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99)
2023(15126)
2022(12811)
2021(11624)
2020(9990)
2019(22422)
2018(22086)
2017(42886)
2016(22725)
2015(24905)
2014(24288)
2013(24101)
2012(22148)
2011(20106)
2010(20030)
2009(18509)
2008(17494)
2007(15089)
2006(13307)
2005(11725)
作者
(66582)
(55714)
(55511)
(52884)
(35111)
(26779)
(25222)
(21857)
(21068)
(19299)
(19112)
(18551)
(17675)
(17385)
(17306)
(17107)
(16556)
(16385)
(16068)
(15993)
(13796)
(13783)
(13454)
(12728)
(12678)
(12424)
(12098)
(11653)
(11170)
(10769)
学科
(112319)
经济(112218)
管理(64179)
(60432)
(48241)
企业(48241)
方法(47341)
数学(42996)
数学方法(42563)
中国(27091)
(25306)
(25140)
地方(23129)
(21464)
业经(21019)
(19026)
(18443)
贸易(18433)
(17879)
农业(16856)
环境(15715)
(15504)
银行(15453)
(15145)
财务(15109)
财务管理(15077)
(14843)
(14801)
金融(14799)
地方经济(14627)
机构
大学(330144)
学院(329058)
(147803)
经济(145235)
管理(127423)
研究(112475)
理学(111313)
理学院(110053)
管理学(108212)
管理学院(107615)
中国(83906)
科学(68489)
(67520)
(65602)
(55920)
(55808)
财经(53633)
研究所(51248)
中心(51096)
业大(50493)
(48906)
经济学(47321)
(46426)
农业(44218)
经济学院(42707)
北京(41713)
(40893)
(40204)
财经大学(40090)
师范(39664)
基金
项目(227126)
科学(180204)
基金(169470)
研究(157964)
(150230)
国家(149109)
科学基金(127984)
社会(105231)
社会科(100116)
社会科学(100091)
基金项目(90495)
(87095)
自然(84268)
自然科(82379)
自然科学(82355)
自然科学基金(80918)
(74413)
教育(71727)
资助(68675)
编号(60128)
重点(51695)
(50678)
(49298)
(47276)
成果(46296)
国家社会(45094)
科研(44667)
创新(44467)
教育部(43415)
计划(42633)
期刊
(156542)
经济(156542)
研究(94978)
学报(54133)
中国(52817)
科学(49547)
(48612)
(48247)
管理(46460)
大学(40850)
学学(39336)
农业(32557)
(28376)
金融(28376)
经济研究(27572)
技术(27301)
财经(27138)
业经(23980)
(23385)
问题(21462)
教育(21378)
统计(17662)
技术经济(17510)
(16859)
(16722)
(16076)
商业(15950)
理论(15208)
科技(14661)
(14622)
共检索到469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俞涵  
本文选取我国8大都市圈的样本,实证研究了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处于较高水平,单核心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相对较高;而且在我国,当都市圈规模较小时,空间结构特征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更能得到发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慧慧  
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和Im、Pesaran和Shin(1997)的方法,从时间序列分析角度入手,研究目标是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全国和三大都市圈),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规律。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三大都市圈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的演化历程与变化趋势。主要结论: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收敛趋势而环渤海都市圈内不存在收敛;三大都市圈之间不存在收敛趋势,在长期受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非嵌套空间权值矩阵的检验方法,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城市化效应及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所产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存在各自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城市化进程道路,应继续提升城市集中度,通过发展中心城市缩小区域内收入差距,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其中珠三角地区已达到城市最优集中度,应通过扩张区域辐射范围来均衡区域的最优城市集中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圣军  
政府机制是推动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重要机制,是加速我国三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推动力。然而,政府机制在三大都市圈经济整合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行使怎样的职能,目前还存在很多困惑。为此,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能,破解地方城市本位论思想导致的各自为政局面,还得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有效协调,这样,政府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路  蒋元涛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分析来探索我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首先,从空间尺度来看,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在持续拉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三大都市圈内部的经济差异却在逐步减小。这充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近距离的区域趋同效应显著,内部的核心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明显,导致其内部经济差异大幅缩小。但对远距离的内陆地区影响作用很小,全国其他地区与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其次,文章探索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与空间依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越不平衡,那么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程度将会上升,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久文  李承璋  
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察中国三大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从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整体上已经越过了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基本阶段,进入了以发展型消费为主、享乐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注重消费质量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区域一体化推动了都市圈核心城市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不同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相异的功能定位将使得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过程各具特色。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何  白庆华  
都市圈是由功能互补、运用协同的城市群体所形成的城市区域;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者各有优势;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区域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暾辉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演变研究,对促进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利用2005-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等相关数据,分别测度了我国三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特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圈空间上明显呈中心集聚态势,其中京津冀都市圈呈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单中心分工格局、长三角都市圈呈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中心分工格局、珠三角都市圈呈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的分工格局;中心城市间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三大都市圈行业地方化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琪  
本文以2002-2011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各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三大都市圈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溢出效应,并对溢出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大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都比较显著,但程度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长三角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最高,而环渤海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不及其他两大都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蕾  王桂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共同力量,即沿海的地理优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优惠政策。进而运用数据对比,挖掘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中差异化的主导力量,京津冀都市圈是政府干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长三角都市圈是市场力量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珠三角都市圈是由政策引导和外向型经济等外在力量作用下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经济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  
九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王建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三个国土大国,幅员面积比美国还要辽阔,但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国土资源条件与日本类似。鉴此,我国应采取哪种区域发展模式最有利呢?随着我国高速增长时代的到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与日俱增...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晓博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尚未面世,"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已经按着喇叭追上来了! 11月28日,上海官方媒体"澎湃新闻"公布了一个超级重磅消息:沪浙苏三地正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一共涉及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8个城市。而在2017年国务院对上海2035年总体规划的批复里,也有这样一段话: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这段批复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圣军  
大都市圈经济整合是大都市圈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大都市圈功能的具体反映。通过对大都市圈经济整合中的"囚徒困境"分析,得出了中国大都市圈经济整合中所产生的"囚徒困境"是制度缺陷造成的。因此,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就是寻求制度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圣军  
经济整合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而大都市圈发展同样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文章通过探讨经济整合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功能特征,指出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经济整合是大都市圈发展的最终归宿;大都市圈发展推动了经济整合;差异性造就了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特色。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理解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启轩   任婕   曹湛  
创新网络的建构与完善对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2010—2019年专利合作数据,以上海大都市圈为对象,借鉴“蜂鸣—管道”模型,构建区县单元间与区县单元内的创新网络,并分析蜂鸣与管道对都市圈内创新产出不均衡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上海大都市圈的创新网络呈现出本地蜂鸣与区域管道相互交织的格局;根据蜂鸣与管道的组合特征,不同区县可分为“网络型”“外向型”“孤岛型”和“内向型”4类。(2)蜂鸣与管道总体上会促进区县单元的创新产出,但过于紧密的蜂鸣和管道则与区县单元创新产出间存在倒“U”型关系。(3)中国的都市圈创新发展要综合考虑不同创新合作模式对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充分发挥本地与区域创新网络的正外部性,并避免过强蜂鸣与管道带来的负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