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6)
- 2023(10322)
- 2022(8683)
- 2021(7903)
- 2020(6499)
- 2019(14418)
- 2018(13762)
- 2017(26110)
- 2016(14329)
- 2015(15574)
- 2014(14980)
- 2013(14598)
- 2012(13598)
- 2011(12159)
- 2010(11843)
- 2009(10550)
- 2008(10388)
- 2007(8893)
- 2006(7757)
- 2005(6507)
- 学科
- 济(58163)
- 经济(58104)
- 管理(36320)
- 业(32201)
- 企(23901)
- 企业(23901)
- 方法(22057)
- 数学(19538)
- 数学方法(19307)
- 地方(18813)
- 农(16729)
- 学(14409)
- 中国(14257)
- 业经(12517)
- 财(11986)
- 农业(11922)
- 贸(11164)
- 贸易(11158)
- 易(10725)
- 环境(10598)
- 地方经济(10412)
- 制(8560)
- 技术(8218)
- 和(8148)
- 融(8133)
- 金融(8129)
- 划(7472)
- 理论(7206)
- 银(7037)
- 银行(6990)
- 机构
- 大学(201099)
- 学院(200273)
- 济(75421)
- 经济(73792)
- 研究(72872)
- 管理(71867)
- 理学(63351)
- 理学院(62352)
- 管理学(60975)
- 管理学院(60600)
- 中国(52103)
- 科学(50944)
- 农(43283)
- 京(42800)
- 所(38165)
- 业大(36504)
- 研究所(35562)
- 农业(34514)
- 中心(32875)
- 财(31680)
- 江(29735)
- 范(29086)
- 师范(28696)
- 院(27265)
- 财经(26329)
- 北京(25932)
- 经(23951)
- 州(23791)
- 师范大学(23640)
- 科学院(23291)
- 基金
- 项目(149398)
- 科学(116770)
- 基金(108861)
- 研究(100878)
- 家(99730)
- 国家(98940)
- 科学基金(82727)
- 社会(64851)
- 社会科(61431)
- 社会科学(61415)
- 基金项目(59410)
- 省(58974)
- 自然(56404)
- 自然科(54992)
- 自然科学(54967)
- 自然科学基金(53958)
- 划(51193)
- 教育(44549)
- 资助(41911)
- 编号(38506)
- 重点(34546)
- 发(33515)
- 部(31266)
- 创(31122)
- 计划(30375)
- 成果(29353)
- 科研(29303)
- 创新(29257)
- 国家社会(27639)
- 课题(27060)
共检索到280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世梁 温敏霞 崔保山 富伟 杨敏
以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为研究对象,考虑地形等相关因子,利用GIS图形叠加分析得到区域道路影响域的范围,进一步统计道路影响域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例,探寻道路对区域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与道路密度、人口密度、村庄数目、生态承载力、平均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道路不同等级具有不同的影响域范围,区域道路影响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由省会昆明逐渐向周边辐射减小,红河流域高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在纵向岭谷区东部、北部、西南部部分地区道路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影响域比例与平均海拔高度不相关,与道路密度、人口密度、村庄数目、生态承载力相关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尤卫红 吴湘云 李德俊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研究了夏季风作用下的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结论为:夏季风作用下的云南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年、7年和16年;2年、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区分别与纵向岭谷区的山脉走向一致或正交;与2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而与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向西和向东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与2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南北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而与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明显向北和向南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亚菲 宋涛 刘春凤 陈田
本文在旅游景区的层次上,以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范围——旅游经济影响域为视角进行研究和空间尺度推绎,探索在空间尺度上评估旅游景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旅游景区经济影响域的概念和关键指标界定,并分析了典型案例北京郊区经济辐射特点显著的景区——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的辐射影响范围。在对八达岭周边的岔道、石佛寺等案例区域实施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获取了旅游就业、旅游收入和居民感知要素的旅游经济指标的实测值。然后运用旅游区位商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分析,从而分别测算出基于就业、收入和感知的八达岭景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最终通过要素叠加法刻画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绍洪,戴尔阜,何大明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建萌 朱红梅 任菊章 张万诚
用1959年-2008年云南降水和NCEP/NCAR资料,分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典型站点福贡、贡山的气候特征,表明"春汛"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多、强度大的特征"。春汛"期间的降水远大于主汛期的降水,3月降水占年降水百分率最大,并且2月、3月的降水比前一个月突增一倍左右,大雨暴雨以上日降水频次远大于主汛期,近50年来"春汛"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不明显,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很强的年际震荡,以8年周期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16年周期较为显著。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2月-4月对流层低层逐渐增强的南支西风受到南北向地形的阻挡和抬升,在纵向岭谷区北部产生降水。南支西风、南支槽是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旺舟 宋婧瑜 武友德 罗仁波 董锁成
在分析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特征、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症结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土地资源配置,构建与生态环境相协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态保育和受损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或重建,实现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万诚 万云霞 肖子牛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流域为界,东部降水量空间分布减小,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增加,其中心在澜沧江、怒江流域摆动,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冬季岭谷地区雨量具有纬向分布特征。近百年的降水量变化,年际变化最显著,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年代际变化,最后是气候态的变化,但冬季的气候态变化并不明显;年降水分布第二模态的气候态变化是3个不同时段中最明显的,其次是夏季降水分布的第二种模态...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 降水 时空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韬 吴绍洪 刘玉洁 戴尔阜
基于1976-2005年30年的高空气象逐月资料,分析了地表大气水汽含量与实际水汽压之间的统计关系,构建出基于地表水汽压的大气水汽含量气候学计算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纵向岭谷区各站点的地表实际水汽压;采用ANUSPLIN气象要素插值模型,对站点地表水汽压进行空间化处理,实现地表水汽压的栅格化;最后,将地表水汽压格网数据输入构建的气候学模型,基于GIS地理空间分析平台,得到纵向岭谷区地表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格局,实现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化模拟。讨论纵向岭谷区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认为纵向山系对水汽输送的东西向阻隔作用导致了地表水汽压与大气水汽含量的东西差异,南北走向深切河谷是季风水汽输送的重要通道;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形成了大气水汽含量的特殊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淑霞 张川 张耿杰 廖丽君 曾维军 余建新
[目的]通过研究耕地自然质量及空间分异规律,以期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指导。[方法]文章以喀斯特岩溶区域典型县石林县为例,在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衔接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表征耕地自然质量的因子自然质量等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不同行政区域内自然质量等集中程度差异显著,分异规律明显;各行政区域内分布规律高度相似,以中心城镇为最优,呈同心圆向外围辐射发散趋劣。平均自然质量等由优趋劣依次为长湖、鹿阜、圭山、西街口、大可。(2)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自然质量等分布差异不大;各耕地利用类型等别集中差异显著:水田、水浇地等别较高,多集中连片分布在坝区、河谷沿岸,旱地等别较低,多为零星分散的缓坡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水浇地略优于水田,旱地最差。(3)受大尺度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影响,自然质量等在不同海拔梯度间耕地等别分布差异不大,且等别集中程度高度相似。从整体看,耕地等别随海拔梯度升高呈现降低趋势,部分区域小幅反弹。[结论]耕地自然质量作为耕地的本底质量,在县域尺度具有独特的分异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淑霞 张川 张耿杰 廖丽君 曾维军 余建新
[目的]通过研究耕地自然质量及空间分异规律,以期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指导。[方法]文章以喀斯特岩溶区域典型县石林县为例,在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衔接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表征耕地自然质量的因子自然质量等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不同行政区域内自然质量等集中程度差异显著,分异规律明显;各行政区域内分布规律高度相似,以中心城镇为最优,呈同心圆向外围辐射发散趋劣。平均自然质量等由优趋劣依次为长湖、鹿阜、圭山、西街口、大可。(2)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自然质量等分布差异不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建军 崔保山 姚华荣 董世魁
运用A RC I/NFO软件,对纵向岭谷区内典型公路沿线1km、2km、5km和20km缓冲带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扩展强度指数,研究了公路沿线土地变化及公路的扩展效应。研究表明:①各缓冲带内均存在林地向耕地和草地退化的现象;②研究区自然状况完好,林地与草地所占比例之和均超过土地总面积的80%,但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性;③景洪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排序为La2k0m>La5km>La2km>La全区>La1km,保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于景洪,排序情况La1km>La2km>La5km>La全区≈La2k0m;④公路的扩展效应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基本上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立生 贾晶 闫思雨
以上海市城市居民出游为案例,运用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城市居民出游的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借助“距离-成本-市场”模型,在特定假设条件下,城市居民出游具有一般性圈层特征,即形成以城市客源市场为中心的3个圈层:近程出游圈、中程出游圈和远程出游圈。(2)受不同细分市场居民的出游时间、经济能力、出游方式、旅游偏好等客源市场因素影响,以及旅游目的地与上海旅游资源差异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上海市居民国内出游呈现出300 km以内的近程观光休闲圈、301~3 000 km的中程观光休闲与度假交错圈和3 000 km以上的远程自然与文化探索圈特征。
关键词:
城市 居民 国内出游 空间分异 上海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王璐瑶 李仁东 邱娟
以血吸虫病典型流行区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分组分析方法探究公安县钉螺空间分异规律,进而运用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公安县钉螺分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如下:(1)公安县钉螺密度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形成2个较大的热点集聚区;综合考虑公安县钉螺密度水平和空间连接性,将公安县划分为高、中、低3个钉螺密度区。(2)人口密度、水网密度、水田比例、春季NDVI和秋季NDVI是公安县村级尺度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3)从整个研究区来看,两因子交互作用均产生非线性增强(NE),即两因子交互作用于钉螺密度时要比单因子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钉螺密度类型分区来看,高、中钉螺密度区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BE)和非线性增强型(NE);而低钉螺密度区各因子交互作用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江汉平原乃至全省钉螺及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蔡利平
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资源型经济空间特征。非均衡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其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171个县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探寻资源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揭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分异驱动力。研究表明:形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矿业、农业和交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核心圈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农业来提升经济总量的豫东地区较为贫困,而交通基础建设加强了区域经济空间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春凤 宋涛 牛亚菲 陈田
文章提出了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的概念和关键指标、界定模型,并选取八达岭旅游区作为典型案例区,旅游区周围的6个村落为样本点,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而获取了旅游经济指标的实测值以及样本空间坐标。然后运用旅游区经济影响指数模型和旅游区经济影响域域值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趋势和范围的分析。结果发现,基于户均旅游直接就业和收入标准化值的八达岭旅游区旅游经济影响域域值为2.84千米,该值代表了八达岭旅游区经济辐射范围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刻画出旅游经济影响域的空间结构,并探讨了空间分异的原因。
关键词:
经济影响域 域值 界定 八达岭长城旅游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