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23)
- 2023(17778)
- 2022(15405)
- 2021(14335)
- 2020(11797)
- 2019(27218)
- 2018(27083)
- 2017(52050)
- 2016(28618)
- 2015(32163)
- 2014(32257)
- 2013(31739)
- 2012(29758)
- 2011(27249)
- 2010(27795)
- 2009(25712)
- 2008(25486)
- 2007(22849)
- 2006(20693)
- 2005(18877)
- 学科
- 济(117556)
- 经济(117403)
- 管理(85793)
- 业(80866)
- 企(66817)
- 企业(66817)
- 方法(44936)
- 数学(37747)
- 数学方法(37237)
- 中国(36400)
- 农(33127)
- 财(30854)
- 地方(29327)
- 业经(27872)
- 制(26498)
- 学(25413)
- 农业(21994)
- 贸(20902)
- 贸易(20886)
- 银(20805)
- 银行(20755)
- 易(20179)
- 行(19957)
- 融(19738)
- 金融(19734)
- 理论(19525)
- 环境(19399)
- 和(18764)
- 策(18607)
- 技术(18383)
- 机构
- 大学(413501)
- 学院(411724)
- 济(165249)
- 经济(161329)
- 管理(158808)
- 研究(146254)
- 理学(135312)
- 理学院(133669)
- 管理学(131470)
- 管理学院(130686)
- 中国(109914)
- 京(90501)
- 科学(88852)
- 财(80392)
- 所(74345)
- 研究所(66972)
- 农(66634)
- 中心(64872)
- 江(63998)
- 财经(62129)
- 业大(58849)
- 北京(58020)
- 范(57386)
- 师范(56893)
- 经(56229)
- 院(53300)
- 农业(51655)
- 州(51411)
- 经济学(48941)
- 师范大学(46026)
- 基金
- 项目(269907)
- 科学(212603)
- 研究(200266)
- 基金(194466)
- 家(168774)
- 国家(167301)
- 科学基金(143284)
- 社会(125619)
- 社会科(118902)
- 社会科学(118873)
- 省(105087)
- 基金项目(102544)
- 自然(92052)
- 教育(91818)
- 自然科(89853)
- 自然科学(89831)
- 划(88976)
- 自然科学基金(88190)
- 编号(82345)
- 资助(79718)
- 成果(69331)
- 重点(60755)
- 发(60447)
- 部(59632)
- 课题(58107)
- 创(55582)
- 创新(51853)
- 制(51119)
- 教育部(51053)
- 国家社会(50999)
- 期刊
- 济(194913)
- 经济(194913)
- 研究(130431)
- 中国(86819)
- 学报(62597)
- 农(62100)
- 管理(61559)
- 财(60771)
- 科学(59409)
- 教育(50930)
- 大学(47743)
- 学学(44569)
- 农业(42261)
- 融(41684)
- 金融(41684)
- 技术(35265)
- 业经(31889)
- 财经(30476)
- 经济研究(29656)
- 问题(26356)
- 经(26047)
- 图书(21844)
- 业(21335)
- 理论(19875)
- 现代(19763)
- 技术经济(19453)
- 科技(19433)
- 贸(19221)
- 版(18763)
- 实践(17977)
共检索到636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吕玉兰 倪自银
推进都市圈的发展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战略性举措,外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整个都市圈的建设成效显著。文章界定了都市圈及其外围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都市圈发展对外围城市的影响,并阐述了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形成机制,同时对都市圈外围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
都市圈 外围城市 形成机制 发展策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裴璇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5~2017年中国23个省份26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单中心、双中心的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模型对其差异进行测度,借助σ和β收敛模型、OLS面板回归模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β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β收敛速度最慢。空间效应对中部、西部、东北β收敛产生了抑制作用,对东部β收敛产生了促进作用;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随两者距离增加而呈现梯度递增,收敛速度呈现梯度递减;当中心城市辐射距离超过200千米时,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高于全国均值。在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范围下,都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以中心—外围为视角,将空间效应、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距离纳入收敛分析。研究价值: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外围城市 经济发展差异 收敛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华 徐颖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时,会倾向于在特定地区大量集中,借助由此带来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形成空间分布上的中心—外围结构。从跨国公司在国内的空间布局情况出发,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动因、形成机制及主要类型,指出了跨国公司的中心—外围结构在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增强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熊理然 蒋梅英 李灿松 王愉超
缺乏产业支撑条件下的城市行政性拓展,且城市网络化发展缺乏生长冲动和制度障碍阻隔是中国西部城市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在产业网络化发展支撑基础上的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发展是破解中国西部城市发展困境的可行路径;成渝双中心——外围、南贵昆三中心——外围、西兰西三中心——外围、呼包银三中心——外围城市群落是中国西部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发展的重点区域,最后,基于产业支撑机制,文章探讨了中国西部城市群落发展的产业支撑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宝剑 贾晓芳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5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省际贸易壁垒对城际市场分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两者间关系的经济后果。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壁垒明显加剧了城际市场分割,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壁垒通过提高贸易成本和缩小市场规模加剧城际市场分割,二者间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以及单中心省份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省际贸易壁垒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发现,以城际市场分割为渠道,省际贸易壁垒与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之间呈“U”型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中辉 余斌 刘传明 宋仁波 吴清
在都市圈主导区域发展的空间背景下,都市圈的聚集增长凸显边缘(边际)城市的发展困惑。本文立足多都市圈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构建以现实经济联系(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与潜在经济联系的综合测度模型,来判读边缘城市之未来发展方向,并据此提出相关空间发展策略。案例研究表明:现阶段淮安市与南京、苏锡常、徐州等都市圈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为1.688、1.405、1.164,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为39.65%、33.01%、27.34%,说明淮安市并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单一经济联系单元,其经济联系格局是都市圈辐射能力及其空间可达性合力作用的结果。未来淮安市应努力构建区域综合网络关键节点,坚持产业错位发展,充分利用都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玉稳 孙绍荣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着每年9%左右的垃圾增长速度。垃圾围城愈演愈烈,全国1/3以上的城市都深陷其中,如何制定合适的策略来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成为中国快速发展中的一大棘手难题。文章对垃圾的生产和处理的两方面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处理方法与技术提出了面对垃圾围城的发展策略:循环经济发展、垃圾处理站综合一体化布局、技术驱动型的前端与终端处理技术,意在探索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垃圾处理方法。
关键词:
垃圾围城 发展策略 分类回收 综合布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朱文涛 蔡凌 朱洪平
以高铁通车为标志的铁路大提速到底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拦路虎"还是"助推器",本文利用60个外围城市面板数据,结合手工收集的铁路列车时刻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了铁路提速对外围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铁路提速在整体上抑制了外围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流动是铁路提速影响外围城市居民收入的两个重要渠道,铁路提速会通过负向影响沿线外围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抑制劳动力流入等路径阻碍外围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铁路提速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抑制效应受到外围城市制度环境的制约,地方保护程度较低的外围城市,铁路提速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而在地方保护程度较高的外围城市,铁路提速显著抑制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无论地方保护程度如何,铁路提速均显著抑制了外围城市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但地方保护程度较高的外围城市,铁路提速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较弱。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胡建新,张元萍
本文根据东北亚区域内东京横滨都市圈及汉城红川都市圈的发展规律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内在要求,提出构造北京天津都市圈的构想,并设计了京津都市圈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模式和目标。最后提出发展京津都市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都市圈,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洪阵 谢玲 刘沁萍 何英彬
文章采用1984年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市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情况;选择列车时刻信息、城市空间距离和城市行政区划信息,来衡量周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得更快。
关键词:
距离 中心城市 发展指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洪阵 谢玲 刘沁萍 何英彬
文章采用1984年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市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情况;选择列车时刻信息、城市空间距离和城市行政区划信息,来衡量周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得更快。
关键词:
距离 中心城市 发展指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城市化 空间发展 苏锡常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秋阳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明显缩小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差距是数字经济影响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的重要传导路径。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区位和中心城市规模的异质性。相比于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城市,数字经济更能显著缩小中心城市与其紧靠的外围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另外,当中心城市规模过大,对周围城市的数字资源形成了过度集聚时,数字经济对城市间经济差距的作用不再呈明显的缩减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儒楠
2014年5月28~29日,"大都市圈发展:国际比较与启示"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都市圈、城市群以及大型城市区域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单一城市的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人口、环境压力,建设都市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经济和社会活动活跃,功能互补性强的空间圈层结构是未来城市发展道路,也是缓解当前城市人口、资源过度聚集而产生的各种城市病的一种有效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仲伟 李亚光
新型都市工业作为一种产业新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都市空间产业表现。在总结提炼新型都市工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空间形态、产业行业形态、发展体系、微观运行主体、区域产业属性和区域产业治理方式六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围绕现阶段产城人融合发展态势,我国各级政府应以形成新型都市工业发展共识为基础,重构或调整多种利益关系,重新配置都市工业资源,加快数智化转型,充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工业与社区新型关系,推动试点示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