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07)
- 2023(8099)
- 2022(6720)
- 2021(6072)
- 2020(5096)
- 2019(11114)
- 2018(10551)
- 2017(19342)
- 2016(10839)
- 2015(11684)
- 2014(11157)
- 2013(11003)
- 2012(10197)
- 2011(9253)
- 2010(9143)
- 2009(8314)
- 2008(8179)
- 2007(7148)
- 2006(6230)
- 2005(5578)
- 学科
- 济(39689)
- 经济(39636)
- 管理(26651)
- 业(26163)
- 企(20277)
- 企业(20277)
- 学(18057)
- 方法(17767)
- 数学(15575)
- 数学方法(15382)
- 农(11037)
- 中国(10307)
- 财(10281)
- 贸(8630)
- 贸易(8627)
- 业经(8471)
- 易(8385)
- 农业(7677)
- 制(6929)
- 技术(6413)
- 环境(6400)
- 务(6071)
- 财务(6067)
- 财务管理(6054)
- 地方(5984)
- 理论(5959)
- 企业财务(5779)
- 银(5777)
- 银行(5707)
- 和(5685)
- 机构
- 大学(160824)
- 学院(156332)
- 研究(63824)
- 济(59136)
- 经济(57981)
- 管理(53938)
- 理学(47210)
- 科学(46597)
- 理学院(46548)
- 管理学(45421)
- 管理学院(45178)
- 中国(44934)
- 农(43641)
- 所(36287)
- 农业(35504)
- 京(34757)
- 研究所(34146)
- 业大(33454)
- 中心(27299)
- 财(25159)
- 江(23969)
- 院(23618)
- 农业大学(23042)
- 省(21898)
- 北京(21498)
- 室(21482)
- 财经(20632)
- 范(20395)
- 科学院(20217)
- 实验(20040)
- 基金
- 项目(116936)
- 科学(89428)
- 基金(85736)
- 家(82164)
- 国家(81543)
- 研究(71548)
- 科学基金(66008)
- 自然(47701)
- 自然科(46592)
- 自然科学(46566)
- 自然科学基金(45777)
- 基金项目(45403)
- 社会(45182)
- 省(45157)
- 社会科(42685)
- 社会科学(42673)
- 划(40358)
- 资助(34822)
- 教育(31864)
- 重点(27886)
- 计划(27061)
- 科技(25047)
- 编号(25024)
- 部(24770)
- 发(24615)
- 科研(24219)
- 创(24067)
- 创新(22651)
- 业(22333)
- 专项(21162)
共检索到224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何杰 邓登 向朝林 成永旭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判别分析中野生和养殖G0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3%~100%,而2群体G1和G2个体判别准确率仅为56.67%~76.67%,且G2判别率低于G1;(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野生群体G0与G1、G2个体分别可以形成较集中的区域,而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分养殖群体G0、G1和G2个体;(4)聚类分析将6种群蟹种分为2支,其中养殖群体G0、G1和G2与野生群体G1和G2聚为一支,而野生G0单独聚为一支。研究表明,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蟹种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但在选育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与养殖群体趋于一致,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作为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的可靠指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龙晓文 马明君 黄庆 赵恒亮 成永旭
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养殖条件下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结果发现:野生和池塘养殖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雌雄个体均有4个贡献较大的主成分(PC1,PC2,PC3,PC4),其中PC1的贡献率均远高于其他主成分,两者PC1分别由16和19个主要影响变量构成;所测36个形态学指标中,两群体雄蟹和雌蟹分别有25和22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进一步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4~5个指标分别建立判断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95%以上;野生扣蟹的HSI、组织中总脂、躯体肌肉的16∶0、18∶1n9和20∶4n6含量均高于池塘养殖扣蟹...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苏雨 张成 李清清 郑海地 成永旭 吴旭干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蟹类,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D-loop区评估辽河野生群体(LW)和养殖群体(LC)、黄河野生群体(HW)和养殖群体(HC)及长江野生群体(YW)和养殖群体(YC)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1)用于本研究的D-loop基因片段长度为477 bp,共包含234个变异位点和131个简约信息位点, 6个群体的262个个体中共有110个单倍型,包括90个独有单倍型和20个共享单倍型;(2)6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范围为0.88889~0.9652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范围为0.00887~0.01602,养殖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HC>YC>LC及HW>LW>YW;(3)6个群体的遗传距离(Da)范围为0.0119~0.0173,不论是养殖群体还是野生群体,辽河群体和长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均最小,且6个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2938。对6个群体进行中性检验显示Tajima’s D和Fu’s Fs的值均为负值。综上,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水系养殖和野生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辽河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该研究为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估、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姜晓东 成永旭 吴旭干
为鉴别长江与闽江野生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养殖子一代,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两群体野生个体及其养殖子一代头胸甲的形态特征差异。主要步骤为先通过地标点法提取头胸甲上特征点的坐标值,然后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4群体头胸甲,最后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头胸甲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1)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个体被完全分为两块较集中的区域,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一代频繁交叉出现,各组不能形成较集中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两野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代判别准确率40%~60%,存在明显的错判风险;(4)聚类分析先将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代聚为一类,然后与长江野生个体聚为独立的一支,最终与闽江野生个体相聚。综上,长江与闽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差异较大,但这些形态特征差异在人工养殖一代后基本消失,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区分长江与闽江野生绒螯蟹养殖子一代。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蒋苏 邢秀梅 许伟鹤 祝斐 宁先会 暨杰 张凯 尹绍武
随着我国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人工选育新品种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全面了解不同品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和种质资源现状。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CJ)、“江海21号”(JH)、“诺亚1号”(NY)和“固城湖1号”(GCH)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特征测量和微卫星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长指标、形态特征和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从扣蟹至成蟹的5次蜕壳过程中,CJ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雌雄蟹第一次蜕壳后头胸甲圈围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群体(P < 0.05)。CJ、NY和GCH群体有多个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JH群体(P < 0.05)。体重随蜕壳次数逐步增加,增量间无显著差异,JH(♀)群体的增重率显著优于其他3个群体。雌雄蟹的生长指标具有明显差异,雄蟹有更高的增重率。(2)通过地标点法发现,CJ和NY群体的头胸甲整体形态特征与平均形相比无显著变化。GCH和JH群体头胸甲差异主要集中在内外额齿和背甲底部。(3)利用24对微卫星引物对4个品种中华绒螯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遗传多样性相似且均为高度多态性群体,可见其种质资源较丰富,良种选育效果好;同时聚类分析发现NY和GCH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晓晖 许志强 潘建林 杨家新 葛家春 柏如发 朱清顺
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江水系天然群体、人工选育F4A级群体、F4B级群体以及江苏射阳群体共95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F4A、F4B选育起始群体均来源于固城湖国家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射阳群体为江苏省河蟹养殖普遍采用的苗种,其亲本为当地养殖河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4个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 o)分别为0.8053、0.8197、0.8105、0.8100,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7149、0.7161、0.7262、0.7286。其中,人工选育F4A级以及B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群体,但是无显著性差异(P>0.0...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人工选育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解志龙 姜晓东 范陈伟 荆晶 成永旭 吴旭干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规格与其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的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特征量化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雄体:100~400g;雌体:50~300g)的形态特征差异,同时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及总可食率(TEY)等组织系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蟹体质量、壳长及壳宽等形态参数与其性腺发育状态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雄蟹有13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而雌蟹仅有11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大规格河蟹与头胸甲侧面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高,而与头胸甲宽度和步足长度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低;(2)形态特征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不同规格河蟹虽有部分个体相互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3)就组织系数而言,大规格河蟹(雄体≥300g、雌体≥150g)GSI显著较低,但HSI、MY及TEY等指标显著较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规格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河蟹规格及头胸甲尺寸与G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为商品蟹的选购及亲本蟹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葛家春 许志强 李晓晖 李跃华 柏如发 朱清顺 潘建林
研究了长江、辽河、瓯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莱茵河水系F1共4个群体71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比对长度包括628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112个,简约信息位点36个。基因序列G+C(%)含量较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性。71个个体共含17种单倍型,单倍型H13出现次数最多,为莱茵河水系F1、长江以及瓯江群体共享;单倍型H15、H16和H17为瓯江群体特有。样本总体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其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86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16 9。各水系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长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帅帅 朱筛成 张冬冬 潘祯祥 李嘉尧 吴旭干 郑善玉
为了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卢义 吴旭干 何杰 王春 李晓东 刘乃更 王幼鹏 成永旭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玉婷 凌俊 江河 汪焕 潘庭双 段国庆 周华兴 杨敏 李彤
为评估奇数年江苏和安徽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进而为后续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6个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且相近(等位基因数N_(a)=16.0~18.4,有效等位基因数N_(e)=10.1~12.4,观测杂合度H_(o)=0.759~0.836,期望杂合度H_(e)=0.897~0.916,多态信息含量PIC=0.870~0.892)。群体间遗传距离D_(n) (0.154~0.277)、遗传分化系数F_(st )(0.001~0.011)均较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中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0.47%,一致表明群体间不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养殖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型,高淳群体与其他群体亲缘关系最远,结合其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淳群体可作为选育基础群之一。Structure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每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组成多样且比例近似,结合近交系数和瓶颈效应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程度的外源种质混杂。综上,苏皖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仍然较高,具有潜在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但其可能存在种质混杂,在开展后续的良种选育时,需对养殖群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纯种质,使其种质资源得到合理的可持续性利用。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养殖群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宏达 张明辉
中华绒螯蟹循环血液中血细胞总数为(13357±7196)cells.mm-3,其中大颗粒细胞所占(49.8±7.5)%,其长轴(16.6±1.1)μm,短轴(10.2±0.6)μm;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所占比例(20.6±5.3)%,其长轴(13.1±1.2)μm,短轴(8.4±0.5)μm;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29.3±4.8)%,其长轴(12.4±1.2)μm,短轴(8.1±0.4)μm;无颗粒细胞所占比例(0.2±0.2)%,其长轴(11.3±1.3)μm,短轴(8.9±1.1)μm。血液离体后,在血液完全凝固的(97.7±25.3)s时间内,只有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姜晓东 成永旭 潘建林 李晓东 吴旭干
为鉴别长江水系与荷兰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比较两群体绒螯蟹头胸甲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群体之间无散点重叠,可以各自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两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两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综合判别率较高。综上,以头胸甲为研究对象的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可以有效区分长江和荷兰野生中华绒螯蟹。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亚威 姜晓东 吴旭干 何杰 刘青 王幼鹏 成永旭
采用群体选育、养殖实验和定期采样的方法,比较了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选育群体第三代(G3)和非选育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成活率、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分布比例和产量,结果显示:(1)二龄早熟雌体在7-8月和9-10月的增重率(WGR)及特定增长率(SGR)显著高于二龄晚熟雌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晚熟群体在7-10月总体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早熟G3>晚熟G3(P>0.05);(2)二龄早熟和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接近,但二龄晚熟群体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扣蟹;二龄早熟群体G3最终扣蟹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金良 李思发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 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 ,(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 ,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0 .0 0 0 6~ 0 .0 0 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 (2 )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 ,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 .0 0 0 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3)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与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在SOD同工酶表型上有明显差异 ,SOD - 2位点仅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中表达 ,而SOD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