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8)
2023(11365)
2022(9439)
2021(8604)
2020(7227)
2019(16295)
2018(16195)
2017(31050)
2016(16482)
2015(18063)
2014(17783)
2013(17484)
2012(15917)
2011(13924)
2010(14135)
2009(13627)
2008(13707)
2007(12520)
2006(11084)
2005(10240)
作者
(44126)
(37197)
(36760)
(34732)
(23584)
(17487)
(16677)
(14091)
(13930)
(13326)
(12525)
(12521)
(11873)
(11750)
(11276)
(11098)
(11022)
(10812)
(10541)
(10503)
(9071)
(8979)
(8709)
(8563)
(8350)
(8259)
(8093)
(8083)
(7199)
(7131)
学科
(82395)
(76153)
企业(76153)
管理(70825)
(68845)
经济(68719)
业经(27694)
(27013)
方法(25413)
(25110)
(20148)
财务(20130)
财务管理(20109)
技术(19919)
(19676)
企业财务(19024)
农业(18173)
数学(17418)
数学方法(17299)
中国(16989)
(14898)
(14529)
地方(14356)
理论(13858)
技术管理(13666)
(13648)
(13615)
体制(12978)
经营(11569)
企业经济(11417)
机构
学院(232895)
大学(227126)
(98724)
管理(97356)
经济(96789)
理学(83015)
理学院(82201)
管理学(81369)
管理学院(80890)
研究(69993)
中国(58279)
(50053)
(49876)
科学(38974)
财经(38341)
(37281)
(34834)
(34572)
中心(33207)
(32917)
北京(31479)
业大(30945)
(28920)
经济学(28858)
研究所(28825)
财经大学(27989)
商学(27672)
商学院(27408)
农业(26893)
(26729)
基金
项目(148980)
科学(120655)
研究(115354)
基金(109038)
(91649)
国家(90731)
科学基金(81601)
社会(75885)
社会科(71880)
社会科学(71866)
(59789)
基金项目(58772)
教育(51136)
自然(50859)
自然科(49686)
自然科学(49676)
自然科学基金(48880)
(48202)
编号(46329)
资助(41768)
(37714)
成果(36834)
(35099)
(34673)
创新(34155)
(32727)
(32529)
重点(32383)
课题(31790)
国家社会(30904)
期刊
(120188)
经济(120188)
研究(71951)
中国(49881)
(44027)
管理(43043)
(34081)
科学(28763)
学报(26114)
农业(23178)
(23086)
金融(23086)
技术(22543)
教育(22382)
业经(22254)
大学(22000)
学学(20543)
财经(19460)
经济研究(17285)
(16829)
问题(15618)
(14753)
技术经济(13882)
财会(13579)
现代(13238)
科技(12312)
会计(11886)
商业(11234)
世界(11068)
(11018)
共检索到360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雷平  
研究都市产业结构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为实践所急需。文章在比较国内外都市产业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国内学者更重视通过历史归纳与比较研究确定都市主导产业。经过对北京市制造业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虽然从产值与销售数量等角度,北京市制造业确实有产业集中的趋势,但就业、利润的分布规律却正好相反,显示北京市制造业从增长质量和增长动力正在向较多的产业类别蔓延。空间与企业寿命分布显示,产业的分散化来源于新兴企业的进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做强重于做大。因此,对都市产业,创造重于制造,对产值与主导产业的关注应转移到对区域创新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杰  徐艳阳  张玉春  
世界大都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和疏解程度,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进行制造业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并择取北京作为数据分析和观察对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核心任务即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其中北京工业的疏解和提升发展对于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文献综述和世界大都市制造业转型提升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针对首都功能疏解,分类测算了201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中类发展情况,进行了中类行业分类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权重系数测算,并最终提出了北京市制造业疏解思路与提升路径的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黄永攀  邹昭晞  
通过建立全新的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筛选出2005—2013年的优势细分行业,构建出制造业优势产业升级图谱。结果发现北京市制造业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且产业间竞争力并不平衡,已经完成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替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卓有成效,并最后得出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策略方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辰  申玉铭  
基于北京市2004,2008,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等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街道为空间单元,刻画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制造业基本退出首都核心区,向通州区、大兴区和昌平区扩散,并在郊区产业园内形成新的集聚区。(2)总体上,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空港街道、胜利街道、仁和地区办事处、旺泉街道、东湖街道和果园街道等。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亦庄地区办事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迎风街道、古城街道以及亦庄地区办事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以雁栖办事处、仁和地区办事处为代表的街道。(3)不同产业特性的制造业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西北方向昌平沙河地区、西南方向房山区扩散;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通州区、昌平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方向大兴区、通州区集中。(4)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是交通通达性、土地制度、城市空间规划、产业政策和开发区建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可云  裴相烨  
企业空间扩张对企业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9—2018年北京市制造业上市企业及其子公司微观数据,通过子公司空间分布变化分析了企业空间扩张模式,并分析了扩张带来的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之间距离的变化,进一步采用动态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的变化对不同扩张模式的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北京市制造业上市企业扩张规模较大,空间扩张模式由等级扩散转变为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相结合,且以接触扩散为主;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呈上升趋势,经济距离先下降后上升。其中,技术密集型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倾向于等级扩散,非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国有企业倾向于接触扩散。(2)对以接触扩散为主要扩张模式的企业来说,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与企业效率负相关,而以等级扩散为主要扩张模式的企业效率受地理距离影响不显著。(3)无论企业扩张模式如何,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经济距离均与企业效率正相关。因此,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应选择不同的扩张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晓芹  王宇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建设新型制造业体系,佛山市是我国制造业发达城市,也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通过对佛山市制造业的评价探析我国制造业新型化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评价指标,结合既往研究文献和数据可得性,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佛山市新型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佛山市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能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都在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态势向好。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姜再勇  严宝玉  盛朝晖  李宏瑾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率过高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如何衡量投资效率成为问题的关键。我们借鉴经济增加值(EVA)方法,通过对2001—2005年我国和北京市制造业EVA回报率的计算及其与投资的关系发现,总体而言,近年来各行业高投资率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即是有效率的,以此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也是具有相当坚实的微观基础的,这对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其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市制造业2001-2004年产业面板数据,对制造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外资进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但外资对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可能能够促进外资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外资对于本地产业发展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地方政府既要看到外资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超  孟续铎  
本文以北京市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利用VAR模型分析了在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在其他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不变时,最低工资对北京市制造业就业起推力作用。政府应根据地域、行业性质、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因素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在不损失就业的情况下,提高最低工资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露   赵作权  
在都市圈层面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战略选择。利用2000-2020年成都都市圈的企业区位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与共集聚系数方法,定量识别成都都市圈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即能源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的空间分化及共集聚趋势。研究表明:(1)两个产业在都市圈内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能源装备制造业逐渐郊区化和均衡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先扩散而后向都市圈中心集中化,表明信息通信技术(ICT)发展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具有中心化(软件服务业)和去中心化(能源装备制造业)两个效应;(2)两个产业的共集聚程度下降,重心变化方向一致,重心间的距离增大;(3)两个产业细分行业均呈现“集中式-西移”或“分散式-东移”的集聚模式,它们的空间密集度都从北至南依次衰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瑞东  江曼琦  
研究城市内部产业空间演化及其动因机制对优化大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北京市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大城市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发现其分布集聚明显、受开发区政策影响较大、有适宜的人口分布区间,演化过程有较强的路径与地理依赖特征。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对产业演化动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多样化经济带来的雅各布斯外部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受专业化产生的马歇尔外部性影响更大;地租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均阻碍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地区创新能力和开发区政策对产业空间演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慧妮  龙子午  
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其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目前我国鲜有文献研究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问题。为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次,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最后,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分析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短期与长期关系。由以上分析得出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关系,希冀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依据和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慧娜  魏后凯  吴利学  
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成本评价相关成果和地方政府相关改进政策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区产业发展成本重点调整对象的确定方法和改进政策的制定思路:一是从综合成本分析入手,但更为注重不同成本因素的比较分析,即明确地区产业发展中哪些成本是短板;二是考察分析地区优势行业对不同成本因素的敏感性,即明确该行业对哪些成本较为敏感,从而确定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成本制约。根据这一思路,以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为例,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具体测算出北京市综合成本的相对领先和落后环节,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出高端制造业相对敏感的成本因素,从而明确了北京市高端制造业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成本制约,并通过对北京市这些方面成本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晓晨  王滔  王家莹  
产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导力量。要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都离不开对城市内部产业空间组织规律的了解与掌握。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各种集聚与分散力量综合作用达到平衡时的结果。鉴于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讨产业空间组织的不同特征与类型,本文利用2001年北京市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从产业集中度和地理集聚度2个维度,对北京市的两位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了特征分析与类型分类,归纳总结出寡占—集聚型、寡占—分散型、领先—集聚型、领先—分散型、竞争—集聚型以及竞争—分散型6种空间组织类型,并简单探讨了其形成因素,最后比较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空间组织形式上的共性和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艳辉  
在人口持续膨胀,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发展资源节约型制造业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了对资源节约型制造业综合评价的包括4大要素和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2003年上海市制造业的资源节约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这套指标体系将为其他各省市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