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28)
- 2023(12153)
- 2022(10025)
- 2021(9562)
- 2020(7859)
- 2019(17965)
- 2018(17832)
- 2017(34307)
- 2016(18297)
- 2015(20356)
- 2014(20024)
- 2013(19514)
- 2012(17873)
- 2011(15745)
- 2010(15598)
- 2009(13949)
- 2008(13156)
- 2007(11787)
- 2006(10183)
- 2005(8613)
- 学科
- 济(76140)
- 经济(76073)
- 业(53782)
- 农(50467)
- 管理(45315)
- 农业(33629)
- 企(32113)
- 企业(32113)
- 方法(31583)
- 数学(28482)
- 数学方法(28117)
- 中国(22568)
- 业经(21921)
- 地方(18793)
- 财(16417)
- 制(14130)
- 发(12947)
- 农业经济(12563)
- 贸(12166)
- 贸易(12159)
- 易(11857)
- 学(11510)
- 技术(11175)
- 环境(10921)
- 策(10631)
- 发展(10394)
- 展(10374)
- 劳(9957)
- 劳动(9940)
- 银(9858)
- 机构
- 学院(244216)
- 大学(237646)
- 济(102289)
- 经济(100249)
- 管理(97818)
- 理学(84833)
- 理学院(84042)
- 管理学(82625)
- 管理学院(82170)
- 研究(78320)
- 中国(60658)
- 农(58229)
- 京(48140)
- 科学(46997)
- 农业(44172)
- 财(43466)
- 业大(42561)
- 中心(40154)
- 江(38114)
- 所(37237)
- 财经(34654)
- 研究所(33777)
- 范(32204)
- 师范(31919)
- 经(31883)
- 经济学(30702)
- 州(29611)
- 省(29057)
- 经济管理(28849)
- 北京(28753)
- 基金
- 项目(173433)
- 科学(137630)
- 研究(131547)
- 基金(125176)
- 家(108081)
- 国家(107049)
- 科学基金(93080)
- 社会(84825)
- 社会科(79915)
- 社会科学(79894)
- 省(71548)
- 基金项目(67139)
- 教育(59910)
- 自然(58217)
- 划(57361)
- 自然科(56863)
- 自然科学(56844)
- 自然科学基金(55784)
- 编号(55039)
- 资助(49100)
- 成果(42731)
- 发(39023)
- 部(38703)
- 重点(38617)
- 课题(37043)
- 创(36667)
- 国家社会(35040)
- 创新(34166)
- 农(34133)
- 制(33376)
- 期刊
- 济(115863)
- 经济(115863)
- 研究(65808)
- 农(62972)
- 中国(54428)
- 农业(43047)
- 学报(36522)
- 科学(34585)
- 财(32012)
- 管理(31770)
- 大学(29842)
- 学学(28201)
- 教育(27322)
- 业经(26183)
- 技术(23663)
- 融(23593)
- 金融(23593)
- 业(20074)
- 问题(16810)
- 财经(16183)
- 农业经济(15050)
- 农村(14895)
- 村(14895)
- 经济研究(14760)
- 经(13940)
- 版(13856)
- 资源(12774)
- 世界(12315)
- 经济问题(12296)
- 技术经济(11800)
共检索到3620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蒙芝 罗仁福 张林秀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力量,而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本文利用5个省份25个县100个样本村2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农村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影响的同时,实证分析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还发现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好的村庄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会更多地选择在本村、本乡以及本县实现非农就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斌 尤笠 李拓
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及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利用30个省级区域1998-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普通公路、铁路及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普通公路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铁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倒"U"型相关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为"U"型;FDI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FDI通过作用于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岭 蒋和平
本文利用四川省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年龄、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未成年人数、60岁以上老人数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是否有技能、村集体经济收入、劳动力所在村附近企业数量和地形特征虚拟变量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家庭年收入对非农就业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影响因素 四川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储雪玲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不仅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还体现于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后者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基于中西部5省(市、区)218个村的2009年、2011年与2013年三期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探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西部农村基尼系数为0.38,接近收入分配状况的国际警戒线。在农村基础设施中,自来水、电力和集市普及率逐步提高,道路普及率增长迅速。同时,农村道路设施可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状况,且空间计量分析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成军 费喜敏 徐秀英
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间林地要素流转的作用机制,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22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户林地流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户的林地流入具有限制作用,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前提下,这种作用并不显著;同时也发现我国当前的林业生产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林地仍然承担部分农户的生计保障功能。这将对林区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章 杨志红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但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难免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视角出发,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负向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非农就业显著地降低了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概率,但离土型非农就业能够减缓这种抑制作用;(2)非农就业通过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减少政治参与两条逻辑阻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在后续乡村发展过程中须平衡好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户主动性发挥的问题,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就地就业创业、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与乡风文明建设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夏海波 刘耀彬 沈正兰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并具有波动递减的动态效应。(2)细分行业考察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抑制制造业就业,且挤出效应持续3年,而对服务业就业影响表现出"挤出—补偿"效应并存的结构性特征。(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缓解劳动力错配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空间网络效应且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主要通过改善邻地劳动力错配带动周边城市就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梅特卡夫法则"强化城市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本地—邻地"劳动力就业均衡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超
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而资金缺乏是当前阻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瓶颈。在新农村建设中,筹资机制难以创新,投资渠道扩展缓慢。针对此问题,本文以广东佛山市、潮州市、阳江市、中山市、茂名市等地19个村的农户调查为例,从农民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对当前基础设施供给的满意度和筹资意愿。研究发现:如果将农村的主要基础设施分为生产性设施和生活性设施,广东农民对生活性基础设施的个人筹资意愿更为强烈,对改善当前生活的欲望也非常强烈。而在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农民的参与投资意识不够强烈。笔者认为,解决上述矛盾需要探索实现以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目标为基本导向,结合政府激励目标,进行农村基础设施供...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 筹资意愿 供给满意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安萍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目前中国农民收入状态看,问题不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而是农民收入结构是否合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改进思路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非农就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小锋
本文利用湖北省21个村的实际调查数据,从农户参与意愿比率和参与模型两个层面,研究农户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农户参与意愿调查表明,农户普遍关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参与意愿不强烈。参与模型的定量分析表明,农户选择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农户风险态度、产量风险、价格风险和减灾投入成本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灾害影响程度的认知、肥沃程度、灌溉条件、耕地面积、专业技能、家庭人口数对农户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农合组织对农户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海 彭代彦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年轻男性劳动力更倾向于提供非农劳动,拥有手艺、社区非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都对非农劳动参与有着显著的正效应,教育的影响却并不明显,人均耕地量对非农劳动参与有负面影响。要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民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政府除了要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外,还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努力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劳动参与 非农收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明月 陈宝峰 任金政
农户需求对确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和投资模式至关重要。村干部的观点较一般农民更具全局性和长远性。文章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了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对比农户和村干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的需求,分析其对投资模式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
关键词:
农户 村干部 农村基础设施 投资 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