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7)
2023(1983)
2022(1688)
2021(1607)
2020(1323)
2019(3002)
2018(3006)
2017(5578)
2016(3243)
2015(3749)
2014(3836)
2013(3707)
2012(3733)
2011(3299)
2010(3427)
2009(3153)
2008(3394)
2007(3040)
2006(2717)
2005(2451)
作者
(10382)
(8729)
(8640)
(8087)
(5737)
(4116)
(3913)
(3372)
(3247)
(3244)
(3215)
(3065)
(2933)
(2826)
(2776)
(2607)
(2590)
(2581)
(2548)
(2531)
(2307)
(2240)
(2172)
(2161)
(2071)
(1966)
(1908)
(1870)
(1867)
(1765)
学科
(11437)
经济(11419)
管理(7436)
(6640)
(6570)
企业(6570)
方法(5593)
(4643)
理论(3904)
文化(3719)
业经(3557)
教育(3487)
数学(3461)
中国(3371)
数学方法(3355)
(3149)
(3114)
产业(2492)
市场(2474)
地方(2370)
经济理论(2199)
农业(2085)
企业经济(2026)
(1996)
(1871)
思想(1781)
文化产业(1777)
文化市场(1777)
(1774)
贸易(1772)
机构
大学(52453)
学院(50810)
研究(18978)
管理(16868)
(15826)
经济(15413)
理学(14628)
理学院(14317)
管理学(13866)
管理学院(13760)
科学(13377)
中国(12882)
(11701)
(10404)
(9903)
(9830)
师范(9737)
研究所(9717)
(8439)
师范大学(8062)
农业(7940)
业大(7927)
(7854)
中心(7782)
北京(7181)
(6576)
(6495)
财经(6412)
教育(6338)
(5800)
基金
项目(33949)
科学(26719)
基金(24495)
研究(24047)
(22135)
国家(21915)
科学基金(17931)
社会(14902)
社会科(13971)
社会科学(13966)
(13133)
基金项目(12896)
自然(12071)
(11801)
自然科(11779)
自然科学(11772)
教育(11672)
自然科学基金(11576)
资助(9691)
编号(9658)
成果(9218)
重点(8196)
(7563)
课题(7222)
(7154)
(6864)
计划(6475)
科研(6421)
教育部(6304)
创新(6286)
期刊
(19323)
经济(19323)
研究(14792)
学报(11168)
中国(10393)
科学(10203)
(9254)
教育(9049)
大学(8213)
学学(7611)
管理(6637)
农业(6348)
(5605)
(3906)
图书(3650)
(3544)
财经(3381)
技术(3266)
(3213)
金融(3213)
业大(3095)
(2940)
书馆(2927)
图书馆(2927)
资源(2847)
业经(2783)
(2629)
问题(2595)
(2587)
论坛(2587)
共检索到75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大鸣  
本文以解说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的权威来源、道德目标等,论证了关注学校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青  
"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本"与"达道",它又具有哲学本体意味。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中"的语义并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在先秦子学时代,"中"既有政治含义,也有伦理道德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两汉的经学语境中侧重于政治规范意义,到了宋明时期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道德哲学的概念,而在晚明的何心隐那里又重新成为一种直接指向君主的政治话语。"中"概念的意义演变与儒家士人与君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阳秋子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及社会生活,体现了民众的思想情感、生活智慧、文化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标准等各个方面。其蕴藏着的民众审美、民俗习惯、民间信仰、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意蕴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对当代国人的理念信仰、道德情操、行为准则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稼雨   杨沫南  
哪吒闹海故事源于宋辽时期佛教“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与“大圣那吒太子屠龙”的传说。明代,哪吒身份由佛教护法神过渡到道教灵珠子,故事相应呈现出佛道交融的特点。清代,场上改编使哪吒闹海故事的宗教性被逐渐削弱。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分析,可见哪吒闹海故事主题经历了由宗教至世俗的演变,反映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佛教故事文学性的增强,以及佛教教理日趋衰微对故事世俗化的推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晨  
从叶小鸾等明清才女的成仙叙事中,可窥见这一女性类型被不断重构的过程,其中包含文人对历史女性的追忆,融入了他们对才女的期待与憧憬。与奇异仙踪、启示性的梦境、扶乩活动相关的文学想象和创作是才女仙化的重要途径。才女的成仙想象不仅传达出女性自身脱离现世伦理关系羁绊、保存个体精神生命的意愿,也显示出明清文人对才女的审美与死亡观照,映射出其时女性生存与创作的真实处境。“无叶堂”等异界仙境的建构,投射了才女理想化的生存和创作状态,同时也承载着男性审视的目光与梦幻遐想。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凡  
书写“病酒”意象体现了明代词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饮酒消渴与疾病意识是对病人身份的明确认知;“病酒”既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又将其雅致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展现出来;“称疾”后饮酒和诗,隐喻着仕与隐的身份选择。“病酒”意象还隐喻社会失序以及词人的个人遭遇与内心的愁苦。词人病后饮酒既是以酒养生的文化体现,又是词人纵情诗酒、及时行乐的生活写照。当酒无法完全消解病苦时,词人选择遁入佛禅,释然超脱。
[期刊] 求索  [作者] 黄正华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秦惠民  付春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师生通过不懈努力,逐渐建立起"教授治校"制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制度形成的方式是经由"自下而上"的斗争;二是制度设计上采取代议制,并且实现了既包括学术事务又包括非学术事务的完全的"治校"权。清华大学"教授治校"是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西方大学民主管理方式本土化的产物,其最大价值在制度文化方面。"教授治校"体现了以学术为本的大学组织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学者为本的民主管理的组织文化,体现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秀治  
大学建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以其潜在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塑造着大学的性格并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与行动。西方大学建筑文化是西方文明与大学发展史的有力见证者,在不断传承、扬弃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着西方大学的精神品质、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质。其所包含的教育意蕴包括吸纳社会资源、抵御世俗侵扰并彰显身份属性的涉外意蕴,以及传达办校理念、革新组织形态、引导人际模式并增进人文培育的涉内意蕴。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会勇  
徽州建筑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集中体现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徽州建筑的独特性,与新安理学的精神文化指向、徽州人耕读传世的生活价值取向、徽商繁荣背景下的集体炫富表演,以及徽州人祈求发达与兴盛的风水观念之间,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立学  路日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联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但是,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显现出来,概而言之,就是要以文化人。
关键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冯焱  
中国的法文化、法哲学从文明发端之初就融入民族文化体系并一直活跃在主流文化体系,数千年不断丰富、发展、扬弃,形成公平、正义的民族法制文化内核。从儒家先祖皋陶"神兽断狱"到"立公弃私、君臣上下皆从法"的法家,中华先哲从理论到实践均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公共秩序体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中国法制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法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邓新  刘伟乾  
本文以"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为主题,在全球化背景和现代性社会中,从文化"在场"的角度重新审视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方式及其价值理解,探讨文化"在场"在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中对场域、对象、主体、形式及内容选择等方面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孔子学院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从而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范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磊  
中国传统农业基本是在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循环中展开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必然具有原始生态性特征,其中蕴含着系统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科技观、生态美学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这些生态观念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雏形和理论参照,当代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农业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扬弃和创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教育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场的活动。民族文化心理场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生活空间,是个体成长的物质与精神母体,既是教育生发的基础,也是教育作为的对象。民族文化心理场以文化基因为场量,以文化认同为"疆界",具有现实性和建构性。个体民族文化心理场体验具有原在族群与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共生应成为民族文化心理场的生成取向;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具有对个体整体人格的形塑、民族—国家认同、现代公民教育等化育功能;教育应承接并强化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