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2)
- 2023(8011)
- 2022(6670)
- 2021(6204)
- 2020(5360)
- 2019(11747)
- 2018(11533)
- 2017(23331)
- 2016(12291)
- 2015(13681)
- 2014(13725)
- 2013(13695)
- 2012(12862)
- 2011(11722)
- 2010(12124)
- 2009(12040)
- 2008(11044)
- 2007(9964)
- 2006(9071)
- 2005(8647)
- 学科
- 济(49452)
- 经济(49401)
- 管理(35194)
- 业(35087)
- 企(27818)
- 企业(27818)
- 融(26914)
- 金融(26914)
- 银(25521)
- 银行(25506)
- 行(24754)
- 中国(22791)
- 方法(22788)
- 数学(20644)
- 数学方法(20481)
- 财(16306)
- 制(15382)
- 农(12952)
- 中国金融(11449)
- 务(10895)
- 财务(10859)
- 财务管理(10835)
- 学(10803)
- 企业财务(10449)
- 业经(10413)
- 贸(10185)
- 贸易(10173)
- 易(10032)
- 地方(9684)
- 体(9291)
- 机构
- 大学(180411)
- 学院(179432)
- 济(78553)
- 经济(76851)
- 管理(64145)
- 研究(62075)
- 中国(56153)
- 理学(54317)
- 理学院(53742)
- 管理学(52858)
- 管理学院(52539)
- 财(41160)
- 京(38572)
- 科学(36011)
- 财经(32569)
- 所(31707)
- 中心(30400)
- 经(29576)
- 农(29349)
- 研究所(28590)
- 经济学(26540)
- 江(25974)
- 业大(25115)
- 北京(24989)
- 财经大学(24649)
- 经济学院(24289)
- 融(23738)
- 金融(23332)
- 农业(23309)
- 院(22148)
- 基金
- 项目(112764)
- 科学(88238)
- 基金(83311)
- 研究(80798)
- 家(72913)
- 国家(72358)
- 科学基金(61000)
- 社会(52376)
- 社会科(49925)
- 社会科学(49912)
- 基金项目(43413)
- 省(42868)
- 自然(38934)
- 自然科(38007)
- 自然科学(37991)
- 自然科学基金(37333)
- 教育(36718)
- 划(36603)
- 资助(35674)
- 编号(31260)
- 成果(26061)
- 重点(25789)
- 部(25743)
- 发(24560)
- 创(23590)
- 性(22906)
- 国家社会(22386)
- 创新(22232)
- 教育部(22083)
- 科研(21891)
共检索到278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勇 白小滢
我国国民经济的部门杠杆率及负面冲击在部门间的传染路径对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稳定和去杠杆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往研究由于忽视部门储蓄的内生再平衡机制,可能高估部门杠杆导致的总体风险传染性。本文基于宏观金融网络分析框架,首次通过构建传染乘数,在部门储蓄终止损失传染的模式下测度了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的传染性,并进而量化模拟了去杠杆与系统传染性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传染乘数由冲击的平衡效应和反弹效应构成,部门去杠杆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降低系统传染性。量化模拟结果表明,国外、住户和金融机构部门的去杠杆能显著减小源自其部门内部负面冲击的传染乘数,而政府与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去杠杆效果较弱;多部门杠杆率联动下非金融企业部门大幅度去杠杆能有效降低我国宏观金融系统传染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勇 白小滢
我国国民经济的部门杠杆率及负面冲击在部门间的传染路径对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稳定和去杠杆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既往研究由于忽视部门储蓄的内生再平衡机制,可能高估部门杠杆导致的总体风险传染性。本文基于宏观金融网络分析框架,首次通过构建传染乘数,在部门储蓄终止损失传染的模式下测度了我国宏观金融系统的传染性,并进而量化模拟了去杠杆与系统传染性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传染乘数由冲击的平衡效应和反弹效应构成,部门去杠杆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降低系统传染性。量化模拟结果表明,国外、住户和金融机构部门的去杠杆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白雪 牛锋
将私人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和偿债负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两者与信贷、私人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和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和偿债负担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杠杆率和偿债负担决定了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两种长期关联;杠杆率和偿债负担对信贷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对私人支出并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杠杆率和偿债负担在稳态调整过程中对其他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促使经济系统趋于稳定,但两者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后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均贷款利率和资产价格增长的内生限制在经济系统稳定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白雪 牛锋
将私人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和偿债负担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两者与信贷、私人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和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和偿债负担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杠杆率和偿债负担决定了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两种长期关联;杠杆率和偿债负担对信贷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对私人支出并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杠杆率和偿债负担在稳态调整过程中对其他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促使经济系统趋于稳定,但两者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后果存在明显差异;平均贷款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明
防范化解以高宏观杠杆率为特点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演进具有近10年来快速攀升、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广义银行信贷增速过快等特点。未来中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逻辑可能呈现出杠杆率在部门之间的轮动;在扳机性因素驱动下,企业、地方政府与居民部门被动去杠杆引爆银行业危机,最终迫使中央政府不得不显著加杠杆;加税与通胀预期导致大规模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引发新一轮被动去杠杆行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为避免杠杆率轮动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我们提出了弱化扳机性因素、限制居民杠杆率上升、三管齐下应对银行不良资产浪潮、中央政府提前主动买单、避免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宫小琳 卞江
本文通过网络模型量化分析了冲击在经济中的传导及系统危机的演生过程。本文利用2007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账户)数据,①建立了基于会计数据②的中国国民经济部门间金融关联网络模型。模型的数据基础是按各类金融工具细分的部门—部门资金融通关系矩阵表。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模拟测试,揭示了负面经济冲击在部门层面循环传导的轨迹——部门间资产—负债表传染机制;同时量化分析了资产—负债表传染发生时,各个部门于各传染轮次中的损失量。模型的建立与基于模型的定量分析,旨在为防范和应对系统危机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袁利勇 胡日东
本文使用H-P滤波法和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分部门经济杠杆的动态变化,讨论了我国宏观经济杠杆变动的部门间关系。研究发现:2007年初-2016年末期间,我国各部门经济杠杆率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我国宏观经济杠杆变动的部门间关系也非常显著,各部门经济杠杆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分析表明,分析表明,我国分部门经济杠杆的动态变化和我国宏观经济杠杆的部门间关系特征,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逻辑,是我国宏观经济需求侧管理的结果。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杠杆调整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成 王建军 张国柱
文章用金融危机四阶段周期理论剖析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通过构造金融渠道危机传染模型及贸易渠道危机传染模型,对20国集团国家金融危机隐蔽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深化期和危机恢复期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金融渠道具有显著地周期性危机传染特质;贸易渠道具有次显著地周期性危机传染特质,传染性变化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同步;贸易渠道传染性周期演进滞后于金融渠道;金融危机恢复期宏观经济变量显著性增强,表明调节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降低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志远
扩大消费是我国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通过运用索洛-斯旺模型和哈罗德-多马模型对我国宏观储蓄率进行测算,我国宏观储蓄率应控制在40%左右,净储蓄率(净储蓄占净产出的比重)应控制在30%左右。近年来我国宏观储蓄率有高于合理水平的趋势。
关键词:
储蓄率 资本产出弹性 潜在增长速度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超群
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框架,用于分析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利用2000-2020年季度数据进行估计后,本文开展了波动分析与稳态分析,方差分解显示:住房抵押贷款冲击可解释居民杠杆波动的53%,企业抵押贷款冲击能解释非金融企业杠杆波动的69.4%,政府支出冲击能解释政府部门杠杆的63.7%。央行加息对宏观杠杆率的抑制效应主要源自居民部门,劳动供给弹性越大、宏观审慎程度越高,对居民杠杆率抑制越明显。稳态利率越逼近零,宏观杠杆率、房价上升幅度超产出越大;控制家庭部门贷款流向的情况下,产出能够保持基本稳定,而房价、居民杠杆率会明显下降。从提升社会福利视角看,应保持较低稳态利率、较高家庭部门贷款价值比;从维持金融稳定视角看,应保持较高稳态利率、较低家庭部门贷款价值比。
关键词:
杠杆率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 一般均衡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桂虎 郭金龙
当前,宏观杠杆率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债务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当前全球宏观杠杆率以及相应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然后基于全球40个国家或地区的面板数据来检验宏观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门槛效应。分别使用借贷利率和金融稳定指数滞后一期作为门槛变量,并采用固定效应、系统GMM模型及稳健性检验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后,本文发现:借贷利率和金融稳定指数滞后一期均呈现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对应的宏观杠杆率的拐点值分别为182%和188%;当小于182%时,宏观杠杆率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负相关;当介于182%和188%之间时,两者之间的正负关系未必发生变化,但是线段的斜率或截距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大于188%时,宏观杠杆率将会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本文给出了对中国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宏观杠杆率 系统性金融风险 门槛效应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海峰 陈世金
根据世界75个主要经济体面板数据,从金融结构、金融开放的视角研究其对宏观杠杆率的影响。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发现:资本市场主导的融资结构有利于降低宏观杠杆率;金融开放与一国的宏观杠杆率呈现倒“U”型关系;金融市场开放主要通过信贷、货币、股票市场三个渠道影响杠杆率。从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和技术进步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一国的宏观杠杆率。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试点粤港澳金融制度型开放、资产证券化、推进结构化去杠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宏观杠杆率 金融开放 金融结构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智勇 何剑 张梦婷 王心怡
本文基于SV-TVP-VAR模型,对不同微观部门杠杆波动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各方面的关系进行时变分析。研究发现:(1)不同部门的杠杆波动在短期会滋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长期则会对风险起到缓释作用;(2)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动会导致相应领域杠杆水平发生调整,不同部门间存在显著差异;(3)政府重心不同的“去杠杆”举措,会造成风险即期的异质性变动,但风险水平会逐渐回落。因而,当前需灵活制定不同部门的杠杆调控政策,依托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实现结构性“稳杠杆”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微观部门 差异性杠杆 风险构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娄飞鹏
2008年之后,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快速提高,虽然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并不算高,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较高,是当前去杠杆的重点。在去杠杆问题上,要厘清去杠杆的范围,明确去杠杆的思路,在控制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同时,重点压降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综合运用好金融和经济手段,在去杠杆的过程中综合考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非金融部门加杠杆中的作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娄飞鹏
2008年之后,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快速提高,虽然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并不算高,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较高,是当前去杠杆的重点。在去杠杆问题上,要厘清去杠杆的范围,明确去杠杆的思路,在控制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同时,重点压降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综合运用好金融和经济手段,在去杠杆的过程中综合考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非金融部门加杠杆中的作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