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0)
2023(13051)
2022(10773)
2021(9936)
2020(8143)
2019(18692)
2018(18610)
2017(36126)
2016(19572)
2015(21690)
2014(21915)
2013(21552)
2012(20408)
2011(18668)
2010(19057)
2009(17796)
2008(18080)
2007(16150)
2006(14510)
2005(13795)
作者
(56231)
(46774)
(46716)
(44438)
(30199)
(22661)
(21509)
(17971)
(17854)
(17167)
(16187)
(16019)
(15140)
(15086)
(14907)
(14492)
(13714)
(13640)
(13583)
(13470)
(11992)
(11541)
(11513)
(10881)
(10681)
(10583)
(10508)
(10337)
(9627)
(9132)
学科
(91282)
经济(91177)
(59813)
管理(58088)
(48265)
企业(48265)
方法(38726)
数学(34493)
数学方法(34251)
中国(27701)
(25966)
(22753)
(22679)
地方(21686)
业经(20414)
(19917)
银行(19902)
(19360)
金融(19360)
(19094)
(16995)
财务(16964)
财务管理(16924)
企业财务(16461)
(15193)
贸易(15180)
农业(15143)
(14873)
(14843)
(14617)
机构
大学(283872)
学院(282575)
(122625)
经济(120141)
管理(109066)
研究(97681)
理学(91411)
理学院(90446)
管理学(89177)
管理学院(88613)
中国(80774)
(64503)
(60282)
科学(54408)
财经(49643)
(49077)
中心(45769)
(45126)
(44136)
(44092)
研究所(43323)
北京(39051)
经济学(38715)
财经大学(37072)
业大(36491)
(36364)
师范(36020)
(35929)
经济学院(34855)
(34638)
基金
项目(175717)
科学(139687)
研究(131100)
基金(129218)
(111034)
国家(110068)
科学基金(95451)
社会(85725)
社会科(81424)
社会科学(81403)
(67126)
基金项目(66873)
教育(60513)
自然(59619)
自然科(58298)
自然科学(58284)
自然科学基金(57331)
(56516)
资助(54320)
编号(52837)
成果(44935)
(41011)
(40231)
重点(39118)
课题(36506)
(36097)
国家社会(36075)
教育部(35440)
(35243)
人文(34357)
期刊
(141402)
经济(141402)
研究(93983)
中国(62978)
(51557)
(42031)
金融(42031)
管理(41951)
(40574)
学报(40451)
科学(37206)
教育(31564)
大学(31306)
学学(29163)
农业(26561)
财经(26386)
技术(23311)
经济研究(23169)
业经(22753)
(22501)
问题(18328)
理论(15632)
(15155)
图书(14573)
(14063)
技术经济(13969)
实践(13908)
(13908)
统计(13470)
商业(13274)
共检索到454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廖理  刘碧波  郦金梁  
我们发现,解禁前后股改限售股存在-13%的累积异常收益,价格下跌主要发生在解禁40天之前。信息发现假说认为,在禁售期内,流通股股东如果发现公司价值低于预期或者非流通股股东行为不当,就会选择在解禁前出售股票,导致股价下跌。回归分析支持信息发现假说认为:透明度高的股票价格下跌较小,公司基本面的改善与解禁前后收益正相关。实证结果还发现,解禁股收益能够反映公司基本面的时序变化和个体差异,从而验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珺  
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市场中的12支股票,并运用单位根检验、自相关系数的Q检验和游程检验的方法对它们进行了弱有效性的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两支股票外,其余样本均能通过一系列的检验。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类似,经历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市场仍然体现出弱有效性的特征。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叶志强  冯怡  张顺明  
基于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视角,本文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比较了不同的市场态势下非预期非流动性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投资者能否基于当期的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进行套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证A股市场中,熊市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非预期非流动性;市场对非流动性新信息反应不足,我国上证A股市场存在套利机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奇峰  张鸣  王俊秋  戴佳君  
通过对比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报告情况,文章实证分析了股权流通性改善对审计市场的影响。我们发现:首先,与股改前相比,股权分置改革后审计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比例显著上升;其次,与未股改的公司相比,审计师对股改公司的盈余管理迹象更敏感。总体来看,股改后审计师的独立性与风险意识有所加强。文章论证了股权流通性改善对促进审计市场良性发展以及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施新政  高文静  陆瑶  李蒙蒙  
本文利用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自然实验来研究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对中国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股权分置改革一方面会激励管理者通过"高薪引才"来应对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从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另一方面,资本流通性的增强会减少"工资侵蚀利润"现象,从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表明,后者的作用占据主导,改革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分析表明,改革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对非国有企业影响不显著;改革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显著,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影响不显著;改革显著降低了普通雇员的劳动收入份额,但并没有影响管理者的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高峻  
本文以2003-2007五年间存在控股股东的分红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股权分置前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每股现金股利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支持现金股利的"侵占"假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存在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下降,并且每股现金股利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正相关系显著减弱,从而证实股权分置改革后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减弱。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白俊  王生年  
本文以控股权和股东性质共同影响下的股权结构的有效性为研究重点,考察了国有股权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表现为利益协同效应;国有股权对公司业绩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其所持份额的多少以及是否为控股股东等因素,在股权相对分散时,国有股东与其他大股东相互制衡,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表现为"帮助之手";随着国有股比例增加并逐渐成为控股股东时,其政治干预程度增加,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攫取之手"。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角色,对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政策提供支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于静  陈工孟  孙彬  
利用2003~2007年样本数据,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现金股利掠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现金股利的利益输送行为,加强了自由现金流假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世清  邵宇平  
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股市建立以来最重大的制度性变革,对股市的波动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GARCH模型对2001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的万得全A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区分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重新解读了市场有效性的变化。研究发现:(1)股改的短期效应提高了市场的波动性;(2)股改的长期效应导致了市场波动性的下降;(3)新信息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变小了;(4)冲击对市场影响的长期记忆性变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亮  罗党论  姚益龙  
大股东除了"掏空"上市公司外,是否还会存在利益支持行为,这种行为的真实性如何,股权分置改革又会怎样影响上述行为?本文以2002~2008年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不具有持续性,支持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驱动","保壳"和获得配股再融资资格是主要目的,大股东在支持后往往会伴随着明显的"掏空"行为。股权分置改革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有趋同趋势,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且大股东会显著减少因为支持而产生的"掏空"行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汪昌云  孙艳梅  郑志刚  罗凯  
本文实证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是否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股改是否实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目的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的研究发现,股改显著地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部分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而股改预期实现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功能的改善是通过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形成共同的公司治理利益基础,提升大股东治理的正向作用,以及使机构投资者发挥更加积极的监督制衡作用,并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接管威胁实施创造条件得以实现的。股改对于改善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机制有效性作用更加显著。因而,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最初预期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斌  刘孟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顺利接近尾声,股改对股市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50家股改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条件异方差模型和Cornlsh-Fisher方法计算出每只股票股改前后的市场风险价值(VaR),然后用曼-惠特尼(Mann-Whitney)检验和平方秩检验两种非参数方法对股改前后的VaR值进行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发现,股改后的VaR值不但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其波动性也变大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强国令  闫杰  
本文从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效应及其内在机理。运用chow检验方法,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为结构断点,发现公司治理效应的回归方程在2003—2009年全样本期间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改善了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改显著改善了非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而对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有限。研究发现,对从制度层面研究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也为制度变迁影响经济绩效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代武  高燕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支付是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以截至2007年12月31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并复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市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客观上将上市公司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上市公司股改对价支付的各种方案中,送股方式的市场效应最显著,派现与其他对价支付方式的市场效应较小。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婧颖  张顺明  
证券流通性能够产生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将完全不能流通的非流通股转变为能够预期到解禁时间的有条件限售股,股票流通性发生变化。本文利用非流通性折价(DLOM)的概念,通过对价和价值总和两种方式计算出股改前后股票流通性的变化值,并对DLOM的影响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当前有条件限售股的估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