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24)
- 2023(4899)
- 2022(4006)
- 2021(3804)
- 2020(2982)
- 2019(6654)
- 2018(6715)
- 2017(11928)
- 2016(6780)
- 2015(7779)
- 2014(8155)
- 2013(7637)
- 2012(7148)
- 2011(6693)
- 2010(6756)
- 2009(6362)
- 2008(6191)
- 2007(5678)
- 2006(4949)
- 2005(4595)
- 学科
- 济(24309)
- 经济(24265)
- 管理(18874)
- 业(14096)
- 企(12003)
- 企业(12003)
- 学(9514)
- 方法(7988)
- 理论(7707)
- 中国(7471)
- 农(7423)
- 制(6815)
- 财(6413)
- 体(6228)
- 业经(6124)
- 地方(5793)
- 数学(5488)
- 数学方法(5385)
- 融(5086)
- 金融(5079)
- 银(4990)
- 银行(4970)
- 行(4836)
- 农业(4775)
- 和(4741)
- 教育(4636)
- 环境(4338)
- 划(3874)
- 体制(3751)
- 策(3618)
- 机构
- 学院(100362)
- 大学(99575)
- 研究(38160)
- 济(34592)
- 经济(33545)
- 管理(33025)
- 中国(28432)
- 理学(27414)
- 理学院(27045)
- 管理学(26452)
- 管理学院(26280)
- 科学(25737)
- 京(22395)
- 农(20931)
- 所(20615)
- 研究所(18925)
- 财(18429)
- 中心(16696)
- 农业(16630)
- 业大(16580)
- 江(15721)
- 范(14659)
- 师范(14420)
- 北京(14308)
- 院(14221)
- 财经(13783)
- 州(13252)
- 省(13170)
- 技术(13042)
- 经(12350)
- 基金
- 项目(66604)
- 科学(50755)
- 研究(48273)
- 基金(45500)
- 家(41253)
- 国家(40885)
- 科学基金(33276)
- 社会(28200)
- 省(27591)
- 社会科(26473)
- 社会科学(26468)
- 基金项目(23591)
- 划(23178)
- 教育(22163)
- 自然(21607)
- 自然科(20949)
- 自然科学(20937)
- 自然科学基金(20518)
- 编号(20399)
- 资助(18438)
- 成果(17674)
- 重点(15720)
- 课题(15469)
- 发(14624)
- 部(13953)
- 创(13327)
- 计划(13184)
- 年(12544)
- 创新(12414)
- 科研(12368)
共检索到156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伟 俞孔坚 李迪华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 ,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 ,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 ,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 ,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 ,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词:
遗产廊道 保护规划 生态基础设施 大运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俞孔坚 奚雪松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关键词:
遗产廊道 大运河 构成 发生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春波 朱强
以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为例,利用GIS作为分析工具,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遗产分布与运河位置相对关系的规律性,即京杭大运河天津段遗产靠近运河分布比远离运河稍有密集的趋势,且与运河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此种趋势更加明显。基于上述分析,从遗产保护的高效性原则出发,认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理想宽度应为单侧2-2.5公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龙 黄震方
遗产廊道是目前保护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种新趋势。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准确地评价其旅游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遗产廊道自身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尝试从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廊道整体效应出发评价其旅游价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与古运河江苏段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龚道德 袁晓园 张青萍
首先从模式的管理框架、管理目标、行动策略、运行保障机制四方面对美国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运作机理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然后,将保护工作本身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从保护技术、组织管理、精神理念三层面分别论述了运河国家遗产廊道模式对我国大型线性遗产保护的启示。最后,对我国"遗产保护文化"建设提出呼吁。
关键词:
遗产廊道 线性遗产 运作机理 保护文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晓 王艳红 高军军 吴友奇
在申遗背景下,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是一项具有学科交叉特征、需要众多专业协作的繁复工程。其中,遗产价值特色的评估作为规划的重点环节,实质上为遗产的合理划分层级、编制保护区划、制定多元策略和管控要求提供了核心依据与前提保障。为把握"价值判研"的科学合理性,本文结合常州段的河道类遗产保护,尝试着采取"横向+纵向"、时空维度相结合的判研策略,一方面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针对其地理状况做出横向比较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以时间为纵轴,针对河道本体的变迁做出历史性推演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推进和完成大运河及相关河道的待评筛查、评估分级和价值判定工作。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必虎 程静
苗疆边墙体系是明清政府为防御并管辖腊尔山苗民而在湘黔边境地区构筑起的一套建筑体系。苗疆边墙体系不仅见证了苗汉人民斗争与融合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制度、风水理念及建筑技艺,具有较高的价值。作为跨区域的线性遗产,苗疆边墙体系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通过构建遗产廊道,能够有效保护遗产和进行旅游开发。遗产廊道主要分为三个系统: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及支持系统。三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苗疆边墙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框架。
关键词:
苗疆边墙 遗产廊道 旅游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定青 王海荣 曹象明
遗产廊道是源于美国的一种针对线性遗产区域保护的方法,追求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共赢。我国拥有大量线性遗产有待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遗产廊道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基础性研究、专项研究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遗产廊道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遗产廊道的不同类型,总结不同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重点关注遗产廊道构建和保护规划的探讨,为今后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遗产廊道 遗产保护 研究进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冬永 焦良欣
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鲁南,具有天然的血脉关系。运河沿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性催生了枣庄共通的艺术呈现形式。鲁南地区人们相似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枣庄非遗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为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奠定了基础,但大运河枣庄段非遗的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建立需解决三大问题:非遗家底不清;保护模式单一,协同保护机制不健全;代表性项目传承不均衡,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协同创新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非遗传承人、社会公众,金融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等非遗协同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只有在协同创新保护理念下,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传承驱动,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聚集资源、品牌效应,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等路径,整合非遗相关资源,才能增强大运河枣庄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大运河非遗的活化利用,为枣庄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丽萍
滇藏茶马古道是一项历史久远、跨越滇藏川区域、遗产资源丰富且整体文化价值极高的线状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理念为古道完整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鉴于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战略的宏观性和整体性,急需从具体实施层面对保护战略进行拆分和细化,划分古道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在古道遗产廊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的指导下,从"点、线、面"三个尺度进行分层,不同层次提出具体保护项目、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使保护战略落到实处,更有效指导古道遗产廊道保护实践。
关键词:
滇藏茶马古道 文化遗产廊道 保护层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乔大山 冯兵 翟慧敏
由于我国遗产保护制度存在的局限性,一些线形文化景观遗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的"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论证了构建"漓江遗产廊道"的可行性,并初步探索了构建漓江遗产廊道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漓江 遗产廊道 保护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王卓
遗产廊道理论发端于美国,表现为一种区域化的文化景观保护战略方法,对于完善现今我国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借鉴这一理论方法,聚焦陪都重庆的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抗战遗产的空间分布进行相关性研究,划定不同的遗产聚落,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宜性分析的思路探究适宜抗战遗产廊道走向的带状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现有城市路网的遗产休闲游览建议性线路,希望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将散点式的山城抗战遗产进行资源整合与文化彰显,为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定
关键词:
GIS 抗战 遗产廊道 保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王卓
遗产廊道理论发端于美国,表现为一种区域化的文化景观保护战略方法,对于完善现今我国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借鉴这一理论方法,聚焦陪都重庆的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抗战遗产的空间分布进行相关性研究,划定不同的遗产聚落,在此基础上引入适宜性分析的思路探究适宜抗战遗产廊道走向的带状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现有城市路网的遗产休闲游览建议性线路,希望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将散点式的山城抗战遗产进行资源整合与文化彰显,为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GIS 抗战 遗产廊道 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