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51)
2023(4972)
2022(4129)
2021(3839)
2020(3346)
2019(7240)
2018(7157)
2017(13860)
2016(7588)
2015(8722)
2014(9059)
2013(8494)
2012(7929)
2011(7160)
2010(7162)
2009(6852)
2008(6954)
2007(6510)
2006(5717)
2005(5437)
作者
(22813)
(18739)
(18552)
(17846)
(11953)
(8843)
(8768)
(7467)
(7310)
(6856)
(6483)
(6455)
(6214)
(6035)
(6022)
(5969)
(5625)
(5575)
(5368)
(5215)
(4909)
(4699)
(4495)
(4351)
(4320)
(4318)
(4166)
(4145)
(3873)
(3801)
学科
(22285)
经济(22241)
(19122)
(19007)
银行(18862)
管理(18770)
(17576)
(16295)
(14360)
企业(14360)
(11708)
金融(11701)
(10835)
保险(10744)
(10591)
制度(10589)
中国(10503)
业务(10264)
方法(10192)
数学(8870)
数学方法(8782)
银行制(8579)
(8230)
(7955)
(6083)
(5781)
理论(5769)
体制(5724)
(5325)
财务(5305)
机构
大学(101368)
学院(100734)
中国(38844)
(38545)
经济(37400)
管理(36315)
研究(35269)
理学(29011)
理学院(28692)
管理学(28108)
管理学院(27918)
(24294)
(22407)
(21845)
银行(20892)
科学(20822)
(20802)
(19412)
(18277)
中心(18184)
财经(17990)
(17482)
农业(16607)
研究所(16416)
(16347)
(15110)
金融(14888)
业大(14589)
北京(14408)
(14377)
基金
项目(62456)
科学(47904)
研究(45215)
基金(44694)
(39254)
国家(38913)
科学基金(32700)
社会(27427)
社会科(25794)
社会科学(25787)
(24295)
基金项目(22723)
自然(21391)
教育(20929)
自然科(20918)
自然科学(20907)
(20683)
自然科学基金(20529)
资助(19675)
编号(18429)
成果(15993)
重点(14067)
(13651)
课题(13587)
(12462)
(12417)
科研(12178)
(12102)
创新(11755)
教育部(11615)
期刊
(42968)
经济(42968)
研究(37763)
(32364)
金融(32364)
中国(25675)
(19361)
(18732)
学报(17897)
科学(14831)
管理(13429)
大学(13388)
学学(12816)
教育(11580)
农业(10333)
财经(9399)
技术(8031)
(7814)
理论(6710)
经济研究(6677)
实践(6226)
(6226)
业经(6132)
农村(5539)
(5539)
(5205)
(5168)
问题(5075)
国际(4896)
财会(4814)
共检索到176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华东  
在自由放任的银行体系中,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银行具有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冲动,银行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众多银行对投资项目的竞争必然产生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泡沫资产便会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在银行体系中,使得银行的流动性下降,当此消息为储户所知,便会造成储户对银行的挤兑。由于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储户对个别银行的挤兑会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传染,并且银行挤兑的传染会自我实现,这就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建  
银行体系不稳定性就是各种金融、经济变量异常波动和各经济主体行为异常导致的银行体系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以危机是否爆发为临界点,银行体系不稳定分为两种状态:银行危机和潜在银行危机。潜在银行危机的后果有可能是爆发银行危机,也有可能其潜在不稳定性得以逐渐消除,最终达到稳定的状态。从根本上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实体经济对其的影响造成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郧会梅  
本文对金融结构的视角进行了拓展,对其内涵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金融结构有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的金融结构是指各经济主体的内部金融结构,包括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和居民的资本结构;宏观的金融结构为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中观层次的金融结构指一国金融体系内的各种结构,包括融资模式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各个层次金融结构的内在不稳定性,进而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徐滢  周恩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五大机制扩大金融不稳定性,即抛售机制、恶性循环机制、蔓延机制、预期机制以及再融资机制。并通过对美联储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分析,对我国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锦阳  刘锡良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在不稳定性,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具有顺周期特征,而且其周期振幅远大于传统商业银行。最后,本文从监管定位、信息披露、市场数据监控和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锦阳  刘锡良  
在同时考虑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及它们的横向异质性和纵向时变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表明,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分流的储蓄资金规模及其信用创造乘数。其中,信用创造乘数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减函数,而信用创造乘数的变化速率分别是权益留存比率和抵押扣减率的递增函数。基于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比较的视角,本文从融资脆弱性、信用媒介信息敏感性和杠杆周期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功能的内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陶伟  裴宇红  王赫  
自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历时两年,其间,探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及影响的文章书籍已经不少;我们打算从另一个角度探讨金融创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影响及作用等问题。一、问题的提出传统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许多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危机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然而事实上,...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剑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然而东亚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包括IMF在内的许多人对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战略纷纷提出批评。历史总是这样,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总是一味的指责借款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平祥  
国际货币体系已逐步演变成"二元"本位的双寡头结构。然而,经济活动的金融化使得格雷欣法则的约束条件被削弱,允许欧元和美元"竞相滥发",导致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滥币陷阱"的困境。"滥币陷阱"机制孕育着流动性无约束地放大,引起巨量资金全球性泛滥式流动,加剧了国际宏观经济的波动。这是"二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内含不稳定性的核心机制,也是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平祥  
国际货币体系已逐步演变成"二元"本位的双寡头结构。然而,经济活动的金融化使得格雷欣法则的约束条件被削弱,允许欧元和美元"竞相滥发",导致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滥币陷阱"的困境。"滥币陷阱"机制孕育着流动性无约束地放大,引起巨量资金全球性泛滥式流动,加剧了国际宏观经济的波动。这是"二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内含不稳定性的核心机制,也是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珣  
文章选取2012—2021年高科技企业,构建了地区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科技金融对高科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盈利不稳定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发展对高科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但这一抑制作用仅在政府型科技金融和银行型科技金融中成立,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不存在抑制效果。科技金融通过提升高科技企业盈利水平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但融资约束的中介路径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盈利不稳定性越强的高科技企业,科技金融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越弱。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程金伟  
现在看来 ,始于 1 933年的美国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给美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 :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银行风险的恶化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变得疏远 ;证券发行市场缺乏竞争力等等。而合业经营制度却具有先天的“内在不稳定性” :易诱发“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出路何在 ?1 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诞生预示着美国恪守了半个多世纪的银行分业经营制度的终结。同时也告诉我们合业经营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在现代的条件下会发生“蜕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安琴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风险资产流动性对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行为以及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得出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尽管有助于银行以较小损失变现资产,却会鼓励银行承担更多风险(即持有更多风险资产),反而会降低银行稳定性;但如果危机期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窗口甚至直接购买风险资产的形式提高市场流动性,就能够提高银行稳定性。这就要求我国在促进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实施BaselⅢ,监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提高其资本质量,引导其审慎经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桂霞  许长新  
本文通过模型对有无存款保险的银行获得相同收益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得出在有相关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中小银行经营风险的减小,从而有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稳定性的一些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