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8)
2023(9800)
2022(8414)
2021(7763)
2020(6580)
2019(14948)
2018(14670)
2017(28063)
2016(15253)
2015(16787)
2014(16200)
2013(15797)
2012(14269)
2011(12670)
2010(12368)
2009(11318)
2008(10737)
2007(9255)
2006(7874)
2005(6491)
作者
(43471)
(36328)
(36275)
(33982)
(22934)
(17736)
(16447)
(14322)
(13939)
(12653)
(12301)
(12157)
(11563)
(11205)
(11126)
(11101)
(10869)
(10788)
(10511)
(10236)
(9131)
(8752)
(8585)
(8298)
(8277)
(7980)
(7905)
(7895)
(7493)
(7257)
学科
(61589)
经济(61415)
管理(42125)
(38913)
方法(31656)
(30779)
企业(30779)
数学(27344)
数学方法(26949)
(18294)
(16875)
中国(14845)
环境(13724)
业经(13540)
地方(13269)
(13008)
农业(12584)
(10546)
贸易(10543)
(10194)
(10179)
理论(10086)
收入(9972)
(9950)
技术(8913)
(8888)
(8481)
财务(8460)
财务管理(8448)
企业财务(7939)
机构
大学(207437)
学院(207105)
(82627)
经济(81045)
管理(80749)
理学(71769)
理学院(70885)
管理学(69291)
管理学院(68928)
研究(68305)
中国(49349)
(45534)
科学(45432)
(40370)
业大(36374)
(35435)
(34436)
农业(31989)
研究所(31908)
中心(31634)
财经(29087)
(28954)
北京(28388)
(27191)
师范(26837)
(26522)
经济学(25385)
(24554)
经济学院(23148)
(22982)
基金
项目(152734)
科学(120299)
基金(112464)
研究(104606)
(100450)
国家(99588)
科学基金(85469)
社会(70209)
社会科(65480)
社会科学(65458)
基金项目(60645)
(59753)
自然(57464)
自然科(56155)
自然科学(56139)
自然科学基金(55126)
(51133)
教育(47576)
资助(45246)
编号(40472)
重点(34125)
(32675)
(32222)
(31747)
成果(30490)
科研(30206)
计划(29624)
创新(29621)
国家社会(29006)
大学(27971)
期刊
(83318)
经济(83318)
研究(53842)
学报(39181)
中国(37599)
(35164)
科学(34220)
大学(29239)
学学(27726)
(26866)
管理(26178)
农业(23726)
教育(18051)
技术(15791)
经济研究(14343)
业经(14070)
财经(13630)
(12792)
金融(12792)
(12728)
(11637)
资源(11624)
问题(11582)
(11512)
统计(11480)
业大(10832)
(10786)
科技(10538)
技术经济(9712)
决策(9354)
共检索到286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康雷  张文忠  
结合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邻里社会环境和幸福感的相关理论,采用2017年北京典型低收入社区的调研数据,设计了邻里社会环境指标,分析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社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邻里社会环境对低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邻里支持、社会参与和邻里认同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发现邻里社会环境对外地户籍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义  刘于琪  刘晔  李志刚  邱婴芝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流动人口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是衡量当前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在城市微观尺度的空间差异性,少有研究探讨邻里环境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广州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广州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社会支持、邻里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1)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消极情感偏高;(2)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地理空间异质性;(3)邻里社会环境(如邻里贫困、人口密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邻里建成环境(如整洁程度、交通可达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邻里流动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与流动人口的消极情感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广泛的社会支持能显著提升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减少地区贫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等都将有助于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无互助经历等因素相关。对社区形成起到更直接作用的是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基于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的平台,以及通过固化居民间的联系而萌生社区文化。回龙观居民在脱离原居住地社会关系网络背景下,通过邻里关系在郊区大型居住区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改善了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状况,促使社会空间再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晔  田嘉玥  刘于琪  李志刚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纽带对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但鲜有研究揭示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机制和路径。本研究基于广州市23个社区1064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社区邻里交往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尤其关注邻里交往对社区贫困等环境压力所起到的缓冲效应。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与所在社区的邻里交往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社区的邻里剥夺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没有证据表明,邻里剥夺指数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关系随邻里交往程度的不同会有所变化。因此,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直接提升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但未必能够缓冲环境压力对其幸福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彪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环境质量堪忧,风环境的改善可有效地促进空气污染物的扩散降减和抑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文章通过城市住区形态参数化研究和CFD模拟来研究风环境和街区形态的耦合关系。选取了北京市10种典型的住区进行城市形态参数化归纳,通过数值模拟,对各组模型在均一化来风初始条件下的不同高度平面的平均风速、湍流强度、2m高度低风速区占比等风环境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影响近地面(<20m)风环境的重要的城市形态参数。论文有助于揭示街区形态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规律,提出的基于风环境的住区形态规划设计建议,有利于选择合适的街区形态以促进近地面高度的空气污染物降减,为未来城市住区营造良好通风环境提供规划建议和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玲玲  周素红  
邻里作为城市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空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居住迁移的普遍发生,邻里环境与居民幸福感关系更加复杂。人们对邻里环境的偏好和选择受到所处生命历程阶段的影响,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邻里环境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论文基于广州市的调查问卷数据,选取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有居住迁移行为的712个样本,并按生命历程阶段分别构建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邻里环境对个体幸福感影响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存在差异,邻里公共环境的整洁性更有助于提升青年早期的幸福感,邻里关系的和睦性更有助于提升老年阶段的幸福感,而设施的便利性在整个生命历程阶段都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感。居住迁移对邻里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中年和老年阶段更加明显。随着迁移时长的增加,感知邻里环境与幸福感的关系得到强化,而客观邻里环境的影响不断削弱,邻里环境的改善可以更有效地提升短距离迁移居民的幸福感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卫华  周芮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城市社区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共享的地域概念,更凝结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城市改造,传统的单位制社区、熟人社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邻里关系不再是亲密合作的关系,而变得越来越冷漠和陌生化。如何重构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是现代社会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栅栏街道社区的走访观察、个案访谈调研,结合社区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传统老旧社区邻里关系的变化及其成因。最后指出,在社会已经深刻转型的情况下,社区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地缘基础上的紧密关系构建,以互联网的普及为契机,通过"互联网+"重建地域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叶秀  宁艳杰  
采用社区环境调查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的方式,对北京市城区的457名社区居民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15.6368±3.9625)良好。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社区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景观优美"、"邻里关系良好"等5个指标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社区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反映了居民对社区环境的需求,有关部门和企业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来规划、建设和管理社区,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徐延辉  黄云凌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指标。在已有的幸福感研究中,大多只强调经济收入、社会人口学变量及宏观政策的影响,却忽略了社区基层公共服务的作用。文章利用社区能力理论以及莱夫拉克(Laverack)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基层社区服务、社会资本以及政府绩效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能力各要素对中国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基层社区能够通过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网络,减小绝对贫困和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最后据此提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鑫  段佳佳  
选取北京城区典型临街空间作为实测对象,在夏季6-7月份,利用HOBO便携式气象站对临街空间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力和太阳辐射等小气候指标进行了测量记录。通过分析对比不同临街空间模式(建筑高度、绿地形态与面积、断面构成等不同要素)对小气候的影响和调节作用,揭示了小气候环境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环境的改善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本文从社区邻里效应视角解释中国当前相对贫困问题突出、收入阶层分化的现状,并为减少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借鉴国外学者做法,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的推广方法来纠正自选择偏差,检验了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纠正自选择偏差后,收入的社区邻里效应显著存在,稳健性检验同样能够证实该结果,即优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积极影响,劣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消极影响;(2)社区平均学历、社区平均收入和社区贫困率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和门槛特征;(3)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大,其可通过社会交互机制影响个体收入,社区邻里环境可解释个体间收入差异的50%以上;(4)社区邻里效应加剧了收入阶层分化现象,使得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集聚在不同档次的社区,且同一社区个体的收入表现出趋同化。未来扶贫工作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以此来尝试减少相对贫困,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流动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晓峰  尹洪广  陈鹭  张亚娟  
以人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具备一定韧性并与人居环境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健康社区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在探讨健康社区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康社区要素构成系统,并运用层级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构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量化赋值。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4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不同类型社区的健康社区建设差异性的原因。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社区短板,提出全面构建社区医疗保健、安全应急与生活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多层次社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公共空间与园林绿地建设、促进社区街区的综合功能发展、有序完善社区便捷服务圈建设、完善社区营造与共建共享的优化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国强  赵静  孙燕  
优质学区社区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城市社会空间之一,深刻影响着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与分异。基于邻里交往的视角,利用针对南京市银城小学学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优质学区社区的邻里交往特征,据此揭示其社会-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作为典型的名校学区社区,银城小学学区的邻里交往表现出低相识度、浅层次、网络化、低认同度、以教育为中心的特点。(2)透过邻里交往讨论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居住和交往空间日益成为物质空壳,交往主体和行为成为没有内容和情感支持的"形式",流动性加剧又引致社会认同锁定在低水平而难以提升。(3)根本上,优质学区社区的社会-空间凸显分离甚至对立的趋势,不断催生学区社区的异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静  周钰荃  袁媛  刘于琪  
伴随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健康及其邻里环境的影响因素日益受到地理学和规划学研究关注。本文以广州市28个社区为例,利用2016年社区问卷调查数据、空间兴趣点POI、土地利用现状、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等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居民健康的邻里影响研究,并通过多群组分析剖析不同社区邻里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建成环境:高密度、混合型、公共交通发达的邻里会鼓励居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对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2)社会环境:互助、信任、沟通交流以及社区参与程度较高的邻里对体育锻炼具有正向影响,并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3)不同社区邻里影响存在差异,社会经济指数(SESI)低的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受到建成环境影响更显著,社会经济指数(SESI)高的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更显著。研究希望为健康社区建设提供研究基础和政策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