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80)
2023(10314)
2022(8527)
2021(7664)
2020(5992)
2019(13503)
2018(13216)
2017(23999)
2016(12805)
2015(14413)
2014(14544)
2013(14188)
2012(13546)
2011(12597)
2010(12976)
2009(11659)
2008(11764)
2007(10918)
2006(10109)
2005(9266)
作者
(37623)
(31291)
(31234)
(29282)
(20143)
(15005)
(14288)
(12176)
(12039)
(11429)
(10755)
(10594)
(10244)
(10059)
(9837)
(9672)
(9323)
(9028)
(8991)
(8983)
(8132)
(7794)
(7786)
(7235)
(7120)
(7119)
(7095)
(7051)
(6351)
(6279)
学科
(62147)
经济(62105)
管理(35717)
(34145)
(26179)
企业(26179)
地方(24675)
中国(22436)
(18781)
业经(16089)
方法(15645)
地方经济(13819)
农业(12996)
数学(12602)
数学方法(12469)
(12127)
(11320)
金融(11319)
(11310)
银行(11301)
(11119)
(10903)
环境(10894)
(10393)
(10381)
贸易(10368)
(9939)
(9911)
(9809)
技术(9668)
机构
学院(185049)
大学(180755)
(75428)
经济(73565)
研究(69900)
管理(67250)
理学(55680)
理学院(54925)
管理学(54078)
管理学院(53688)
中国(53664)
科学(41437)
(40448)
(35273)
(34302)
中心(31559)
研究所(31513)
(31203)
(28938)
(28708)
师范(28463)
北京(26240)
(25963)
财经(25686)
(25658)
业大(23838)
(23038)
师范大学(22622)
(22497)
农业(22017)
基金
项目(116375)
科学(91794)
研究(91055)
基金(79952)
(68806)
国家(68124)
科学基金(58092)
社会(57072)
社会科(53994)
社会科学(53984)
(48249)
基金项目(41532)
教育(41498)
(39946)
编号(38829)
自然(34358)
自然科(33498)
自然科学(33493)
自然科学基金(32853)
(32529)
成果(32402)
资助(31570)
课题(29085)
重点(27194)
发展(26796)
(26307)
(24693)
(24562)
(24072)
创新(23058)
期刊
(99040)
经济(99040)
研究(60430)
中国(48720)
教育(29913)
(28833)
管理(28379)
科学(24782)
(24195)
学报(24104)
(21028)
金融(21028)
农业(19874)
技术(18721)
大学(18687)
业经(18472)
学学(16908)
经济研究(14922)
问题(12533)
财经(12297)
图书(12092)
(10740)
(10600)
论坛(10600)
(10407)
(9885)
商业(9660)
资源(9632)
(9520)
职业(9439)
共检索到309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学良  林永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我国区域政策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面临着行政壁垒束缚、协调机制不完善、规划尺度过大等现实挑战。小尺度、跨区域、精准化的都市圈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新时代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应当及时推进跨区域层面的都市圈建设。促进都市圈建设应当以促进要素流动、明确区域分工、加强城市治理和协调机制建设,形成都市圈"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公共服务"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耀彬  郑维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贯穿了"注重公平—注重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以注重公平为重心、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辩证逻辑主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稳健、开放、活力、公平"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为此,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推行环、带状区域发展新模式,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聚焦生态文明,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奠定区域协调发展基础。八大城市群、11个自贸试验区和18个国家级新区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服务于"三大战略"和"四个板块"区域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难题,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耀  
党的十九大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方略,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尤其是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速,全国区域总体差异呈现收敛态势,但各大区域内部分化值得关注。未来我国区域经济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新增长动能,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协同性。要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样板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新模式,以大城市群、特色小(城)镇和乡村振兴为重点构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高人元  张雁  
本文从空间效率角度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我们首先给出了空间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区域协调发展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发,应用贸易引力模型与1997年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分析了表征各地区空间效率大小的指标——真实市场潜能。本文发现,中国区域的真实市场潜能按从高到低顺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第二层次为京津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第三层次是中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居于第四层次。同时,从真实市场潜能构成来看,所有地区的真实市场潜能主要是由本地区内部需求引致的,而其他地区需求与国外需求引致的真实市场潜能较弱;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较快发展产生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俊博  吕拉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研究如何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升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演化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做出归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对新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作出展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文贵  
广东省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珠江三角洲同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状都表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相对的,“不协调”发展是绝对的;有关地区的“发达”与“不发达”、“进步”与“落后”是相对的,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超越”是绝对的。广东要大胆地倡导“逆向思维”,立足于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同珠江三角洲之间建立起经济上良性互动的市场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加快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州、深圳、珠海等中心城市和佛山、顺德、中山、东莞、江门等次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经济起飞的四大功能,从“不协调”中能动地寻求“协调发展”的契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武英涛  刘艳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的新老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当前对该思想进行的全面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从实践需求和理论基础两方面系统梳理了该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研究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跨区域协同发展、坚持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使命、主要手段、内在要求、基本原则和潜在动力。该思想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书玮  张思乔  陈俊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巧素  
自工业革命伊始,生态环境相较于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让步地位,直到山清水秀的生活状态逐渐远离人类生活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拥有良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生态环境的差异造就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分化,如平原地带和高原丘陵地带的经济状况具有明显区别。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以及可行性战略路径进行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李璐邑  
本文从区域发展进程和城镇化内涵出发,研究分析了北京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认为在北京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限制相矛盾、区域规划和交通体系不配套、城镇化与现代化不同步是当前北京市域范围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认为北京应当正视自身城市经济高度发达的客观事实,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目标。具体来说,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率先探索城乡要素平等互动机制,提高周边新城和小城镇的经济承载力,注重交通体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并重视发挥农业的生态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任平  
大都市圈层空间经济是近年来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构建成都市圈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统计年鉴数据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数学模型,研究了成都市"都市圈层经济结构"的存在形式。研究表明成都市具有明显的城乡圈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都市圈中城乡空间互动机制、协调发展模式,提出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措施。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崔琳  
以战略规划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治理的重要方式。从“一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我国区域战略规划及理念经历了区域均衡布局、区域非均衡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及新时代多层次区域治理格局4个阶段。面对当前我国区域治理呈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十四五”时期应坚持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基础,着力构建协调统一、富有执行力的区域战略规划体系并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雨平  耿磊  陈眉舞  
我国正处于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多元化的探索,构建都市区为建立永久性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框架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在分析我国都市区整体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长三角地区都市区演化的基本特点和典型城市在构建都市区方面的探索,重点介绍了长三角北翼城市扬州构建都市区的实践,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胡金焱  刘险峰  李永平  
2013年以来,山东省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环境日趋完善。但是,受区域发展战略中对金融发展定位不明确、各地方金融发展战略对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不到位等影响,山东金融运行中出现了金融业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不均衡等问题,影响了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两个中心’为驱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发展构想,以部分金融发展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为结点,构建横跨东西的横向发展主线和纵贯南北的纵向发展主线,以普惠金融为发展导向,引导两条主线的金融资源辐射全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