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57)
- 2023(7930)
- 2022(6850)
- 2021(6430)
- 2020(5354)
- 2019(12178)
- 2018(11985)
- 2017(23225)
- 2016(12888)
- 2015(14331)
- 2014(14333)
- 2013(14009)
- 2012(13122)
- 2011(12002)
- 2010(12330)
- 2009(11892)
- 2008(11900)
- 2007(10743)
- 2006(9801)
- 2005(8986)
- 学科
- 济(52088)
- 经济(51984)
- 管理(41566)
- 业(36785)
- 企(31301)
- 企业(31301)
- 方法(22381)
- 数学(17825)
- 数学方法(17598)
- 财(16030)
- 制(14677)
- 农(14085)
- 业经(12716)
- 学(12458)
- 中国(12209)
- 体(10724)
- 地方(9748)
- 务(9736)
- 财务(9714)
- 财务管理(9692)
- 农业(9674)
- 理论(9372)
- 企业财务(9224)
- 体制(8595)
- 银(8549)
- 银行(8513)
- 融(8469)
- 金融(8466)
- 划(8153)
- 环境(8150)
- 机构
- 大学(192541)
- 学院(191142)
- 济(75779)
- 经济(74162)
- 管理(70987)
- 研究(66255)
- 理学(60741)
- 理学院(59968)
- 管理学(58925)
- 管理学院(58554)
- 中国(49276)
- 科学(40701)
- 京(40397)
- 财(39543)
- 所(33794)
- 农(31487)
- 财经(30666)
- 研究所(30500)
- 江(30320)
- 中心(29131)
- 经(27735)
- 范(27283)
- 业大(27045)
- 师范(26994)
- 北京(25320)
- 农业(24431)
- 院(24064)
- 经济学(23742)
- 州(23548)
- 财经大学(22717)
- 基金
- 项目(125487)
- 科学(99450)
- 基金(92960)
- 研究(90045)
- 家(81847)
- 国家(81234)
- 科学基金(69085)
- 社会(59652)
- 社会科(56447)
- 社会科学(56433)
- 基金项目(49534)
- 省(48583)
- 自然(44293)
- 自然科(43192)
- 自然科学(43176)
- 自然科学基金(42470)
- 教育(41677)
- 划(41043)
- 资助(38011)
- 编号(34728)
- 成果(29722)
- 重点(28764)
- 部(28296)
- 制(28062)
- 发(26821)
- 创(25606)
- 国家社会(25255)
- 课题(24842)
- 教育部(24444)
- 创新(24095)
共检索到2883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志永 李乐京 李天翼
贵州郞德苗寨是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典范,其社区主导、全民参与、以工分制为典型特征的运行模式和分配制度,被称为"郎德模式"。在国内外学者积极倡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赋予社区权力的呼声中,郎德人20多年来一直在实践这种理念并取得丰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这为研究旅游地社区增权模式和路径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场"。文章在文献研究和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介绍郎德苗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组织演进与制度建构过程,认为郎德苗寨社区组织演进与制度构建使当地社区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了经济增权、社会增权、心理增权和政治增权。郎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自强 何婕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剖析郎德苗寨旅游参与“工分制”的起源、长存逻辑以及未来变革方向,引申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出路。结果表明:郎德苗寨的文化逻辑与社会基础形塑了“工分制”,而历史关键节点决定为何选择了“工分制”。保障居民参与权的“工分制”难以规避“偷懒”而被诟病,却在郎德苗寨延存至今,是回报递增强化了“工分制”的制度惯性,且作为社区制度中的一部分,“工分制”又镶嵌在制度网络结构中形成关联依赖,产生体制锁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工分制”得以长存。从人力资本特征看,“工分制”本身是有效率的,只是社区内部群体分化与外部环境变迁加剧了路径偏离,制度变迁更倾向于选择坚持村寨传统价值理念的共同富裕路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兆峰 陈勤昌
在旅游研究的“表演转向”思潮下,客观审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生成逻辑,可为深化表演性理论和优化民族村寨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从表演性理论视角切入,以湘西德夯苗寨为考察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划分受访者文本内容,探析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的生成机制。结果显示:(1)舞台设置、角色互动、独自表演和感知距离4项主范畴,共同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生成的核心要素,文章据此构建了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分析框架。(2)旅游者是具有能动性的表演者,其表演行为既包含角色协商和运作一致的角色互动特征,也包括反叛与服从的独自表演特征。(3)感知距离分为心理距离、认知距离,以及个体远离与超越,三者揭示出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生成的深层次因素,影响着旅游者在民族村寨剧场舞台的具身性和认同感建构。最后,文章从增强旅游者游憩体验、加快非遗活化实践、优化民族村寨开发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虹 曹兴平
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苗寨社区主导旅游开发模式为案例,探讨其社区主导式旅游开发参与机制与苗族"议榔"文化传统的适应性,寻找中国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模式与社会文化系统因素的深层逻辑关系,揭示其现象背后的规律及相关性。
关键词:
社区主导 文化适应性 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河清 龙茂兴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湘西旅游业迅速发展。苗寨旅游作为湘西特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论述苗寨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湘西 苗寨旅游 现状 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关键词:
旅游影响 社会关系 空间生产 旅游社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关键词:
旅游影响 社会关系 空间生产 旅游社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关键词:
旅游影响 社会关系 空间生产 旅游社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亚娟
西方研究者认为社区参与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信息、心理、教育和社会增权,而中国现阶段由于产权界定模糊导致的制度性的缺权才是阻碍旅游地社区通过参与旅游获得公平发展的主要障碍,西方国家清晰的产权制度使得其旅游增权理论欠缺了对制度性缺权状态的研究。本文在对制度和增权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划分了4种制度性增权类型,分别讨论了制度缺失和制度失灵两种社区参与旅游的缺权状态,探索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下可行的制度性增权途径,为进一步开展旅游社区增权的实践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旅游 社区参与 制度性增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林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宝莉 刘晓鹰
超越外源式扶贫,构建以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内源式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是消灭贫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不二之选。通过对黔东南岜沙苗寨旅游扶贫实践的实地调查发现,社区"贫困文化"的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贫困人口资本匮乏及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制约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生成的主要原因。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内生机制构建上,需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村寨自组织建设,明晰村寨居民在民族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内生机制 岜沙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李乐京
通过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贵州郎德苗寨为个案,研究当地村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旅游政治增权、旅游心理增权和旅游社会增权的感知状况,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以社区为核心力量导向的旅游开发,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度较强;村民对增权感知的强弱依次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及经济增权;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村民对旅游增权感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社区居民 旅游增权 多维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溢 杨洋 廖婧琳 马茂丹
“家”作为审视人地关系的微观空间,为认识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基于“家”的地理学视角,对西江苗寨群落居民家屋空间旅游实践的过程与逻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因旅游发展阶段的不同,群落家屋空间实践形成了“传统型家屋”→“过渡型家屋”→“融合型家屋”→“商业型家屋”推进的演化规律,其承载的地方意义不断流变;(2)家屋物质空间数量快速增加,功能置换显著,内外通道逐渐取代堂屋成为连接度与整合度最高的空间,分布规律由规则向不规则演化;(3)在主客关系互动影响下,家屋社会空间呈现类型丰富化、程度弱化或强化的结构特征,社会空间不断生产与再生产;(4)家屋景观的生产及日常生活场景的杂糅,使得居民对家屋情感空间的体验不断销蚀;(5)家屋空间资本化、权力规训、居民生产与游客消费建构构成家屋空间实践的逻辑。研究丰富了旅游情境下家空间的研究,对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正波 王凡凡
伴随着乡村政权的不断调整,乡镇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导致农村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农村社会面临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文章首先从制度环境、公共产品供需和乡村治理模式变化等角度,回顾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变化过程,理论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和问题。随后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梳理了村寨旅游开发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由合作逐渐走向对抗,最终被解散和重组的过程,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政治权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吸纳"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基层政府应当引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确定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辅助地位,加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昌海 吴云超 温亚利
本研究以湘西州德夯苗寨景区德夯村社区为例,抽样132户,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了居民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了影响居民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德夯村2006和2007年旅游收入基尼系数均在0.5以上。影响着居民旅游收入增收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教育程度、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以及景区路径与农户家庭所在地的距离等。由于居民家庭间旅游收入差距悬殊,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就必须采取措施缩小家庭间旅游收入差距,平衡社会心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制度增权二元分野比较研究
民族旅游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及机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以文化为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基于岜沙苗寨的实践
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及再次游览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来自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经验证据
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路径依赖视角下他组织参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路径创造——基于贵州郎德上寨旅游扶贫个案
“边界”效应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增权效应研究——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