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4)
- 2023(7976)
- 2022(6619)
- 2021(6377)
- 2020(5205)
- 2019(11249)
- 2018(11299)
- 2017(20189)
- 2016(11318)
- 2015(12797)
- 2014(12575)
- 2013(12051)
- 2012(11561)
- 2011(10166)
- 2010(10890)
- 2009(10032)
- 2008(10469)
- 2007(10025)
- 2006(9050)
- 2005(8171)
- 学科
- 管理(40332)
- 济(38952)
- 经济(38909)
- 业(32097)
- 企(28300)
- 企业(28300)
- 中国(13953)
- 技术(13069)
- 农(12834)
- 方法(12352)
- 环境(12120)
- 学(11253)
- 财(10787)
- 业经(10731)
- 制(9963)
- 地方(9946)
- 理论(9554)
- 技术管理(9284)
- 数学(9235)
- 数学方法(8854)
- 和(8676)
- 银(8466)
- 银行(8449)
- 划(8237)
- 农业(8071)
- 行(8031)
- 融(7421)
- 金融(7420)
- 生态(7081)
- 教育(7071)
- 机构
- 学院(157712)
- 大学(155360)
- 济(56525)
- 管理(55462)
- 研究(55448)
- 经济(54859)
- 理学(45432)
- 理学院(44867)
- 中国(44702)
- 管理学(43638)
- 管理学院(43361)
- 科学(35499)
- 京(35438)
- 财(28924)
- 所(28625)
- 江(27125)
- 中心(26611)
- 农(26290)
- 研究所(25337)
- 北京(23285)
- 业大(22982)
- 范(22573)
- 师范(22299)
- 州(22194)
- 财经(21079)
- 院(20728)
- 技术(20174)
- 农业(20024)
- 省(19843)
- 经(18774)
- 基金
- 项目(97171)
- 科学(74771)
- 研究(73054)
- 基金(65921)
- 家(57979)
- 国家(57440)
- 科学基金(48547)
- 社会(43279)
- 社会科(40739)
- 社会科学(40724)
- 省(40652)
- 基金项目(34140)
- 教育(33790)
- 划(33292)
- 自然(30938)
- 自然科(30139)
- 自然科学(30130)
- 编号(29846)
- 自然科学基金(29522)
- 资助(26848)
- 成果(25712)
- 课题(22668)
- 重点(22590)
- 创(22377)
- 发(21588)
- 创新(21145)
- 部(19602)
- 年(18826)
- 科研(18139)
- 大学(17999)
共检索到263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关华
生态廊道是人与环境互动所呈现的实质面貌,随着时间的演进有不同空间地景的动态变化。在倡导生态城市的今天,如何降低道路工程对物种活动的冲击,正考验着环境可持续发展精神。本文从环境可持续角度,根据生态廊道设计方式,探讨了降低道路工程生态冲击的基本向度。
关键词:
生态廊道 道路工程 地景规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桂红
河流生态廊道具有提供水源、控制水和矿质养分的流动、过滤污染物、为物种迁移提供通道、维持生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合理设计河流生态廊道,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廊道的结构特征出发,对河流生态廊道的基本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指出河流生态廊道的设计应以有效完成其功能为前提,在实际设计中应综合遵循适宜的廊道宽度、增强廊道的连通性、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等原则。
关键词:
廊道 结构特征 河流生态廊道 设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欣怡 卢光辉
水土保持一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预防工作,在1951年由农复会(农委会前身)着手实施,直至今日已累积了长达50多年的经验,其实施的目标有农地水土保持、减少土壤冲蚀、增加农地生产力、山坡地保育利用与管理、坡地绿美化、集水区保育、治山防灾、土石流防治、教育宣导等多项功能。在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中“水与绿建设计划”指出将整合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森林之范围予以永续经营管理,建构全岛生态廊道,并透过长期对生态及物种之调查监测,进行生物多样性之保育。“生态廊道”即是将破碎的生态栖地采后天补偿的方式,以最不影响该栖地之方法,将数个异质性的区块加以连结,来达成物种多样性保育的功能。所以,规划有...
关键词:
廊道 水土保持 生物多样性 栖地破碎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洪刚
伴随城市的快速扩张,其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加剧了生态廊道的环境承载和控制压力,目前人们在理论上是高度认同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但是在具体的城市开发实践过程中又往往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就其实质上来讲,城市的生态廊道的建设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对城市带土地进行利用的问题,为此,形成了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对土地利用问题展开了博弈。立足于此,文章进一步引入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现状博弈存在的问题,将其概括为博弈各方地位不平等、封闭零和博弈导致冲突加剧、博弈规则缺失导致非合作均衡状态三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及相应的措施、管理方法,以期引导城市生态廊道问题走出困境。
关键词:
城市建设 生态廊道保护 博弈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桂山 徐昔保 李平星
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水量丰沛、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长江经济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灾害威胁大、环境污染重和生态退化快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威胁,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体系,加快形成开发集约集中、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率先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确保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走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岩 陈紫园
评价道路生态廊道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为确定各类景观面积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道路生态廊道的景观格局。本次研究区为近郊型道路353省道(仪征段)两侧各1km范围的生态廊道,道路绿化景观有机拓展和融入周边的农田、湿地、丘陵和乡村,形成景观、产业、旅游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是一条以线带面、综合规划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综合体。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建立生态涵养、旅游经济、农业生产三个方面相关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和模型,对研究区各区段的功能定位进行量化赋值研究,取其最大赋值作为该区段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并由此确定景观的面积、布局和内容,实现景观格局的科学优化配置,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 道路生态廊道 景观格局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付勤 张百平 王晶 张兴航 姚永慧
大型山脉在其走向上往往是生物扩散和分布的天然廊道。然而,由于人类干扰引起的生境碎片化,山地廊道的连通性已大为降低。20世纪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当前或过去的自然保护措施往往规模太小,无法维持许多物种的长期生存及其所依赖的生态过程。因而,山地廊道的连通性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大尺度生态廊道被认为是长远意义上保护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的最优策略。综述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国外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实践的经验,并从连通性保护的角度对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强调大尺度的连通性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对于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宗伟 焦胜 胡亮 杨宇民 蔡青 黎贝 周敏
构建生态联系紧密且生态干扰更小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土空间中,为形成廊道与源地的协调与保护兼顾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环洞庭湖区域33个县(区)为例,针对核心生态源地与自然廊道、经济社会源地与人工廊道分别形成的生态格局、城镇格局,揭示两者之间生态关键点及生态干扰点的分布特征,并差异化应对。结果表明:(1)为促进生态要素的空间联系,1537条生态廊道应纳入生态安全格局中,908处生态关键点需要保护,而0.48%的经济社会源地面积应退让给自然廊道。(2)受干扰的核心生态源地面积占比和自然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1.36%、12.95%,8800处生态干扰点可采取缓冲、预警等主要应对策略,以协同发展自然—人工系统。(3)为满足生态保护用地应持续增加的需求,非核心生态源地内,面积分别为203.22 km~2、125.67 km~2、35.59 km~2的一、二、三级自然廊道可分批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发展的储备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生态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提供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京京 李建东 刘惠 韩振华
将GIS应用于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研究。首先根据沈阳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态廊道;然后利用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获取沈阳市各类型廊道现状图;在此基础上,从廊道的一般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两方面对沈阳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廊道中道路型生态廊道的长度为163.36km、面积为12.49km2,河流型生态廊道比较缺乏,其长度是32.91km,仅为其他类型生态廊道总长的20%,其密度仅为生态廊道总密度的16.95%。沈阳市生态廊道已初步建立了生态廊道景观网络骨架,但是建设率较低,在各廊道类型中生态廊道所占比例较小,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不利于城市生物...
关键词:
生态廊道 景观格局 网络结构 沈阳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规划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之一。本文界定了绿色廊道的概念、特征、类型与作用;然后概述了城市绿色廊道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西方绿色廊道各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和规划思想;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性地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用于当前我国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规划方法。绿色廊道的生态规划将利于构筑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并引导城市健康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萱伊 李俊翰 谢炳庚 谢婧
【目的】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加强生态廊道适应、消解城市生态风险的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本底与“风险、连通、潜力”进行生态韧性评价,依照生态韧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分析韧性变化及不同政策背景下的生态廊道空间格局演变。【结果】1)2007—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韧性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生态韧性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由0.52降为0.47,整体分布较为稳定,中等和中低生态韧性空间区域变化幅度最大;2)生态源地数量减少,空间分布维持东、南部密,西部稀疏的格局;3)生态廊道呈“Y”字型分布,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廊道质量呈东高西低的态势,空间分异明显。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变化影响着生态廊道形态、结构变化,使得部分生态廊道存在消亡、改道的情况,廊道变化区域集中在湘潭市西部与株洲市中部地区。【结论】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结果划定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有助于提高廊道抗风险能力,构建更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城市群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筑牢生态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健生 马洪坤 彭建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综合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生态资源并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在生态功能节点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根据耗费距离模型,生成生态功能耗费表面,并进行最短路径网络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核心斑块、关键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的生态阻力值,林地阻力最小,且远小于其他景观类型生态阻力值;生态功能耗费梯度表面的分布呈现围绕生态功能节点向周围辐散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较西部西南部建成区低;核心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较大的斑块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对应的节点级别较高;所识别的关键廊道共有4条,空间位置大体上落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羊台山向塘朗山的廊道外缘与基本生态控制线存在冲突,需要对该区域加以管控。建议一方面适时调整生态控制线范围并将冲突部分纳入生态控制线之内,另一方面对该地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保护,防止受到进一步破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学龙 叶秀英 赵小敏 聂兵兵 饶继发
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总体按照“源地识别—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优化”的主线展开,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指数模型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等方法进行廊道构建,并对生态网络格局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核心区、岛状斑块、孔隙、边缘区、环岛区、桥接区、支线七类景观空间用地中核心区面积最大,为880.62 km~2,占自然景观面积的73.99%;(2)生态源地共18处,总面积为750.60 km~2,占核心区的85.24%,主要分布为北部鄱阳湖区域、中西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源地类别上主要分为水域和林岭,生态源地之间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好;(3)阻力呈现由中部向北部、南部减少的趋势,中部阻力最大,由于城市开发建设人类活动以及山体高程影响,对于生物物种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力作用;(4)构建153条生态廊道,总体分布于中部、西南以及北部区域,其中重要生态廊道为52条,基本串联各重要生态源地;(5)构建“2+7”生态核以及“蓝绿”双带,实现山水环抱、山水共融的生态网络格局。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静 蒋文伟 刘鹤 唐吕君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空间布局与构建。在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提取生态源地,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苍南县潜在的生态廊道,并与现存生态廊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苍南县东北部平原地区,生态斑块数量和面积均较小,斑块之间连接度较低,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道路和河流是境内主要的生态廊道,廊道连通性较低,其规模和服务范围均较小,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在西部、南部和西北部山区,生境良好,生态斑块面积较大,但是分布不均。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生态斑块数量较少,斑块之间连接度低,廊道连通性差。通过分析现存生态廊道诸多问题,从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