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13)
- 2023(4980)
- 2022(3800)
- 2021(3755)
- 2020(2885)
- 2019(6647)
- 2018(6758)
- 2017(10829)
- 2016(7261)
- 2015(8186)
- 2014(8373)
- 2013(7351)
- 2012(6851)
- 2011(6510)
- 2010(6892)
- 2009(6094)
- 2008(6312)
- 2007(5768)
- 2006(5244)
- 2005(4943)
- 学科
- 教育(19513)
- 济(17959)
- 经济(17934)
- 管理(14384)
- 业(13272)
- 中国(12081)
- 企(11027)
- 企业(11027)
- 理论(9136)
- 学(8878)
- 方法(6895)
- 教学(6473)
- 农(6247)
- 财(5408)
- 发(5260)
- 业经(5259)
- 数学(5021)
- 数学方法(4868)
- 发展(4676)
- 展(4554)
- 农业(4359)
- 研究(3908)
- 和(3858)
- 技术(3832)
- 思想(3727)
- 革(3716)
- 政治(3534)
- 务(3420)
- 财务(3416)
- 财务管理(3409)
- 机构
- 大学(100853)
- 学院(95467)
- 研究(38314)
- 教育(29610)
- 管理(27029)
- 济(27008)
- 经济(26120)
- 范(25737)
- 师范(25609)
- 京(23998)
- 科学(23699)
- 理学(23141)
- 理学院(22635)
- 管理学(21916)
- 管理学院(21691)
- 师范大学(21358)
- 中国(20856)
- 所(19724)
- 研究所(18171)
- 江(16844)
- 北京(16109)
- 中心(14890)
- 技术(14780)
- 农(14465)
- 财(13951)
- 职业(13724)
- 院(13673)
- 州(12785)
- 业大(12462)
- 教育学(11334)
- 基金
- 项目(59101)
- 研究(50343)
- 科学(47874)
- 基金(39056)
- 家(33915)
- 国家(33454)
- 教育(32099)
- 社会(28642)
- 科学基金(27232)
- 社会科(26665)
- 社会科学(26658)
- 省(24171)
- 划(23317)
- 编号(23224)
- 成果(22366)
- 课题(20028)
- 基金项目(19447)
- 年(17212)
- 自然(16106)
- 自然科(15682)
- 自然科学(15674)
- 重点(15522)
- 自然科学基金(15392)
- 资助(15140)
- 规划(14775)
- 部(14775)
- 发(13973)
- 项目编号(13758)
- 性(13621)
- 教育部(13202)
共检索到154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郭秉文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杰出的育人成就享誉海内外,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个体参与日常生活之准备",而非"为官员生活预备";学校教育变革应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加强科学教育,传承本民族教育精华,更新道德教育内涵;大学教育是双向的国际文化教育,而非单一的西方或中国文化教育。其教育实践表明:通识教育是学习者通向成功之路;推进通识教育需融合中西教育之长;大学教育应通专结合;教学课程需保持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关键词:
郭秉文 通识教育观 南京高师 东南大学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曼丽
本文以十余年来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反思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现有中国现实环境下的通识教育理念、意图的解释,探讨“通专结合”的理念和做法对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从而尝试性地探讨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深化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念 通专结合 制度构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陆华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在担任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期间,及日后从事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工作之时,提出了通过加强国际间交流,共同培育世界精神,以教育强国、以教育促进世界和平、以教育服务全人类的和平教育理念,它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郭秉文 和平教育思想 丰富内涵 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许小青
郭秉文活跃于民国早期教育界的年代(1914—1925),正值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界亦在民国初期形成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的"场域"。郭秉文凭借学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广泛传播新教育理念,组织新式教育社团,大力推行新教育实践,郭秉文一跃成为民国新教育运动活跃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远非以一校一地所能涵盖得了。同时,他亦是中外教育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成为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代言人。他领导塑造的南高—东大,成长为二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与北大一道构成了民国早期中国高等教育"双峰对峙"新景象。1925年郭秉文因东南大学的风潮离开国内教育界,标志着民国自由...
关键词:
郭秉文 新教育 民国教育界 南高学风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洪宇
2014年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的先驱郭秉文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100周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为之举办了专题国际研讨会,纪念这位第一个在美国也是国际上知名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的中国人。郭秉文1914年的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实际开启了中国由借鉴和模仿日本教育学转为引入与建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并结合本国实际开展教育学研究的进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学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说,郭秉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洪宇 陈竞蓉
郭秉文是五四时期中国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曾长期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并在世界教育会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等当时国内外诸多重要教育组织中出任要职。他不仅大力传播与应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直接领导和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而且注重引进和起用留美优秀人才,为教育改革积聚力量,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改革运动,为中国教育改革运动谋求外部助力,是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川 席晓华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的理念也不断更新,社区教育也如此。现代三大社区教育理念为:培养终身制学习的社区教育理念,推动社区发展的社区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精神的社区教育。这三种理念在推动社区教育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广泛建立社区教育机制,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终身学习的实施。
关键词:
现代社区 社区教育 教育理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永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形态,西方现代社区教育在同社区的关联度和结构功能上存在着重要差异。首先,它是为了社区的教育,以社区需求和终身学习为导向;第二,它是属于社区的教育,强调社区参与与公民精神;第三,它是通过社区的教育,重视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探讨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理念的启示在于:我国社区教育应着眼于我国社区发展的特殊需求,重视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避免产生新的教育分隔。
关键词:
社区教育 社区发展 社区学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中国伦理发展和道德教育应当建构的合理价值理念 ,既不是普世价值观 ,也不是相对价值观 ,而是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根据 ,在于它能更有解释力地回应“全球化”对现代中国伦理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的三大课题或三大挑战 ,即文明观方面的价值霸权 ,文明心态方面的文化帝国主义 ,文明认同方面的文化相对主义。生态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消解价值霸权 ,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抵御文化帝国主义 ,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扬弃文化相对主义。建构伦理精神的合理价值生态 ,培养生态对话的文化品质 ,坚持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 ,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形上基础的道德教育的辩证结构
关键词:
全球化 生态价值观 道德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阎广芬
近代商人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史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开拓的园地。近代商人在对近代中国社会形势的审思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基、启民智必由教育、教育是传承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在以上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近代商人的办学特色突出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感、浓厚的传统伦理道德色彩、追求实学实能的教育功效等。
关键词:
近代商人 教育理念 办学特色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丁冬 张长秀
郭秉文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与图书馆有着不解之缘。他提出"四个平衡"的办学思想,并身体力行,筹资建馆、延揽人才、倡导和促进图书馆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为东南大学图书馆建设和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给创建双一流大学背景下的图书馆建设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郭秉文 办学思想 图书馆事业 贡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建平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为此,提出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考 制度 改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黄坤锦
本文探讨大学从文雅教育开始、历经共同科目、而后发展至当前通识教育的演进历程,并说明文雅教育系针对职业教育、共同科目系针对选修科目、通识教育系针对专门教育。文中强调专门教育加上通识教育才是专业教育,析论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通识“科目”、通识“教学”、通识“评量”之间的逻辑序列及其内涵与相关。其中特别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和通识教学的理念,提出基础性和补救性、广博性和多元性、进阶性和统整性的层次,以达成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统整的判断能力、多元整合的全人教育为通识教育之目标。最后以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学分比例以及教学评量等印证:要成为一流的卓越大学,必须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