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68)
2023(6801)
2022(5608)
2021(5015)
2020(4198)
2019(9215)
2018(8825)
2017(16354)
2016(9130)
2015(9832)
2014(9385)
2013(9230)
2012(8581)
2011(7705)
2010(7520)
2009(6843)
2008(6650)
2007(5842)
2006(5049)
2005(4363)
作者
(31404)
(26078)
(26063)
(24328)
(16584)
(12869)
(11594)
(10358)
(10152)
(9191)
(9021)
(8704)
(8638)
(8334)
(8222)
(8194)
(8027)
(7836)
(7627)
(7509)
(6981)
(6408)
(6163)
(6048)
(5994)
(5802)
(5674)
(5631)
(5439)
(5425)
学科
(34699)
经济(34651)
管理(25021)
(24416)
(19002)
企业(19002)
方法(16801)
数学(15118)
数学方法(14958)
(10107)
(9999)
(9378)
中国(8716)
(8282)
贸易(8280)
(8088)
业经(7623)
农业(7033)
环境(6021)
技术(5935)
(5915)
(5746)
财务(5742)
财务管理(5729)
地方(5473)
企业财务(5463)
(5020)
(4956)
银行(4955)
(4892)
机构
大学(133472)
学院(131343)
(51605)
研究(51113)
经济(50694)
管理(47335)
理学(41995)
理学院(41467)
管理学(40444)
管理学院(40258)
(37763)
科学(37101)
中国(35954)
农业(30652)
业大(29830)
(28910)
(28564)
研究所(26835)
中心(22228)
(21178)
农业大学(20436)
(19112)
(18696)
(18018)
北京(17774)
财经(17520)
(17196)
科学院(16922)
(16386)
(16127)
基金
项目(99871)
科学(76576)
基金(73489)
(70130)
国家(69586)
研究(60274)
科学基金(56967)
自然(41445)
自然科(40496)
自然科学(40475)
自然科学基金(39790)
基金项目(39281)
(39216)
社会(38698)
社会科(36724)
社会科学(36713)
(34304)
资助(29960)
教育(26755)
重点(23321)
计划(23118)
科技(21513)
(20979)
(20960)
(20948)
科研(20540)
编号(20474)
创新(19713)
(19484)
(17557)
期刊
(49497)
经济(49497)
学报(36200)
研究(33296)
(32918)
科学(28973)
大学(25404)
学学(24689)
中国(24106)
农业(22358)
管理(16019)
(15299)
(12561)
业大(11343)
经济研究(9496)
农业大学(9420)
(9388)
金融(9388)
(9110)
林业(8583)
财经(8406)
技术(8253)
业经(8200)
科技(8186)
教育(7904)
(7188)
问题(6866)
中国农业(6697)
自然(6564)
统计(6409)
共检索到183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志敏  John Tanui  冯卫英  王玉花  肖润林  黎星辉  
选用‘碧香早’和‘福大61’2个茶树品种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遮光率为(50±3)%的黑色、绿色和银白色遮阳网为遮光材料,以不遮光为对照(CK),研究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丘陵地区茶树产量指标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不同茶树品种经遮光后可增加百芽重,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夏季‘碧香早’和‘福大61’经黑色遮光处理后百芽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颜色遮阳网对芽密度和新梢含水量影响幅度的大小顺序为:黑色、绿色和银白色。不同季节黑色遮阳网遮光能显著增加茶叶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春季‘碧香早’和‘福大61’经黑色遮光处理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56%和21.78%,夏季分别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单武雄  肖润林  王久荣  陈佩  付晓青  
通过80%、60%和40%3个不同遮光率处理和露地对照试验,比较了遮光处理对秋季名优绿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和露地对照处理比较:3个遮光处理茶园的田间气温和地表温度显著降低,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有害高温和低湿出现的频率降低;1芽1叶长度、芽密度、百芽重和鲜叶产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鲜叶中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白露毛尖茶中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苦涩味组分茶多酚等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浸出物总量增加,酚氨比值下降,白露毛尖茶色泽、滋味和香气等感官品质明显改善。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显著改善白露毛尖茶品质,提升秋季名优绿茶档次,效果以80%遮光率最好,60%遮光率次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艳   梁万里   孙永明   邹乐萍   刘芳   朱同   黄尚书  
为提高茶园抹茶生产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对抹茶叶绿素含量、品质成分及茶园环境等的影响,设置了不遮阴处理(CK)、主处理遮阴高度(1.0,1.5,2.0 m)、副处理遮光率(40%,70%,100%)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可以提高茶树周围环境的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有利于减弱茶蓬表面光照强度,增加抹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P<0.05);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显著增加抹茶中水浸出物含量和氨基酸、显著降低了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将茶叶品质成分和叶绿素含量与相应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表明,照度和最低温度是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和叶绿素含量的主要指标。综上,遮阴高度1.5 m和遮光率70%互作利于生产高品质抹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彬  赵平  熊昌云  
【目的】研究优化施肥技术对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的影响,为现代茶园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茶树良种云抗1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和2个不同施肥方式的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施肥能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可明显提高茶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的含量,其中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为1.36%~1.93%,儿茶素中C、EC和EGC提高了0.3%~0.46%、0.24%~0.33%、0.39%~0.62%。施肥处理茶叶儿茶素及C、EC和EG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总体而言优化施肥技术效果最佳。【结论】在茶园中,优化施肥技术能明显提升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建议在生产中推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润林  
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丘陵茶园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6年12有19日在长沙通过了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科技厅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丘陵茶园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站在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人工设计、新产品研发和名优茶保鲜技术研究,研究意义重大,技术开发有重要创新,产业化开发效益显著,成果整体上居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义勇   黎健龙   周波   吴小敏   崔莹莹   冯少茂   胡海涛   唐劲驰  
【目的】解析茶园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营养成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鼠茅草间作改良茶树种植生态环境,提升茶叶品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间作鼠茅草2年的茶园土壤和茶叶鲜叶为试验材料,清耕茶园为对照,对茶园表层土壤pH、有机质、矿质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运用16S、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进行测定分析;茶叶品质成分采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结果】在茶园间作鼠茅草2年后,茶园土壤pH提高0.29,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6.46 g·kg~(-1);另外,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等在鼠茅草间作的茶园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有效磷是清耕茶园的5.88倍。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全氮含量高于清耕茶园,全磷、全钾、全钠含量均低于清耕茶园。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铜和阳离子交换量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清耕茶园。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有机质分解相关放线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真菌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增加。鼠茅草间作茶园与清耕茶园茶叶鲜叶中共鉴定出259个茶叶代谢物组分,其中20种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糖类、脂肪酸类和儿茶素类等。鼠茅草间作茶园茶树叶片中麦白糖、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乳糖醇、半乳糖甘油及α-乳糖含量是清耕茶园的2倍以上;(9Z)-十八碳烯酸和(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酸含量显著低于清耕茶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酚、表儿茶素等4种儿茶素类代谢物在鼠茅草间作茶园茶叶中的含量也显著低于清耕茶园。【结论】茶园间作鼠茅草能有效缓解茶园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能有效提升茶树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土壤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对茶叶品质成分有重要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祝成  陆德彪  朱有为  段丽丽  
Fluorine content of tea leaves in mountainy tea garden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were measured in 68 random plots,and a soil sample,a Spring's tea sample and an Autumn's tea sample were collected in each plo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9.3% of the total tea samples met the requi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蕊  林勇  
【目的】研究了不同林龄(1、5、10、15年)茶园土壤和茶叶硒含量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①茶树林冠幅、基茎、分枝数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林密度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②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总体上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大,生长年限超过10年以后,土壤养分含量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③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④土壤和茶叶全硒含量、全硒富集系数和有效全硒富集系数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达到最大。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茶叶全硒和有效硒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不同林龄茶园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有机碳(载荷系数为0.689)和全氮(载荷系数为0.702),不同林龄茶园茶叶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浸出物(载荷系数为0.623)和茶多酚(载荷系数为0.72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志  刘扬  张黎明  许锐能  孙丽莉  廖红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4.5—5.0;有机质20—40g·kg~(-1);碱解氮60—100 mg·kg~(-1);有效磷10—100 mg·kg~(-1);速效钾100—150 mg·kg~(-1)。【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程启坤  
茶发源于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百姓的传统生活中,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米酱醋茶",茶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神农本草》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说明茶最早利用是做药用的,且有悠久的历史。自汉代以来,很多历史古籍和古医书都记载了不少关于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饮茶健身的论述。《神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润林  王久荣  陈正法  刘永胜  彭晚霞  彭佩钦  汤宇  
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夏秋季高温时茶园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茶园害虫天敌数量,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N、P、K等养分的有效性。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可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害虫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结合农业和物理技术,做到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实现亚热带丘山区茶园安全高效生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海艳  朱叶芹  孙国俊  季敏  李粉华  韩敏  袁方  季忠  段康  
茶园杂草是影响茶产量和品质的有害生物因素,调查研究其发生规律,可以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揭示不同生境茶园春季杂草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危害性,于2011和2012年的4月,调查了江苏金坛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管理措施、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时间茶园的春季杂草种类、数量、高度,进而基于数据的聚类分析以及生境特点,调查茶园被聚分成5个不同生境类群,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生境类群内杂草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及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由于生境类型和管理水平导致的资源差异的影响,不同杂草群落的杂草科、属、种组成差异显著,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分化,一年生与多年生杂草比例不同。类群I为繁缕(StellarIa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磊  黄婷婷  刘秋凤  白先丽  王志萍  庞月兰  
【目的】研究叶面追肥对机采茶园夏秋季茶叶生长、机采效果和品质影响情况,为茶园夏秋季机采提供配套技术方法。【方法】对台茶12号茶园夏茶和秋茶进行机采前追肥处理,通过喷施3种新型叶面有机肥,调查分析各处理茶树新梢生长状态、机采产量、机采效果及品质变化情况。【结果】在春茶季后采取叶面追肥,可以使茶树新梢密度提高44.3%76.4%,优化芽叶机械组成以利于机采操作,机采产量提高75.7%54.0%,其中以高氮有机肥增产效果最好,高钾有机肥对改善茶青生化成分含量组成和制绿茶品质效果较好。秋茶采取叶面追肥,可以使机采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福平  陈伟  陈洪德  陈荣冰  
以武夷肉桂鲜叶为原料 ,研究做青强度对做青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总糖减少 ;做青强度越大 ,水浸出物总量、多酚类总量、儿茶素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也减少较多 ;可溶性糖含量持续下降 ,但强度不同 ,下降幅度有差异 .还讨论了上述生化成分的变化与乌龙茶品质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