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10)
2023(3431)
2022(3095)
2021(2936)
2020(2322)
2019(5295)
2018(4856)
2017(9202)
2016(4912)
2015(5242)
2014(5091)
2013(5121)
2012(4774)
2011(4403)
2010(4401)
2009(4054)
2008(3715)
2007(3076)
2006(2930)
2005(2576)
作者
(15254)
(13250)
(12902)
(12328)
(8519)
(6581)
(5712)
(5028)
(4961)
(4800)
(4586)
(4578)
(4496)
(4232)
(4231)
(4093)
(3945)
(3857)
(3693)
(3605)
(3349)
(3206)
(3039)
(3006)
(2983)
(2909)
(2874)
(2740)
(2630)
(2623)
学科
(24086)
经济(24080)
地方(10069)
土地(8284)
(7861)
管理(7090)
(6993)
方法(6686)
(6026)
农业(5360)
数学(4809)
数学方法(4760)
地方经济(4605)
中国(4522)
环境(4426)
业经(4342)
经济学(3962)
(3902)
资源(3730)
问题(3567)
城市(3331)
(3169)
贸易(3165)
生态(3077)
(2961)
理论(2793)
农业经济(2774)
(2650)
企业(2650)
(2551)
机构
学院(70741)
大学(68027)
研究(29243)
管理(24016)
(23293)
经济(22608)
科学(21694)
中国(20599)
理学(20138)
理学院(19656)
管理学(19205)
管理学院(19063)
(15932)
(15185)
(15103)
研究所(14169)
(13793)
师范(13679)
中心(13204)
(12832)
业大(12209)
农业(11973)
(11814)
(11562)
师范大学(11426)
(11275)
资源(11167)
(11098)
旅游(10962)
(10353)
基金
项目(52714)
科学(41508)
基金(38502)
(35921)
国家(35697)
研究(34474)
科学基金(29666)
社会(22294)
基金项目(22123)
社会科(21206)
社会科学(21197)
(21110)
自然(20953)
自然科(20323)
自然科学(20315)
自然科学基金(19893)
(18340)
资助(14973)
教育(13785)
(13040)
编号(12662)
重点(12241)
计划(10949)
(10200)
科研(10083)
(9959)
科技(9919)
发展(9839)
(9743)
课题(9563)
期刊
(30110)
经济(30110)
研究(17129)
中国(15188)
科学(14461)
(13710)
学报(12855)
农业(9684)
资源(8893)
大学(8261)
学学(7969)
(6585)
旅游(6585)
(6585)
(6141)
管理(6102)
业经(5703)
地理(5616)
国土(5430)
(5329)
学刊(5318)
旅游学(5313)
游学(5313)
土地(4907)
(4849)
(4723)
问题(4548)
经济地理(4188)
城市(4153)
(4059)
共检索到102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少华  
利用郑州沿黄旅游区2000—2014年土地遥感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访谈与调研,运用GIS技术、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等,分析旅游区时空分异特征及土地利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使区域用地由传统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向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多样化用地类型转变,这揭示了沿黄旅游区从过去传统农区向现代新型旅游社区过渡的演变过程及特征;旅游驱动带来沿黄区土地空间重构,继而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沿黄旅游区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有助于处理好沿黄地带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引导沿黄旅游区旅游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俊  李月辰  席建超  葛全胜  张云  马占东  
研究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模型分析1992—2009年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式呈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2—200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耕地减少速度最快,为4.66%;建设用地增加最快,为21.32%;耕地大部分转移为建设用地,1992—2009年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面积为891.35 hm2,占总耕地转移面积的54.76%;旅游用地面积增加了425.35 hm2,占建设用地增长面积的27.69%;2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呈现出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新歌  席建超  孔钦钦  
从土地利用视角关注乡村发展转型是近年来国内外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论文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内两个临近乡村聚落为例,研究了过去30 A旅游地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以1986年旅游业导入为分界点,两个原本发展背景相同的传统乡村聚落,呈现相背离的"极化"发展态势。苟各庄村逐步演化成为新型旅游城镇,日趋繁荣和"实心化";交界口村则相反,逐步走向衰败和"空心化"。研究认为,旅游地聚落"实心"与"空心"的"极化"过程,本质上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旅游地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具象空间投射。在苟各庄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红  史云扬  柯新利  郝晋珉  陈爱琪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借助LANDSCAPE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为基期,模拟2020年土地利用布局时,优化情景下比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3亿元和49亿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②两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配置向经济发展较快、生态效益较低的区域聚集。其中,优化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荥阳市、新密市及登封市;规划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金水区、惠济区、中牟县。优化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布局更符合目前郑州市经济发展走向,对区域生态保护更为有利。③LANDSCAPE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传统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考虑不够等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凤武,彭补拙,丁建中,张燕  
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温州市及县 (市、区 )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 ,找出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 ,在土地利用方面 ,对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 ,应防止农业用地的流失 ;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应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白淑英  陈灵梅  王莉  史建桥  李海萍  
研究目的:揭示农牧交错区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和分类统计。研究结果:由于微地形的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尤其是在北部和中部,稍高出地面的小丘上是耕地,低一点的地方是草地,再低一点的地方便是沼泽地、盐碱地、湖泡。1935—2008年耕地分布与高程关系显示,海拔135—145 m的耕地所占比重有逐渐减少趋势,而海拔130—135 m和145—155 m的耕地分布比重有逐渐增加趋势,耕地有向海拔低处和高处两极扩张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区特殊的地形与水气关系,使得微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影响显著,高程引起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呈现分层现象,而坡度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珊珊  李阳兵  王萌萌  罗光杰  
采用2004年、2010年和2015年分辨率均为2.5 m的SPOT等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创建200 m×200 m网格的微空间单元,计算单元网格内地类面积占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并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法,深入研究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4年林地、耕地、聚落和裸岩裸土网格内平均占比分别为6.46%、11.76%、0.87%、28.86%,2010年分别为10.36%、8.77%、1.27%、27.13%,2015年分别为9.13%、10.30%、26.18%、1.29%;(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3)耕地热点区呈减少趋势,且后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林地热点区总体增加,裸岩裸土极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东北部收缩。而近几年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西北部延伸,花椒林则主要分布于北部干热河谷地带。简而言之,花江峡谷区林地面积增加,且逐渐向集中连片演变,而裸岩地逐渐向峡谷区北部以及东北部收缩,研究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土地压力减小,生态环境逐渐转好。本文以典型岩溶地貌单元为代表,揭示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内部差异性,对研究更大尺度土地利用演变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发曾  唐乐乐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和边缘地带同时迅速扩展,城市边缘区成为变化最大、问题最多和最敏感的地带,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郑州城市边缘区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郑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但其空间格局的不清晰和空间组织的混乱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郑州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的历史悠长而曲折,景观积累多样而繁杂。当前,郑州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主要得益于郊区城镇化和乡村城镇化,扩展方式以轴向扩展与外向扩展为主。郑州城市边缘区的空间优化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遵循一定的科学准则,合理确定功能与产业定位,采用科学的空间组织方式,并接受高层次的规划制约。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园开发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晓龙  金远亮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张家界建市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的结果显示:24年来,张家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模格局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林草地比重均在78%以上,且从趋势上不会有较大改变。从速度上看,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成为增长幅度和变化幅度最快的用地类型。从变化率的标准差来看,武陵源区土地利用变化最活跃。而在类型上则以林草地和农用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的转化为主。研究认为,张家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旅游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旅游发展通过强化城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印泉  曹红玉  杨尽  蒋尹  张瑞虎  
研究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多功能演变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对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多功能水平,并诊断主要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以生态空间为主导,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由慢到快,生态空间收缩加快,生产空间缓慢向生态空间渗透,生活空间快速向生态空间扩张;(2)川西北高原土地利用多功能表现为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土地利用多功能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模式,空间格局由东高西低格局向相对均衡状态演变,“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土地多功能水平变化特征一致;(3)生态环境是制约土地多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城镇用地、地均旅游人次、人均社会消费等均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武波  贾薇  孙泰森  
研究目的:以200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为矿区土地管理、生态重建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矿区范围内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矿坑采掘区、矿坑边坡、排土场、矿坑剥离区面积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结论:在立足长远目的的基础上,土地复垦措施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地指引了矿区的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琦  刘彦随  王建兴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G IS软件对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5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较快,耕地、林地、园地、城镇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别达-0.46%,0.39%,0.09%,0.03%。1990—2005年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逐年增长态势,16年间增加了19.26亿元,同期耕地生态价值减少了8.19亿元,林地、草地生态价值分别增加了27.25和0.27亿元。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16年间靖边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0.27亿元,其他各县均呈现增长态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韩申山  许晓婷  马新萍  王建兴  
为揭示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以2005年、2010年、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选取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5个指标,对研究区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变化的特点进行动态分析;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4个指标,对研究区景观总体水平的演变特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0年,人类对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干预程度不断加剧,耕地斑块密度增加一倍,林地斑块密度增加两倍多,导致景观破碎度显著增加,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增加是2005—2010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16年,人类对土地利用保护程度不断增强,林地的斑块密度是2010年的三分之一,导致景观破碎度减少。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减少也是导致2010—2016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05—2016年,所有土地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都有变小的趋势,斑块密度都有变大的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除园地外,其余类型斑块分离度在变大,说明斑块之间的距离在增大,趋于分散布局。研究结果可为汉唐帝陵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左雨芳  王育红  徐君  冯锋  
[目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战略,全域旅游目前正在我国高位推进、大力实施,在空间上已形成涉及省市县三个层次,覆盖1000多个县的宏大格局。本文以省份为单位开展研究,旨在理清我国大陆31个省份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特征及彼此差异,为全域旅游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和方法参考。[方法]采用GeoDatabase模型设计建立全域旅游区空间数据库,从规模度、均衡度两个维度界定选择空间格局测度模型,通过变异系数、折线图、分级图分析描述省际差异程度、等级与分布。[结果]研究发现,(1)31个省份的全域旅游区在多项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尤以示范区通过率、密度指数差异最为显著。(2)31个省份的全域旅游区在空间格局上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聚集型分布态势,尤以青海省示范区最为集中。[结论]我国全域旅游区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引领全域旅游区建设的先行示范标杆相对较少,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贯彻落实力度,有效促进全域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平衡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江华  梅昀  陈银蓉  
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模型的支持下,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柳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的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定量分析结果,得出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城市圈层由外向内土地利用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功能集聚趋势加强、城市逐渐由工业导向型向居住、公共设施导向型转化等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