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01)
2023(4453)
2022(3698)
2021(3482)
2020(2977)
2019(6736)
2018(6575)
2017(12193)
2016(7154)
2015(7581)
2014(7602)
2013(7524)
2012(7332)
2011(6804)
2010(6879)
2009(6108)
2008(6408)
2007(5745)
2006(4963)
2005(4550)
作者
(24591)
(20871)
(20558)
(19715)
(13543)
(10292)
(9191)
(7903)
(7821)
(7745)
(7444)
(7180)
(7108)
(7075)
(6782)
(6375)
(6304)
(6166)
(6032)
(5963)
(5515)
(5287)
(5172)
(4978)
(4822)
(4657)
(4616)
(4459)
(4452)
(4404)
学科
(24139)
经济(24101)
(17408)
管理(16140)
(13808)
企业(13808)
方法(11699)
(11651)
数学(9939)
数学方法(9724)
(6767)
(6589)
中国(5918)
(5143)
业经(4801)
理论(4723)
(4600)
金融(4595)
(4585)
银行(4546)
农业(4516)
(4510)
财务(4503)
财务管理(4492)
企业财务(4372)
(4355)
(4326)
技术(4261)
(4211)
贸易(4211)
机构
大学(109017)
学院(106008)
研究(43759)
(36820)
经济(35971)
管理(33180)
科学(32661)
中国(30134)
(29701)
理学(28958)
理学院(28448)
管理学(27541)
管理学院(27356)
(25561)
研究所(24006)
(23998)
农业(23959)
业大(22448)
中心(18223)
(17883)
(16836)
(15573)
农业大学(15394)
(15025)
(14997)
(14994)
北京(14728)
师范(14714)
财经(14616)
科学院(14219)
基金
项目(76905)
科学(58656)
基金(56406)
(53872)
国家(53499)
研究(47000)
科学基金(42833)
自然(31273)
自然科(30596)
自然科学(30577)
自然科学基金(30055)
(29787)
基金项目(29551)
社会(28421)
社会科(26825)
社会科学(26815)
(26550)
资助(23726)
教育(21773)
重点(18610)
计划(17801)
(16555)
科技(16437)
编号(16072)
科研(15795)
(15705)
(15515)
创新(14723)
成果(14105)
专项(13998)
期刊
(38180)
经济(38180)
学报(30918)
研究(27912)
(26854)
科学(24208)
大学(21424)
学学(20672)
中国(20127)
农业(18135)
(13477)
管理(11743)
教育(10095)
(9943)
业大(9578)
(8781)
金融(8781)
(8044)
农业大学(7732)
财经(7479)
林业(7320)
技术(6423)
(6390)
经济研究(6349)
科技(6022)
自然(5427)
中国农业(5204)
业经(5071)
问题(5025)
资源(4860)
共检索到153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辛雷  陈发棣  
Sterility of some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Dendranthema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were studied.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s,pollen fertility and fecundity of self-cross of interspecific hybrid,it was found that interspecific hybrid of Dendranthema possessed sterility,which characterized as some inters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辛雷  陈发棣  崔娜欣  
利用RAPD技术、细胞学及形态学手段对菊属种间杂种进行鉴定。RAPD标记结果表明: 杂种表现出父本特异带或双亲均不具备的新谱带。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 杂种染色体数目为亲本平均值。形态学性状观察、统计表明: 大多数杂种性状介于双亲之间, 但部分性状则较为明显地相似于多倍体; 部分杂种表现父本特异性状, 或出现双亲所不具备的新性状; 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形态分离广泛, 说明多倍体栽培菊花具复杂的遗传背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林  陈法志  谢焰锋  戢小梅  童俊  陈卫东  杨守坤  
为改良紫珠属植物的园林性状,以白棠子(Callicarpa dichotoma)和紫珠(C.bodinieri)为亲本,对结实特性、杂种子代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棠子和紫珠不存在孤雌生殖现象,自交不结实,天然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3.08%和98.08%。人工杂交座果率最高可达95.24%,但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结实率降至26.21%~37.07%。部分子代的叶片形态介于父母本之间,初步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白棠子×紫珠组合的杂种子代在株高、冠幅及一级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18.96%、125.06%和130.62%,远高于反交组合子代。因此采用白棠子为母本、紫珠为父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莉莉  朱文莹  王海滨  房伟民  蒋甲福  管志勇  陈素梅  陈发棣  
对菊属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菊蒿属菊蒿(Tanacetum vulgare)(JJ),菊属大岛野路菊(Chrysanthemum crassum)×亚菊属多花亚菊(Ajania myriantha)(DD),菊属大岛野路菊(C.crassum)×芙蓉菊属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DF)3个属间杂种的自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J自交不结实,未获得种子。DD自交获得种子8粒,出苗3株,成苗1株,结实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0.11、37.50%和33.33%;自交一代未能获得后代。DF自交获得种子52粒,出苗16株,成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辛雷  陈发棣  赵宏波  
【目的】研究菊属种间杂种部分花器管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二倍体野生种甘菊、菊花脑和异色菊,四倍体野菊,同源四倍体菊花脑,栽培菊花(六倍体及其非整倍体)及其种间杂种F1代的花器官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杂种总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112.4%、108.0%、118.6%,且从二倍体物种组合到二倍体与四倍体组合再到二倍体、四倍体与栽培菊花组合,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杂种优势逐渐降低,但二倍体野生种组合的筒状花数目除外。【结论】F1代的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具杂种优势;栽培菊花比二倍体、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辛雷  陈发棣  
以菊属野生种、栽培菊花及种间杂种为试材 ,采用RAPD方法研究其亲缘关系。从 4 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5条 ,对 2 3份试材进行扩增 ,共产生 15 3条带 ,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 10 2条带 ,多态性条带占 77 1%。通过遗传相似性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 ,结合杂交结实性与幼胚拯救成苗率 ,认为 :父母本亲缘关系近的遗传距离较小 ,杂交亲和性好 ,结实率较高 ,幼胚拯救易成功 ;反之杂交亲和性差 ,难以结实 ,幼胚拯救成苗率低。根据以上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结果 ,对栽培菊花的起源演化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宏波  陈发棣  郭维明  汤访评  房伟民  
以菊属植物为母本,通过荧光镜检观察亚菊属、菊蒿属、木茼蒿属、匹菊属、茼蒿属、太行菊属、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等近缘属植物花粉在其柱头上的附着与萌发情况,探讨属间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亚菊属、菊蒿属、太行菊属、木茼蒿属、茼蒿属和匹菊属植物花粉可在菊属植物柱头上附着与萌发,属间有一定杂交亲和性,通过常规杂交或结合幼胚拯救方法可能获得远缘杂种;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植物与菊属植物杂交不亲和,相互间亲缘关系可能相对较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邓衍明  叶晓青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远缘杂交受精后生殖障碍的研究进展,对胚降解和杂种不育的特征特性与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克服植物远缘杂交受精后生殖障碍的方法,包括幼胚拯救(子房、胚珠和胚培养)以克服胚败育、染色体加倍以克服杂种不育及化学处理、回交等其他方法;最后指出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并整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以阐明胚胎败育的分子机理,应是未来植物远缘杂交研究的重点方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永福  刘成明  
以‘早熟’龙眼、‘紫娘喜’荔枝及其属间杂种(1、2、4、9、10、18号)单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徒手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观察其枝干木质部解剖结构,测定其形态特征、有机营养成分及光合速率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杂种的树皮率、射线宽度和导管密度均小于亲本,杂种的导管分子长度大于亲本;除9号单株外,杂种的导管分子内径、一端具尾频率、株高、茎直径、叶面积、节间距均显著大于亲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生长势强的杂种单株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生长势弱的单株;株高、叶面积、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於朝广  殷云龙  徐建华  
In this paper,the authenticity of 4 reciprocal progenies from Taxodium distichum and T.mucronatum was identified by 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arkers.Firstly,48 SRAP primer combination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polymorphism primers between two parents(T.distichum and T.mucronat...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玲  戴思兰  
利用AFLP技术 ,对菊属植物 1 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 .选择EcoRI MseI这一酶切组合 ,5个E +3 M +2引物组合及 1个E +3 M +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 .共得到 2 87条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占 85 .7% .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 ,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紫花野菊次之 ,小红菊相对最远 .各野生种间 ,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 ,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 .研究表明AFLP技术是进行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极为有效的工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丹丹  马璐琳  瞿素萍  阮继伟  卢珍红  苏艳  周旭红  
【目的】石竹属植物种间杂交能产生不同的花色和花型的后代,对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压片法鉴定石竹属植物的倍性,醋酸洋红染色观察花粉的活力,并对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率及杂交亲合指数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香石竹‘Nogalte’、‘D. P Barbara’、‘Thomas’、‘Red Barbara’、‘NH6’、‘NH10’和‘冬梅’以及石竹属的瞿麦、中国石竹、头石竹和须孢石竹为二倍体(2n=2x=30),常夏石竹为六倍体(2n=6x=90);石竹属植物花粉活力较高,在69. 17%~94. 97%;不同石竹种间杂交座果率和每果种子数各不相同,座果率在0%~100%,每果种子数在0~42. 64颗。【结论】石竹属种间杂交组合除少数组合外都具有亲合性,该项研究对石竹种间杂交育种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善文  张有慧  张志毅  安新民  何承忠  李百炼  
利用13对AFLP引物对杨属4个派19个种及杂种的47个无性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858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771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89.9%,每对引物产生的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在80·7%~98·1%之间,表明杨属种间及无性系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变异。根据AFLP标记结果计算杨属派间、派内种间、种内无性系间分子遗传距离,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派间聚类与经典形态分类完全一致,派内种间及种内无性系间聚类与形态分类基本相同。最后,探讨根据分子标记结果进行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子代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管志勇  陈发棣  滕年军  陈素梅  刘浦生  
【目的】比较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大岛野路菊(Dendranthema crassum)、萨摩野菊(D.ornatum)、菊花脑(D.nankingense)、矶菊(Ajania pacificum)和牡蒿(Artemisia japonica)的耐盐性,确定菊花耐盐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指标,为更大规模的菊花近缘种属耐盐筛选及抗盐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Ho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NaCl对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进行处理,通过形态特征及叶绿素(Chl)含量、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光合气体参数测定,评价不同物种的耐盐性强弱。【结果】在盐胁迫下,所有物种的Chla、Chlb及Chl(a...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海瑞  方仁  王景林  孙敬三  路铁刚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穗培养是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幼胚败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小麦与玉米的杂交穗在植株上生长14~16天时,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仅为0.2%,而在授粉后2天采用小穗培养,则使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提高到4.2%,获得杂种幼胚的效率提高21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