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31)
2023(3836)
2022(2755)
2021(2765)
2020(1861)
2019(4318)
2018(4267)
2017(6092)
2016(4585)
2015(5214)
2014(5525)
2013(4548)
2012(4242)
2011(3799)
2010(3976)
2009(3271)
2008(3166)
2007(3009)
2006(2650)
2005(2541)
作者
(9371)
(7624)
(7516)
(7299)
(4811)
(3696)
(3608)
(3159)
(2878)
(2862)
(2632)
(2522)
(2521)
(2452)
(2423)
(2342)
(2323)
(2282)
(2277)
(2150)
(2132)
(1958)
(1931)
(1805)
(1795)
(1765)
(1717)
(1642)
(1626)
(1592)
学科
教育(19752)
中国(10148)
理论(7397)
(6466)
经济(6459)
教学(5732)
管理(4627)
思想(4254)
(4247)
政治(4179)
研究(3989)
思想政治(3911)
政治教育(3911)
治教(3911)
(3901)
德育(3864)
发展(3791)
文化(3736)
(3669)
(3460)
高等(3210)
(3177)
企业(3177)
改革(3177)
业经(3134)
(2913)
(2858)
教育改革(2801)
学校(2796)
学法(2603)
机构
大学(56462)
学院(51848)
教育(26833)
研究(21363)
(20362)
师范(20325)
师范大学(16998)
(13718)
职业(11697)
管理(11570)
科学(11545)
教育学(10556)
技术(10216)
(9942)
理学(9762)
(9709)
北京(9595)
(9576)
理学院(9485)
经济(9349)
管理学(9095)
管理学院(8948)
研究所(8853)
中国(8331)
中心(8204)
职业技术(8036)
(7753)
教育学院(7739)
(7390)
技术学院(6850)
基金
研究(32580)
项目(31067)
科学(26066)
教育(24079)
社会(18379)
基金(18035)
成果(17223)
社会科(16933)
社会科学(16932)
编号(16681)
课题(15223)
(14264)
国家(13905)
(13876)
(13682)
(13547)
科学基金(11146)
规划(11130)
(10053)
项目编号(10033)
研究成果(9381)
(9297)
年度(8973)
重点(8725)
(8685)
(8657)
阶段(8632)
(8586)
(8550)
教育部(8263)
期刊
教育(46902)
研究(27083)
中国(21254)
(12378)
经济(12378)
职业(11285)
技术(8409)
技术教育(7300)
职业技术(7300)
职业技术教育(7300)
大学(6623)
学报(6454)
科学(5638)
高等(5557)
(5212)
论坛(5212)
成人(5037)
成人教育(5037)
高等教育(4924)
(4620)
学学(4274)
(4116)
发展(4044)
(4044)
(4007)
图书(3998)
管理(3869)
职教(3865)
比较(3513)
书馆(3261)
共检索到89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宋晔  牛宇帆  
道德的力量根源于人内心的自觉;道德教育需要对个体自觉进行唤起;自觉唤起需要彰显个体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情感的力量,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能够依靠文化认同的完成来实现个体道德自觉的升华,即形成共同道德;文化认同的关键是主流文化的"主流化"。共同理想的塑造是德育的使命,终极追求是民族复兴,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共同理想可着重于对家国情怀的塑造。道德教育须沿此逻辑进路,唤起个体自觉,引导文化认同,最终使学生树立起共同理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唐汉卫  
多元文化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一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学校道德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意识,明确文化立场,提升文化厚度,彰显文化特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希望哲学的艺术理论逼迫道德教育回归方法论的改变以及价值观的讨论。审美作为一条精神解放的道路,推动哲学寻求艺术审美的可能,使审美成为哲学诠释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在希望哲学的启示之下,把希望、审美和道德三个元素牢牢地连接在一起,从伦理的希望走向艺术的想象,从艺术的想象走向道德的审美,从道德的审美走向解放的希望。道德教育借助审美的逻辑成为一种人的解放的艺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飞  楚燕  
生活世界包含了日常生活世界,但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往往是自在自发的,有着浓重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色彩;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有着一个理想性、超越性的维度,所以它需要从这种自在自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正因如此,道德教育向自觉的文化生活的回归,同样也应当成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桂林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概况袁桂林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普遍面临战后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五十年代末受苏联“卫星事件”震动出现了科技教育、天才教育热潮,同时社会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强道德教育在西方各国震耳欲聋般响了起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其它社会有识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德民  王宝军  
《乐记》指出:"乐者,乐也"。音乐何以同于快乐?从《乐记》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乐源自于音,音源自于声,声源自于情,情源自于性,性归于善,尽善为仁,君子以得仁以为乐。所以由快乐的内心向外表达就是音乐之所出(即创作),其逻辑路径为:乐(快乐)——仁——善——情——声——音——乐(音乐)。音乐向听者内心渗透就是快乐之所归(即欣赏),其逻辑路径为:乐(音乐)——情——善——仁——乐(快乐)。作乐者由快乐的仁心发端为动人的音乐,鉴赏者再由动人的音乐开启快乐的仁心,以此建立起儒家视阈中审美活动与道德自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文化全球化不是同质化,又不是西方化。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应是多元文化的共处,但这又不是文化的自我封闭和文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文化间的“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人们对待文化,尤其是对待具有价值指向的道德文化的态度,构成了文化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核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樊浩一、道德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道德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更是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重大难题。从逻辑上说,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不外两个方面:“教什么”与“怎么教”。“教什么”是教育的内容问题,即以什么样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魏则胜  李萍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道德教育责任主体之外,文化始终是型构人类价值理性的强大力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因素是以文化模式的方式形成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是道德教育的文化机制,文化也因此而成为道德教育的责任主体。文化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粗放模式",二是"集约模式"。在当代社会,集二者于一体的"混合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机制,折射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和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大趋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执着于"道德态度"的道德教育只能浮于学生生活的浅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道德难题的能力。道德能力是链接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践行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载体。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分别为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羊守森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丽颖  
21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逐渐从"理论牵引"转向了"实践驱动",对新品格教育的质疑和批评日渐激烈,对道德发展的非理性因素更趋关注,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问题导向、项目拉动、分类施策,形成三条发展进路。第一条进路是从道德认知到情感能力培养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饱受质疑,道德教育立足点从道德认知转向情感培养,兴起了侧重学生情感发展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第二条进路是从消极惩罚到积极行为支持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从结果式消极惩罚转向预防式的积极行为支持,侧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正向的行为习惯,兴起了"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项目"。第三条进路是从个体道德到社会关系修复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从单纯的个体道德养成转向了社会关系修复,注重在司法范畴之外寻求教育干预之道,兴起了"恢复性司法项目"。这三条进路拓展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空间和实践边界,助推解决现阶段美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不足和缺陷。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志群  
职业道德教育历来被教育者所重视,然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成为长期困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顽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积极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