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05)
2023(7342)
2022(6136)
2021(5729)
2020(4579)
2019(10448)
2018(10327)
2017(19142)
2016(10347)
2015(11815)
2014(11528)
2013(11551)
2012(11168)
2011(10300)
2010(10468)
2009(9509)
2008(9368)
2007(8522)
2006(7770)
2005(6393)
作者
(31272)
(26467)
(26191)
(24878)
(16853)
(12907)
(11883)
(10320)
(10037)
(9530)
(9189)
(9170)
(8867)
(8196)
(8084)
(8047)
(7789)
(7685)
(7620)
(7314)
(6744)
(6473)
(6443)
(6291)
(5949)
(5936)
(5914)
(5660)
(5453)
(5353)
学科
(43700)
经济(43546)
(26928)
(24721)
管理(20859)
农业(18315)
地方(15289)
(15197)
企业(15197)
业经(14321)
方法(14205)
中国(12773)
(11583)
数学(10313)
数学方法(10141)
(9375)
(9141)
(8180)
(8065)
理论(8029)
农业经济(7889)
收入(6764)
发展(6563)
(6552)
土地(6397)
环境(6337)
地方经济(6096)
(6056)
贸易(6050)
(6048)
机构
学院(150187)
大学(149056)
研究(57228)
(54805)
经济(53237)
管理(52550)
理学(44969)
理学院(44204)
管理学(43210)
管理学院(42888)
中国(41669)
科学(37815)
(34446)
(32122)
(29642)
研究所(27160)
中心(26607)
(25857)
农业(25625)
(25201)
业大(25082)
师范(25013)
(24703)
(20476)
师范大学(20443)
财经(19991)
北京(19779)
(19733)
(19332)
(17940)
基金
项目(104027)
科学(81387)
研究(76816)
基金(74400)
(65960)
国家(65306)
科学基金(54361)
社会(49481)
社会科(45206)
社会科学(45189)
(41204)
基金项目(40606)
(35352)
自然(34604)
教育(33709)
自然科(33641)
自然科学(33629)
自然科学基金(33000)
编号(32154)
资助(28091)
成果(27021)
(24075)
重点(24056)
课题(22700)
(22290)
(20699)
(20134)
科研(19726)
国家社会(19691)
(19284)
期刊
(72421)
经济(72421)
研究(45436)
(37909)
中国(34160)
学报(27308)
科学(26802)
农业(24827)
大学(20728)
学学(19494)
(18728)
教育(17889)
管理(15536)
业经(14923)
(13595)
金融(13595)
资源(10708)
(10397)
(10357)
技术(10110)
问题(9789)
经济研究(9376)
财经(9115)
农村(9018)
(9018)
农业经济(8761)
(8217)
社会(8062)
业大(7966)
(7877)
共检索到232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郊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类型,且规模广大,研究郊区社会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提出了"城乡关系—人口流向"的分析框架,借以提炼郊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以上海郊区的乡村地区为例,说明典型郊区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大城市郊区社会的乡村振兴议题展开初步的思考。本文认为,郊区社会是一个城乡关系紧密的人口流入型社会,它的发展路径和其他类型乡村社会有所不同,郊区乡村的乡村振兴更适合走一条配套式发展的道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悦  傅行行  
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研究与规划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活空间的构建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社区满意度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在郊区快速发展和社区生活圈构建的背景下,论文基于对上海市郊区居民活动日志调查的一手数据,在Campbell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从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聚焦社区客观建成环境、社区主观感知特征和社区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社区感知情况对社区满意度有直接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健康、便利、安全和美观情况的感知对社区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正影响;社区的密度、可达性、设施等客观建成环境通过影响社区感知特征而间接地影响社区满意度;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对社区感知特征和社区满意度的影响甚微,影响郊区居民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社区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代兵  谷晓坤  张洪武  
文章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方法研究农村宅基地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大都市郊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整理提供依据。金山区农村宅基地具有总量大、规模小、形状不规则以及聚集度和连通度差等景观格局特征,反映了农村宅基地空间布局分散、集约性差、用地浪费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据此提出了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创新农村宅基地整理机制及加强农村宅基地布局管理功能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锦   申悦  
邻里交往是居民获得经济、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对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城市转型、郊区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社区内稳定、密切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少,居民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构成不再局限于社区内部。因此,有必要对社区内、外的社会交往水平及其联系开展研究,探讨社区环境如何影响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论文基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利用个体的常联系人数量及其在社区内、外的分布,将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分为消极社交型、社区内交往型、社区外交往型、积极社交型4类,并探讨社区环境对于居民形成不同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市郊区居民社会交往的总体规模较大,但社区内邻里交往水平较低;社区中的室外活动设施、小型商业网点等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对社区美观程度的良好感知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在社区内的邻里交往水平;居住在远郊区及门禁社区中的居民倾向于拥有更高的社区外交往水平。研究认为,应注重不同区位和人口结构的社区在规划和营造中的差异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和设施的质量与使用率。研究结果可为以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会交往模式为导向的社区环境优化提供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上广  吴柏均  
在分析上海城市经济空间、居住空间和人口空间郊区化演变趋势特征以及郊区化演变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外城市空间郊区化演变比较,提出了上海城市郊区化演变过程中需要警惕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霞  
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大城市的商业郊区化特征明显,社区商业成为城市商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商业作为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场所,其空间结构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也呈现新的特征。研究大城市商业结构的郊区化和社区化,对于城市商业设施的合理规划及商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光红  胡晓龙  师华  
从新都市主义的设计理念作为切入点,阐明了新都市主义在住区规划设计与实践中所倡导的重视生态平衡、邻里设计、构筑复合社区、文化资源保护等思想;分析了上海市房地产郊区化发展的动力作用机制;阐述了新都市主义对上海市房地产郊区化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方志权  顾海英  张晨  陈怡赟  楼建丽  
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长久不变"的具体内涵和实现形式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文通过对上海农村1212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现有土地承包所形成的全部权利义务关系长久不变,既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也包括承包期限更长,权利更加充分而有保障,义务更加明确,地块也不再调整。长久不变的期限宜设立为70年,要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起点上执行"长久不变",做到尊重历史传统,合乎法律法规,农民普遍接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敏  张海晨  
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需要被放置在一种紧密型城乡关系之中加以考虑。大都市上海郊区乡村发展曾经一度走的是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土地紧张背景下城乡关系不断收紧,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逐步被去工业化发展道路所替代,而未来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必然会走上一种输血式扶持、配套式发展和收缩式调整的特色发展道路。畅想上海郊区乡村的未来景象,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将会所剩无几,乡村人口由于二产的萎缩而变得稀疏化,而大面积的乡村将会成为一种为都市消费需求做配套服务的后工业腹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红梅  王克强  陈晓荣  程偲丽  
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有其重要意义和特殊性。制约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农户的合同承包面积大于实际拥有的承包面积,农民对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认识还不深入,2002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孩子全部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后有可能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土地征收存在问题,承包经营权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成效不高。要丰富大城市郊区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完善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和征地制度,提高承包经营权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主动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琳  白光润  曹嵘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大城市商业中心恶性竞争、城郊商业设施不足、批发市场衰退等城市商业郊区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从商业业态、商业开发时序和商业地域结构调整等角度提出了应对城市商业郊区化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罡  
大城市郊区城镇和农村集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由于大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使郊区城镇的发展机制与众不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态。研究郊区镇用地和布局的特点及问题,对这些镇自身发展十分必要,对大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和大城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林生  鲍鑫培  
随着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急速扩张,建设了许多郊区新城,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郊区新城的创新环境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文章采取主观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市临港新城为典型案例,构建城市郊区新城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结合重点调查等形式,对210家企业进行调查并取得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创新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内部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总体评价结果表明临港新城区域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但由于距离中心市区较远,区域自身创新的市场环境条件较为欠缺,中心城区对郊区新城的辐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不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傅行行  申悦  
在郊区化和社区生活圈构建的背景下,提高郊区居民日常生活对社区空间的依赖性对于缓解城市发展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有重要意义。论文将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2个维度相结合,构建研究框架,将居民的社区依赖性划分为社区依赖、社区依靠、社区认同和社区排斥4种类型。以上海市为案例地区开展实证研究,基于2017年郊区居民行为调查的一手数据,分析居民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的基本特征及其群体间差异,并利用多项Logistics回归模型,研究社区空间特征对社区依赖性的影响。对不同群体和不同社区特征下社区依赖性的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郊区社区生活圈规划提供研究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社区依赖性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小汽车拥有情况对于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的作用方向相反;社区设施密度主要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功能性依赖;社区绿地率对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居民对社区的主观评价主要影响情感性依赖。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应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合理配置绿地、开敞空间和休闲设施,提高社区商业设施等级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严华鸣  施建刚  
基于上海市1143个样本的调查数据,从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住房状况、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文体娱乐、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基础设施、生活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上海市郊区居民的生活舒适状况。结果表明,当前上海市郊区居民的生活舒适状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为了进一步改善大城市郊区居民的生活舒适状况,建议政府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三大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