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87)
- 2023(15681)
- 2022(13626)
- 2021(12898)
- 2020(10903)
- 2019(25589)
- 2018(25006)
- 2017(48183)
- 2016(26345)
- 2015(29910)
- 2014(29334)
- 2013(29501)
- 2012(27140)
- 2011(24435)
- 2010(24236)
- 2009(22600)
- 2008(22653)
- 2007(19783)
- 2006(17681)
- 2005(15948)
- 学科
- 济(105331)
- 经济(105206)
- 管理(84795)
- 业(78431)
- 企(67163)
- 企业(67163)
- 方法(51438)
- 数学(44638)
- 数学方法(44243)
- 财(35649)
- 中国(28625)
- 农(26412)
- 务(22913)
- 财务(22840)
- 业经(22830)
- 财务管理(22798)
- 税(21945)
- 企业财务(21736)
- 学(21423)
- 贸(20913)
- 制(20908)
- 贸易(20902)
- 税收(20484)
- 易(20321)
- 收(20303)
- 地方(18363)
- 农业(17696)
- 和(17499)
- 银(17001)
- 银行(16960)
- 机构
- 大学(377105)
- 学院(371381)
- 济(154521)
- 经济(151404)
- 管理(149980)
- 理学(128896)
- 理学院(127486)
- 管理学(125599)
- 管理学院(124902)
- 研究(124539)
- 中国(97251)
- 京(80649)
- 财(78572)
- 科学(74790)
- 所(62483)
- 财经(61519)
- 研究所(56575)
- 经(56148)
- 中心(55610)
- 农(55192)
- 江(53788)
- 业大(51662)
- 北京(51594)
- 经济学(47759)
- 范(47031)
- 师范(46634)
- 财经大学(46042)
- 院(44712)
- 经济学院(43345)
- 州(43220)
- 基金
- 项目(248361)
- 科学(196141)
- 基金(183611)
- 研究(182042)
- 家(159813)
- 国家(158568)
- 科学基金(136383)
- 社会(116473)
- 社会科(110601)
- 社会科学(110572)
- 基金项目(96987)
- 省(92371)
- 自然(88093)
- 自然科(86083)
- 自然科学(86060)
- 自然科学基金(84576)
- 教育(82640)
- 划(79167)
- 资助(76663)
- 编号(72910)
- 成果(60362)
- 部(56598)
- 重点(55151)
- 发(51416)
- 创(51197)
- 课题(49301)
- 教育部(49024)
- 国家社会(48940)
- 创新(47863)
- 科研(47618)
- 期刊
- 济(165122)
- 经济(165122)
- 研究(116921)
- 中国(68159)
- 财(61814)
- 学报(57122)
- 管理(56326)
- 科学(52942)
- 农(48672)
- 大学(43271)
- 学学(40570)
- 教育(36346)
- 农业(33980)
- 融(33759)
- 金融(33759)
- 财经(29965)
- 技术(29535)
- 经济研究(27237)
- 经(25539)
- 业经(23903)
- 问题(21240)
- 业(20443)
- 贸(18876)
- 图书(18680)
- 务(18169)
- 技术经济(17980)
- 理论(17811)
- 国际(17521)
- 世界(17229)
- 版(16625)
共检索到5552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增福 郑友环
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2007年所得税改革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预期税率降低公司的负向盈余管理显著,而在预期税率升高的公司中,只有升高幅度较大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显著;新税法实施后,公司在当年出现显著的利润反转现象。基于季度数据的研究表明,利润转移主要出现在新税法公布后一季度和实施前一季度,利润反转集中于新税法实施后一季度。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盈余管理的文献,而且对我国的税制改革也有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
所得税改革 盈余管理 利润转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晓玲 濮桂萍 詹志华
基于代理成本理论及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分析框架,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以2004~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是激发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企业债务对自由现金流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债务的软约束现象仍然存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富 王福胜
以粉饰或掩盖公司真实经济业绩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上市公司分类转移行为的关注,文章选取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考察了管理层利用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调整公司盈余结构的行为。研究发现:(1)管理层会将经营费用向下转移至营业外支出或将营业外收入向上转移至营业收入,以调增公司的核心盈余;(2)管理层会利用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实现营业利润增长和避免营业利润为负;(3)管理层利用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调增核心盈余的程度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大而减少,随着审...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素荣 高静
本文采用修正Jones模型对税率降低样本组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推迟确认收益以获得节税的好处,相反,却普遍存在虚增利润、粉饰业绩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所得税 税率变动 盈余管理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王兵
盈余质量和资本成本一直是西方实证研究的热点,以2001年~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DD模型和Jones模型计量盈余质量,检验公司盈余质量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盈余质量显著影响公司资本成本,公司盈余质量越高资本成本越低。按照产权性质分类回归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越高资本成本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能区分质量好坏的公司,能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盈余质量 资本成本 资源配置 模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作华 金贞姬
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掩饰公司真实经济业绩的主要手段,投资者在进行系统风险评估时需要识别出公司的盈余管理,并确定是否会受其影响。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系统风险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在控制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显著,说明管理层操控盈余的程度越高,对投资者风险评价的影响就越大,公司的系统风险也越大。
关键词:
盈余管理 系统风险 操控性应计利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兆国 刘晓霞 邢道勇
本文以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公司控制权争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倒U型关系;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管理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及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均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据此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肖迪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1999~2006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用逻辑回归以及结构方程三阶段回归方法,对超额现金流、关联交易和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现金是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进行"资源"转移的标的之一,并且在上市公司超额现金较低时,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转为以担保和抵押为主,从而实现了不同类别关联交易行为对上市公司进行资金掏空的相互替代。为了掩饰关联交易掏空的负面影响,上市公司有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行为。当以资金流入型的关联交易对本文结论进一步检验时,没有发现关联交易在资金支持上的证据,同时,资金流入型的关联交易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亦不明显,因此,正反两方面证据支持了本文...
关键词:
超额现金流 关联交易 盈余管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肖虹
文章以转轨经济环境下中国R&D投资公司的盈余定价及其投资者学习效应为研究对象,证明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的期权特点会对中国R&D投资公司的盈余定价产生显著影响,其权益价值与当期负盈余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中国R&D投资公司的非线性盈余估值具有显著投资者学习效应。但在宏观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投资者降低了对R&D投资未来公司价值成长期权的估值比重,其学习效应曲线变得更为平坦。上述这些特点均随公司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研究结论扩展了相关文献的证据,对于正确判断和分析中国R&D投资公司价值、考察投资者定价行为以及中国股票市场促进上市公司R&D投资作用,并为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有重要的理论和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泽将
以中国资本市场2004~2008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税收负担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负担对于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当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盈余管理时,税收负担对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当上市公司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时,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在进一步的追加测试中发现,在正向盈余管理组中,无论何种性质的上市公司,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在负向盈余管理组中,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出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无显著关系,而在国有企业中,税收负担显著提高了负向盈余管理程度。本文的研究为税收负担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增量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税收负担 盈余管理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永坚 王志强 林朝南
以中国上市公司A股2002~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微盈公司显著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现象,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微盈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降低,但利用真实活动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提高,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促使微盈公司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资产规模、资产回报率、年持有收益率、操控性应计利润及成长性等影响因素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其后期的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说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清香 张翼 张亮
盈余管理既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实际工作中难以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以2002—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了董事会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确定;董事会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董事会会议频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以及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董事会特征 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涛 陆正飞 单宏伟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各异:亏损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等,高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实证结果还表明,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乃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将非经常性损益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独立内容纳入利润表,并进行具体、透明的表外披露;同时,也建议在监管政策实施中全面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继初
本文以2008年度非金融A股公司为对象,探讨了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研究发现内部审计人员的组成状况、内部审计经费能够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越大,内部审计难度越大,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内部审计和公司特征的其他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显著。总体来看,内部审计质量在识别与抑制盈余管理方面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宋璐
基于企业行为理论、前景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盈余管理三因素理论,选取2009—201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业绩期望落差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处于业绩期望落差状态的企业,随着其落差程度的扩大,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研究结论拓展了已有文献对企业业绩反馈后果的认识,丰富了企业盈余管理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动机:来自沪深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社会资本与盈余持续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管理层业绩预告误差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性与盈余管理程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经济周期、行业景气度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稳健性、盈余管理和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ESG表现能否约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