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2)
- 2023(14642)
- 2022(12951)
- 2021(12211)
- 2020(10298)
- 2019(23691)
- 2018(23874)
- 2017(44883)
- 2016(25295)
- 2015(28582)
- 2014(28813)
- 2013(27916)
- 2012(26015)
- 2011(23314)
- 2010(23327)
- 2009(21305)
- 2008(20963)
- 2007(18290)
- 2006(16120)
- 2005(13759)
- 学科
- 济(93899)
- 经济(93792)
- 管理(68391)
- 业(62266)
- 企(51801)
- 企业(51801)
- 方法(42459)
- 数学(35605)
- 数学方法(35042)
- 农(26175)
- 学(25065)
- 中国(23921)
- 财(22937)
- 地方(22909)
- 业经(21276)
- 理论(18858)
- 农业(17598)
- 制(17117)
- 和(16111)
- 环境(15351)
- 贸(14800)
- 贸易(14793)
- 务(14512)
- 财务(14432)
- 财务管理(14397)
- 技术(14241)
- 易(14229)
- 教育(14066)
- 企业财务(13495)
- 银(13276)
- 机构
- 学院(351198)
- 大学(350377)
- 管理(134624)
- 济(123773)
- 经济(120604)
- 研究(120169)
- 理学(116060)
- 理学院(114576)
- 管理学(112190)
- 管理学院(111571)
- 中国(86833)
- 科学(81406)
- 京(77024)
- 农(63045)
- 所(62428)
- 财(57865)
- 研究所(57642)
- 业大(56727)
- 江(56360)
- 中心(53892)
- 范(51079)
- 师范(50494)
- 农业(49679)
- 北京(48125)
- 财经(45957)
- 院(44499)
- 州(43850)
- 经(41399)
- 技术(40977)
- 师范大学(40776)
- 基金
- 项目(244695)
- 科学(189547)
- 研究(176541)
- 基金(172509)
- 家(152416)
- 国家(151104)
- 科学基金(127594)
- 社会(105856)
- 社会科(99818)
- 社会科学(99787)
- 省(99326)
- 基金项目(92505)
- 自然(85573)
- 自然科(83457)
- 自然科学(83430)
- 划(83351)
- 自然科学基金(81851)
- 教育(81595)
- 编号(73545)
- 资助(71350)
- 成果(60233)
- 重点(55260)
- 发(52367)
- 课题(52029)
- 部(52018)
- 创(50013)
- 科研(46798)
- 创新(46569)
- 计划(46295)
- 项目编号(44442)
- 期刊
- 济(139282)
- 经济(139282)
- 研究(97445)
- 中国(69197)
- 学报(62743)
- 农(56469)
- 科学(55866)
- 管理(47392)
- 教育(45770)
- 大学(45443)
- 财(44116)
- 学学(42548)
- 农业(39314)
- 技术(31569)
- 融(25069)
- 金融(25069)
- 业经(24044)
- 图书(21201)
- 财经(20716)
- 业(20666)
- 经济研究(20398)
- 资源(18429)
- 版(18295)
- 问题(17939)
- 科技(17799)
- 经(17528)
- 业大(16434)
- 理论(16105)
- 技术经济(15790)
- 现代(15028)
共检索到511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龙 黄震方
遗产廊道是目前保护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种新趋势。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准确地评价其旅游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遗产廊道自身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尝试从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廊道整体效应出发评价其旅游价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与古运河江苏段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春波 朱强
以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为例,利用GIS作为分析工具,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遗产分布与运河位置相对关系的规律性,即京杭大运河天津段遗产靠近运河分布比远离运河稍有密集的趋势,且与运河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此种趋势更加明显。基于上述分析,从遗产保护的高效性原则出发,认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理想宽度应为单侧2-2.5公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彬彬 张镒
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开发的重要基础。旅游价值评价是进行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前提。在分析影响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的因素基础上,构建了由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4个层次,共32个评价指标组成的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模型。然后以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价值提升对策,希望能够实现遗产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和科学开发。
关键词:
遗产廊道 海上丝绸之路 旅游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柯彬彬 张镒
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遗产廊道进行保护开发的重要基础。旅游价值评价是进行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的前提。在分析影响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的因素基础上,构建了由目标层、指标层、要素层和因子层4个层次,共32个评价指标组成的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模型。然后以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价值提升对策,希望能够实现遗产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和科学开发。
关键词:
遗产廊道 海上丝绸之路 旅游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 ,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 ,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 ,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 ,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词:
遗产廊道 保护规划 生态基础设施 大运河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白灵 陈秋华 唐靖娴
以普洱古茶园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林业文化遗产资源条件、区域基础条件和旅游发展潜力3个综合层面的林业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用旅游价值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判。结果表明:资源条件对林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影响最大,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普洱古茶园的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地域独特性、区位交通的分数较高,保护原真性、住宿、政策保障、环境质量、环境容量有待提高,总体评价等级为良好,具备了林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价值,并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注重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林业文化遗产旅游保障体系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林业文化遗产 旅游价值 层次分析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明友 李淼焱 王莹莹
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衰退过程中,在工业遗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目前,中国关于工业遗产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的总结及开发模式的探讨等方面,而关于价值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工业遗产资源的特征,构建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部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价。
关键词:
工业 遗产旅游 价值 评价体系 辽宁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俞孔坚 奚雪松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关键词:
遗产廊道 大运河 构成 发生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飞 宋金平 马继刚
在遗产旅游热潮迅速升温的背景下,在提出廊道遗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廊道遗产旅游品牌价值、旅游品牌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塑造过程中的关键维度和影响因子。研究廊道遗产旅游品牌区域营销的阻力和动力,总结出该营销与一般遗产旅游营销和普通商品营销的不同之处,并在区域营销组织、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廊道遗产旅游品牌区域营销建议,以期对廊道遗产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所贡献。
关键词:
廊道遗产 旅游品牌 区域营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希月 虞虎 陈田 王新歌 王甫园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秀英 张金瑞 邬超
竞合是区域旅游发展共赢的经济行为,客观存在的竞争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观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河西走廊遗产廊道资源品质高,旅游市场潜力大,区域合作基础好,采用竞合模式发展旅游,有利于提升廊道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文章在对河西遗产廊道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市场、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点—轴"发展模式的河西遗产廊道旅游竞合空间结构,最后提出了河西遗产廊道旅游发展的竞合路径:整合资源,统一旅游规划,打造廊道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宣传促销,塑造河西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新
关键词:
遗产廊道 旅游竞合 河西走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阳 张蕴涵 侯兵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和创新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则是关键突破口。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运河江浙段沿线1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23年的政策文本为主要数据源,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和修正后的“起点-动力”假说,系统探究了大运河遗产旅游利用的演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利用路径体系由基于“文旅融合特点-遗产特点-地方特点”3个维度构成,与学术研究中的“旅游化-遗产化-全球地方化”形成逻辑共鸣;2)旅游利用路径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异质性,且在演化方向上出现了路径分异,表现为高赋存城市进入了路径创造,低赋存城市更易陷入路径依赖,但其中的绍兴和湖州实现了路径创造;3)演化机制上,遗产赋存构成了旅游利用的“起点”因素,城河空间关系、文旅融合发展能力、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动力”因素,申遗成功是外部冲击。“起点”对路径分异具有核心作用,并通过与“动力”的互补效应使得高赋存城市更有可能进入路径创造。“动力”具有能动性,不同“动力”间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强化了高赋存城市的路径延续,并解释了低赋存城市实现路径创造的原因。申遗成功事件则通过调节作用促进了旅游利用的路径创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聂慧娟 张泉
[目的]徽州古道属于典型的乡村遗产廊道,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为乡村遗产廊道的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和旅游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筛选4882项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空间统计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类型及均衡程度、方向性特征、分布密度与集聚形态进行测度,并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结果表明:(1)徽州古道地区的区县之间存在旅游资源错位现象,歙县和婺源县资源数量较多;各子类别旅游资源数量不均衡,以地文景观类和历史遗迹类为主。(2)从分布类型和均衡程度而言,整体旅游资源及六子类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均为集聚。(3)从方向分异而言,各类旅游资源标准差椭圆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特征,椭圆中心处于研究区域中部。(4)从空间密度而言,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密度呈“双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5)旅游资源的分布状态受气候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达、旅游基础四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人文类影响因素比自然类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更广。[结论] 徽州古道地区应牢牢把握旅游资源在空间、类别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分异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寻求具有乡村遗产廊道发展特色的文旅传承之路,最后根据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地确定扶持计划。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小波
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三峡文物的保护和抢救性发掘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文物工程。目前,135米蓄水区的文物考古成果已经全面验收。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以考古学新证据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出了考古成果向旅游产品的转化途径,对新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三峡 文物 旅游产品 转化途径 遗产廊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昊 贾铁飞
以京杭大运河长三角地区扬州至杭州段为研究区域,在归纳沿线7个城市运河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和线路策划等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运河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1)保护古运河遗产;(2)改善水质,控制货运船只;(3)整合城市文脉;(4)丰富古运河旅游内容。通过比较古运河遗产廊道保护模式与古运河旅游点轴开发模式发现:两种模式在实施流程和操作对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由两种模式形成的古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空间格局拟合很好,共同构成了古运河旅游开发的基本空间模式。构建了景区、城市和区域3个尺度的运河旅游节点与发展轴线,并指出影响古运河旅游空间范围的因素。
关键词:
古运河旅游开发 空间模式 长江三角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