148)
- 创(15976)
- 部(15915)
- 课题(15751)
- 计划(15707)
- 科研(15209)
- 创新(15019)
- 科技(13993)
共检索到157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宗会明 戴洁琳 戴技才
城市职住空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以北京、上海、广州力代表的特大城市基于整个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已经被广泛探讨,但基于城市局部微观尺度的职住空间特征鲜见,西部城市的案例实证也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本文从微观视角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出发,以重庆核心功能区渝中区力案例,根据2011年12月期间对重庆市渝中区居民出行的4000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渝中区居民通勤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街道尺度的居民职住匹配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渝中区居民平均通勤距离5.62km,平均通勤时间34.84min,存在与中国钙大城市类似的职住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但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优于北上广;工作地在渝中...
关键词:
通勤特征 职住分离 职住匹配 渝中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职住分离 轨道交通 空间组织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堃晖 苏晓倩
避难场所空间供需匹配是城市应急避难管理的至高准则,但人口异动使得避难场所空间供需时常出现实时性错位,构成城市应急的一大挑战。借助人口热力数据、避难场所POI数据,构建避难需求与避难服务的空间分布度量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求解山地城市避难场所供需关系。研究表明:避难需求具有动态聚集效应;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质性;供需错位体现在避难服务的区域性供给真空、供给重叠与高聚集区供给缺口。对此,有必要建立避难场所供需协同机制,通过智慧应急为山地城市防灾避难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傅鸿源 梁盈盈
创意产业是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新兴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成为众多地区进行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文章在分析创意产业价值增值模式和创意产业多方参与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创意产业对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功能更新的作用,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提出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滔 余倩
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建立了居民个体属性对其职住关系影响的回归模型,分析了个体属性与通勤方式、通勤时间、通勤距离三个基本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属性对其职住特征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职住特征,性别与家庭对职住关系的影响取决于特定家庭成员的空间需求;经济因素对职住关系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收入人群对不同品质居住区的选择;受教育水平和户籍对职住关系的影响较为特殊,体现了教师和外来务工人员这两类群体居住空间选择的特殊性。
关键词:
职住平衡 个体属性 通勤特征 城市居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海静 介鹏宇
针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温热浪问题,以山地城市重庆的核心城区渝中区为例,对商业区、住区、山地公园、滨江公园3类4种典型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一个热浪周期的实测,通过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热环境参数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热环境特征;结合城市人群热舒适相关问卷调研,选取生理等效温度(PET)描述人体热感受,归纳城市空间高温热浪期间对人群热舒适的影响要素及规律,建立夏季室外热舒适度预测模型。显示:1)高温热浪期间热环境受城市空间要素影响且具有差异化特征,老旧住区受高温热浪影响严重,商业区紧随其后,公园绿地较好;2)室外热舒适度与空间要素紧密相关,PET、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和热辐射对热舒适度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与地表温度影响相对较小;3)合理的空间形态和遮阴规划、植被及水体设置、高蓄热性下垫面等设计要素可缓解高温热浪,降低热中性温度,提高热舒适性。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高温热浪形成机制探究及城市空间热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青霞 谷达华 刘勇 林雪
基于重庆市渝中区298个小区共计2685个住宅样本点,利用GIS空间分析的网络分析和视域分析工具,在特征价格模型的框架下采用地理加权模型分析重庆市渝中区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公园绿地和水体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力不同。(2)综合公园、专类公园距离与房价呈空间负相关,社区公园、游园对房价的影响小。(3)湖景距离、两江距离与房价呈空间负相关,湖景视域、两江视域与房价呈空间正相关。(4)与特征价格模型相比,地理加权模型对房价的解释能力提高了约23%,为厘清生态景观对房价的影响机制、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英成龙 雷军 段祖亮 杨振
本文借助职住分离指数分析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辖区的职住空间匹配状况,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研究发现:职住空间分离是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全市职住空间不匹配程度较大,居住主导区的街道有35个,占街道总数的44.3%;就业主导区的街道有25个,占街道总数的31.65%;基本匹配区的街道仅有7个。居住区类型、居民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收入水平、住房形式等社会经济属性对其职住分离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采用GWR模型定量分析了职住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认为学历构成、住房产权性质、职业类型、流动人口以及住房面积是影响乌鲁木齐市职住空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立足问卷调查获取轨道交通沿线居民职住分布和通勤特征数据,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其结构下的通勤组织特征,基于GIS勾勒出轨道交通网络格局下职住分布的形态,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背景下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新格局。主要结论有:①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居住选择的空间,加快了居住人口向郊区迁移,加速了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发展趋势。②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快速客运体系将在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中发挥骨干框架作用,轨道交通沿线的郊区地带呈现出人口敛聚和产业集中的双核空间集聚的发展态势,最终沿轨道交通网络轴线形成放射状的"点轴"格局。③轨道交通对长距离出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城市路网和机动化发展成熟的条件下,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最重要的通勤出行方式。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职住分布 通勤 空间组织 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廖和平 潘卓 李靖 杨伟 潘美含
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构建与发展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保障空间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熵权法等方法,对2008—2012年重庆市各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进行了差异化评析,同时借助GIS软件平台绘制各个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在国土发展、农业、生态和保障空间开发利用处在不同的规模效益阶段,且"四维"国土空间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差异较大;2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四维"综合效率平均值达0.737,但各区县差异明显,呈现非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3从分解效率对"四维"综合效率的贡献来看,农业和保障空间综合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大;4各区县应依据各自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和开发利用管控策略,最大限度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许东风 李先逵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主城规划的重点和关键,在直辖前后,其规划转型有七个显著特征,一是规划指导思想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二是规划管理从注重局部转变到整体建立体系;三是规划调控从改善居住条件为主转变到致力于城市整体功能完善;四是规划布局从推动半岛开发为主转变到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五是规划策略从大规模旧城改造转变到推动旧城有机更新;六是规划手段从定点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转变到综合整治空间环境;七是规划技术从平面分析为主转变到三维仿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运用。新时期,规划工作提出了八项规划理念和方法,一是追求新区与旧城的和谐共生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战略目标;二是强化"一极三区一带"的功能区划是整...
关键词:
城市规划 主城区 转型 理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曾德珩 陈春江 董茜月
首先,通过对重庆市典型城市更新社区十八梯原住居民的调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原住居民搬迁前后的居住地分布情况和居住环境改善状况。其次,通过对原住居民通勤方式、通勤成本、通勤时间及通勤距离等指标的分析,定量描述了原住居民搬迁前后职住空间关系的变化。最后,根据原住居民工作类别分析了城市更新对不同原住居民的职住空间关系和通勤状况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更新活动导致大部分原住居民从市中心向城市周边外迁,其职住分离状况加剧,但不同职业与收入水平的原住居民的就业可达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键词:
职住关系 城市更新 原住居民 重庆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蹇洁 张英培 刘雪艳 叶芯彤
通过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对政务微博网络结构进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以重庆市地区的917个微博账号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分析软件对重庆市政务微博账号的关注关系进行分析,从度、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3个维度分析其关注系数情况和网络结构特点。研究表明,政务微博关注关系网络入度符合幂律分布,具有重尾分布的特点,其网络结构具有较好的聚集特性,符合小世界网络基本特征。此外,本文就分析得到的结果对政务微博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焱洲 王成
基于乡村空间系统功能的内涵解析,从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入手,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以2017年为研究时点,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以巴南区各镇(街)为研究单元,深入剖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厘定功能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农业生产功能"东高西低、局部突出",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与之相反、"西高东低",休闲旅游功能"东高西低、高值点缀分布",社会保障功能"中部高、南北低",生态保育功能"东高西低"。②厘定"以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的城郊工业保障区","以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远郊农业游憩区"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优化格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