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
- 2023(1281)
- 2022(1203)
- 2021(1122)
- 2020(962)
- 2019(2191)
- 2018(2087)
- 2017(3276)
- 2016(2016)
- 2015(2250)
- 2014(2238)
- 2013(2299)
- 2012(2359)
- 2011(2051)
- 2010(2184)
- 2009(1964)
- 2008(1994)
- 2007(1707)
- 2006(1557)
- 2005(1392)
- 学科
- 教育(4587)
- 济(4073)
- 经济(4066)
- 研究(3972)
- 生(3960)
- 研究生(3508)
- 管理(3061)
- 学(2817)
- 业(2772)
- 制(2615)
- 度(2241)
- 制度(2226)
- 医疗(2122)
- 疗(2122)
- 企(2076)
- 企业(2076)
- 服务(2039)
- 方法(1758)
- 理论(1638)
- 农(1575)
- 中国(1516)
- 数学(1473)
- 数学方法(1396)
- 教学(1317)
- 贸(1237)
- 贸易(1237)
- 易(1228)
- 农业(980)
- 材(924)
- 财(908)
- 机构
- 大学(31347)
- 学院(28102)
- 研究(14639)
- 科学(10373)
- 农(8891)
- 中国(8423)
- 所(7969)
- 京(7838)
- 济(7449)
- 管理(7404)
- 研究所(7376)
- 业大(7296)
- 农业(7028)
- 经济(6963)
- 院(6185)
- 理学(6180)
- 理学院(6068)
- 省(5774)
- 管理学(5679)
- 中心(5645)
- 管理学院(5635)
- 江(5349)
- 室(5285)
- 北京(5210)
- 教育(5145)
- 技术(4751)
- 范(4720)
- 师范(4592)
- 农业大学(4493)
- 研究院(4398)
共检索到48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灵飞 韩红 马乃训
本文对9属26种散生竹材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6种竹材纤维长为1.33~2.22mm,平均1.89mm;纤维宽为10.8~18.7μm,平均16.1μm;长宽比为87~153,平均121;壁腔比为1.79~6.42,平均4.16;纤维体积比量为24.16%~48.33%,平均38.61%;纤维素含量为35.86%~45.76%,平均41.80%;基本密度为0.491~0.905g/cm~3,平均0.679g/cm~3。同时,对基本密度与纤维形态、纤维体积比量和纤维素含量的关系作了探讨。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基本密度与纤维长具有显著相关性(r为0.621)...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灵飞 韩红 马乃训 戴启惠
对10属41种丛生竹材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1种竹材纤维长度为1.88~3.04mm,平均2.37mm;纤维宽度为12.4~20.8μm,平均16.6μm,长宽比为101~210之间,平均145;壁腔比为2.3~5.0,平均3.6;纤维组织比量13.87%~54,96%,平均44.35%(薄壁组织比量34.36%~75.11%,平均45.07%;输导组织比量6.82%~15.66%,平均10.58%);纤维素含量42.33%~52.08%,平均48.05%;基本密度0.440~0.817g/cm ̄3,平均0.680g/m ̄3。从纤维形态和纤维素含量来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静文 王华忠 马乃训 张文燕
对刚竹属34种散生竹种竹材的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测试结果表明:34个竹种竹材的纤维长为1.545~2.119mm;纤维宽为12.20~17.64μm;长宽比为96.6~150.4;壁腔比为2.46~5.62;纤维素含量为41.26%~49.29%;纤维组织比量为29.47%~56.55%;基本密度为0.559~0.809g/cm3,各竹种之间竹材纤维形态和主要理化性状统计分析结果都存在极显著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玮 林振清 杨前宇 陈浙勇 谢锦忠
测定了椽竹竹材的理化性质,并与毛竹、青皮竹和绿竹竹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椽竹各竹龄竹材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523 0.632 g.cm-3、0.656 0.801 g.cm-3和0.658 0.777 g.cm-3,随着竹龄增长各部位竹材密度表现出增大的趋势,3年生以上椽竹竹材基本密度小于参比竹种毛竹和青皮竹,大于绿竹。3年生以上椽竹竹材的平均气干体积干缩率和全干体积干缩率分别为9.6%和13.6%,大于毛竹;各竹龄椽竹竹材径向干缩率大于弦向干缩率和纵向干缩率。3年生以上椽竹竹材的灰分平均含量小于绿竹和青皮竹,酸不溶木素平均含量与青皮竹接近而小于绿竹,综纤维素含...
关键词:
椽竹 竹材 物理性质 化学成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峰 何春霞 朱碧华 张园园 常萧楠 刘丁宁
[目的]为探讨4种植物壳纤维(花生壳、椰子壳、榛子壳、稻壳)成分和性能的差异,以及其替代木纤维作为木塑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的可能性。[方法]对4种植物壳纤维进行成分分析和吸水性能测试,并对4种植物壳纤维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差示扫描联用法(TG-DSC)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4种植物壳内、外表面微观结构。[结果]4种植物壳纤维均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成分,稻壳纤维素含量最高,为44%;4种植物壳纤维热分解过程基本相似,在280365℃阶段,它们的失重均较大,稻壳剩余质量比
关键词:
植物纤维 成分 吸水性 热性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何春霞 姜良朋 李晓波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9种植物秸秆(花生、油菜、芦苇、大豆、红薯、芝麻、棉花、小麦、水稻秸秆)纤维理化特性的差异,以及其替代天然植物纤维增强木塑复合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对9种秸秆纤维进行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XRD)分析,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微观结构。[结果]9种秸秆纤维红外光谱曲线基本相似;芦苇、油菜和棉花秸秆峰值较高,结晶度较高;芝麻和油菜秸秆抗吸湿性能高于其他7种植物秸秆材料,而小麦和水稻秸秆抗湿性差;9种秸秆纤维微观结构差异较大,芦苇、水稻和小麦秸秆长径比较大。[结论]在9种秸秆纤维中,芦苇和油菜秸秆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小麦、水稻和芦苇秸秆具有较高的长径比以及较低的阻湿性,这些优异的理化特性都为秸秆纤维增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秸秆纤维 微观结构 吸湿性 长径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苏文会 范少辉 彭颖 俞友明 张大鹏
研究了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箣竹Bambusa blumeana和越南巨竹Dendrocalamus yunnanicus竹材的纤维形态和组织比量,并与造纸性能良好的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做比较。结果表明: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纤维长度分别为2.37,2.27和2.49 mm,属于长纤维原料,且高于青皮竹;纤维长宽比分别达145,124和128,与青皮竹相当或略小,壁腔比均小于青皮竹的相应值;纤维组织比量分别为49.79%,45.95%和50.50%。从分析结果看,3竹种具有较好的纤维形态和较高的纤维组织比量,适宜做制浆原料。图2表3参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贾春华 洪宏 喻云水 周蔚虹
从竹材中分离出薄壁组织和维管束,利用SEM、TG、XRD分析手段对分离出来两组织的化学组分含量、形貌特征、吸湿性、热稳定性及结晶性做了相应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薄壁组织主要成分为半纤维素,维管束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SEM图片显示薄壁组织为方形胞腔状,质地疏松易碎,维管束呈纤维束状,相互紧密排列;吸湿性测定结果表明,由于薄壁组织疏水性内含物含量高,而维管束亲水性羟基相对比例较高,使得吸湿能力维管束比薄壁组织要显著;TG分析表明维管束热稳定性较好,热解所需活化能较高;XRD表征结果显示薄壁组织的相对结晶度要比维管束低7.8%。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实 杨正勇 周晓剑 陈新义 杨杰芳 贺磊 黄慧
【目的】研究竹龄及竹秆纵向部位对簕竹Bambusa blumeana材性及纤维性能的影响,为簕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范式洗涤法、纤维离析与显微观察、碱煮法对竹龄(1、2、3、4 a)和竹秆纵向部位(基部、中部、梢部)的簕竹密度、纤维形态、化学组分、力学性能、纤维束拉伸性能进行性能分析。【结果】随竹龄的增长,簕竹的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木质素质量分数、拉伸强度、顺纹抗剪强度随之增大,纤维素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竹龄为2、3、4 a的簕竹,其竹秆不同纵向部位的平均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簕竹的纤维形态受竹秆纵向部位的影响较为明显。簕竹竹秆纵向部位基部至梢部,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木质素质量分数、抗弯强度、顺纹抗剪强度及纤维束拉伸强度和模量均增大,纤维素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竹龄和竹秆纵向部位对半纤维质量分数、苯醇抽提物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簕竹纤维性能优良,在纤维化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簕竹不同竹龄及竹秆纵向部位性能差异显著,其中竹龄为3和4 a的簕材可作为加工开发的优先选取材料。图5表3参40
关键词:
簕竹 竹龄 纵向部位 力学性能 纤维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鹏 李文婷 王翠翠 程海涛 王戈 张文福 王丹
【目的】为了提高竹材的高附加值和利用率,竹材梯度结构理化特性相关性的研究对复合材料结构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方法】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从竹黄至竹青逐层制备厚度为1 mm的薄竹篾,通过环境扫描电镜(ESEM)、X-射线衍射(XRD)仪等对其梯度结构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和维管束分布进行表征;利用聚类分析和响应面法对影响薄竹篾力学性能的主要因子进行深入研究。【结果】竹篾取样部位随竹黄至竹青的变过过程中,维管束占比逐渐增加3~4倍,木质素含量增高3.54%,半纤维素含量下降4.39%,纤维素结晶度呈先增后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灰分介于2.55%~3.53%之间,抽提物含量在10%左右。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梁山慈竹中部1~8层(竹黄至竹青)呈梯度结构,分成四大类:Ⅰ类={1层,2层},Ⅱ类={3层,4层},Ⅲ类={5层,6层,7层},Ⅳ类={8层};拉伸强度逐渐增加,维管束个数与力学强度呈线性递增关系。梁山慈竹力学强度与化学成分和维管束分布存在线性关系,呈梯度分布趋势。【结论】通过响应面分析木质素、结晶度和维管束分布对力学强度的贡献,发现各因素对梁山慈竹抗拉强度的影响顺序为:维管束占比>结晶度值>木质素含量,且模型预测误差值不高于1.78%,为竹基复合材料体系配比和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梯度结构 理化性能 聚类分析 响应面优化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晓平 周定国
利用广角X衍射仪、红外光谱仪、Sigma 700高性能表面张力/接触角仪和热重分析仪,比较110℃和160℃温度处理过的稻草和未处理稻草之间的性能差异,包括结晶度、化学成分、浸润性和热解特性等。结果表明,经过160℃高温处理后,稻草纤维素的结晶度降低和木素含量显著改变,导致稻草的力学强度降低,化学成分改变,浸润性变差。这些都不利于人造板的生产,因此,160℃不能作为原料的干燥温度;110℃的温度对稻草的性能影响不明显,可作为原料的干燥温度。图3表3参13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卞辉洋 李关莲 朱玉连 唐亚男 戴红旗
植物纤维原料中少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之间存在着醚键、酯键和苯基糖苷键等化学键联结,形成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CCs),而这种共价键联接可能使微纤丝难以彻底解离成纳米纤维,由此影响到纳米纤维的分散及稳定性能.试验以漂白硫酸盐云杉木浆为原料,经打浆、磨浆及高压均质处理的常规制备纳米纤维流程,在高压均质前增加木聚糖酶/漆酶体系处理环节,研究探讨其对纳米纤维分散及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木聚糖酶和漆酶处理后,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在811 Cm-1处的半乳葡甘聚糖、896 Cm-1处异头碳(C1)伸缩振动、1 056 Cm-1处苯环伸展振动(木素)、1 161 Cm-1处C-O-C不对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任文涵 程海涛 高洁 李文燕 王戈
探讨了分散剂含量对碳酸钙微粒在梁山慈竹纤维上的原位沉积分布情况及单根改性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SEM)观察竹纤维表面的碳酸钙分布,并通过微力学性能测试仪对单根竹纤维的拉伸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分散剂含量的增加碳酸钙灰分含量、粒径逐渐减少;当分散剂含量为2.5mg/ml时,碳酸钙粒径在100~380 nm,单根改性竹纤维的拉伸力学性能较好,变异较小;其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3.96 GPa、1049.23 MPa和3.34%;碳酸钙粒径的减小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单根改性纤维的拉伸力学性能的提高。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晓芸 邱仁辉
研究了化学竹浆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在紫外加速老化与湿热老化后力学性能变化与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室温与环境湿度下放置1年后,纤维未改性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无显著变化,弯曲模量下降31.5%;纤维经N-羟甲基丙烯酰胺改性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下降14.6%,弯曲模量下降37.6%.紫外线加速老化200 h后,纤维未改性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弯曲模量与尺寸均无显著变化.湿热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沸水浸泡2 h后,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保留率为49.4%,弯曲模量保留率为35.6%.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金梅 赵荣军 吕建雄 费本华
为了探明实心瓜多竹Guadua amplexifolia纤维和导管分子的变异规律,将竹秆沿纵向分为基部、中部和梢部,将竹壁沿径向取试样1个·mm-1,进行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度和宽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分布范围为1738~2764μm,宽度范围为13~20μm,长宽比为91~211。导管分子长度分布范围为383~526μm,宽度范围为99~288μm,长宽比为1.3~4.4。纵向上,基部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小于中部,中部小于梢部;纤维宽度与长度和长宽比变化规律相反。径向上,纤维长度和长宽比从竹壁内壁到竹壁厚度2/3处缓慢增加,之后有减小的趋势;纤维宽度在基部和中部处无明显的径向变化趋势,但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