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7)
2023(2887)
2022(2270)
2021(2435)
2020(1710)
2019(4164)
2018(4311)
2017(5297)
2016(4035)
2015(4585)
2014(4711)
2013(3682)
2012(3433)
2011(3345)
2010(3685)
2009(2824)
2008(2657)
2007(2628)
2006(2506)
2005(2269)
作者
(7935)
(6490)
(6392)
(6345)
(4147)
(3147)
(3135)
(2826)
(2469)
(2455)
(2252)
(2195)
(2183)
(2177)
(2067)
(1991)
(1967)
(1965)
(1949)
(1930)
(1912)
(1673)
(1668)
(1552)
(1523)
(1518)
(1506)
(1408)
(1399)
(1384)
学科
教育(18960)
中国(9327)
理论(6023)
教学(5601)
(4759)
经济(4757)
(4267)
管理(3947)
政治(3822)
思想(3784)
(3527)
(3387)
思想政治(3352)
政治教育(3352)
治教(3352)
德育(3311)
发展(3306)
(3184)
改革(3129)
研究(3127)
高等(3025)
教育改革(2777)
学校(2576)
学法(2508)
教学法(2508)
(2332)
计算(2331)
算机(2323)
计算机(2323)
(2312)
机构
大学(48913)
学院(43893)
教育(25707)
研究(19205)
(18251)
师范(18225)
师范大学(15397)
(12221)
职业(10776)
科学(10321)
教育学(10093)
技术(9349)
(9020)
(8844)
北京(8839)
管理(8429)
经济(8337)
(8252)
研究所(8212)
教育学院(7414)
中国(7379)
职业技术(7339)
中心(7054)
理学(6974)
(6938)
理学院(6745)
管理学(6423)
管理学院(6303)
(6264)
技术学院(6177)
基金
研究(26621)
项目(24155)
教育(21689)
科学(20351)
成果(14854)
社会(14065)
编号(14023)
课题(13524)
基金(13173)
社会科(12767)
社会科学(12765)
(12296)
(11446)
(10746)
(10156)
国家(9884)
规划(9521)
(8818)
项目编号(8326)
研究成果(8108)
年度(8012)
(7960)
科学基金(7605)
(7516)
(7487)
阶段(7465)
(7240)
重点(7194)
教育部(7096)
(7061)
期刊
教育(44766)
研究(25315)
中国(19749)
(11328)
经济(11328)
职业(10715)
技术(7867)
技术教育(6912)
职业技术(6912)
职业技术教育(6912)
高等(5241)
大学(4962)
成人(4823)
成人教育(4823)
高等教育(4664)
学报(4594)
(4524)
论坛(4524)
科学(3951)
(3913)
(3728)
职教(3597)
发展(3550)
(3550)
比较(3452)
教研(2848)
高教(2848)
管理(2836)
学学(2751)
(2651)
共检索到79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道德相对主义取代道德普遍主义有着某种历史合理性,促进了道德自由和道德宽容,但瓦解了道德共识,中断了道德对话。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非全然消极,它要求将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视角纳入公民德育,从道德权利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德规范的合法性。需要在道德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达成平衡:用道德普遍主义规制普遍人权范围,保障人类基本道德权利;用伦理多元主义来规范公民发展性权利问题,保障价值多元。为此,学校德育不仅需要培养理解本土文化的国家公民,更需要培养具有文化移情能力和文化对话能力的全球公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爱民  
道德的相对性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悖逆。它不能在事实上和逻辑上得以确当地圆说 ;不能担保学生获有普遍性、恒定性的道德观 ,不能承领学生葆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导致了道德的解体、道德价值的混乱和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窄化、形式化 ,使道德教育成了“弃德”或“没有道德”的教育。德育学理论必须审慎地处理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紧张关系 ,消除不必要的歧异与视差 ,以获致对其的完整把握与辨证理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严从根  
公民不服从是一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以纠正不正义为理想的公民道德行为,培养具有公民不服从品质的公民理应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维。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实践,它还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多数学生虽然不能称之为公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正当权利。这些权利时常会受到一些"伪公民道德教育"不正义的侵犯,有的时候,当他们采用了各种常规求诉的手段都无法消除这种不正义对待,因此,作为有效维权手段的学生不服从应该得到尊重,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不服从权利。尊重学生的不服从权利,只是为培养公民不服从品质提供了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不服从品质,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要开展专门的公民不服从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维武  
在当代价值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相对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两个基础观念之上:一是伦理学上的相对主义观念和从这种相对主义推论出来的价值中立观念;二是自主个体自由选择的观念。然而,这两个基本观念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反对道德专制主义,另一方面要克服道德虚无主义,追寻、尊重和维护人类珍视的普遍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更好地彼此理解,和平相处,共享人类文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唐爱民  
道德相对主义是影响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潮,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波及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实践。它以标榜道德的相对性、个体性、差异性、境遇性,忌讳道德的权威性、规范性、确定性及标准的客观性,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它既革新了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道德教育的新理解、新见解,又潜藏着消解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及合法性的危险,造成了道德教育的思想困顿与实践困惑。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价值得失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相互纠缠,进而变得愈发扑朔迷离,亟须人们作出审慎而辩证的理论澄明,以使之有益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革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韶刚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人类或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反思西方道德教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洪明  
目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道德相对主义思想和观点。道德相对主义对人们现实的道德生活造成了困扰,也对大学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大学道德教育应该对道德相对主义作出回应,在方法论层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具有绝对意义的道德价值原则;在方法层面,要培养大学生以正义为前提的道德判断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正义化为道德意义上的"定言命令",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正义建构共识性道德规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永刚  
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既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品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意识形态的改变,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颠覆,引发了整个俄罗斯思想界的躁动不安,尤以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迷惘、思想紊乱、意义迷失为甚。在摆脱思想道德困境,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叩问与探索中,俄罗斯深入洞悉、穷究、把脉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将弘扬爱国主义视为俄罗斯重建美好精神家园的思想保障与不竭动力,当做引领公民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由于高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之俄罗斯高校对爱国主义的积极倡导与践行,促使爱国主义不断攀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无论从发展逻辑还是现实而言,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或者说公民道德教育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构成,又是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公民社会的生长在根本上依赖于良善公民的呵护和捍卫,而良善公民的养成则依赖良好的教育。就当下的公民道德教育而言,若要担负起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使命,需要它在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培育公民的边界意识、义务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向阳  
在价值多元社会中 ,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本文对激进的道德主义进行批判和分析 ,并基于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观点提出学校德育改革若干建议 :从求同转向求同存异 ,从规范转向规范和描述相兼顾 ,从对抗转向对话 ,从德目教学转向道德判断力、敏感性、行动能力的培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石勰平  张倩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发展及其特色石勰平,张倩苇新加坡自1965年8月独立以来,经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工业化城市岛国。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如何正确吸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家新  易连云  
答辩时间2013年4月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因之而更加紧密。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价值观的体认、道德理性的增强、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资本,也对现时与未来的社会公民进行着次生教育,这将使得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本研究以高等教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旺来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很难达成某种道德共识,也不存在一种普遍、终极的共识作为师生教育行动基础。道德多元主义力图解决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期望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道德多元主义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多元共识,但是人们以理解、包容的态度消解了道德的普遍化与确定性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极易走向虚无主义;其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一元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仅在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又返回道德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中“有限共识”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旨在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主体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在场,对于学习者来讲,道德教育不是已完成、封闭和控制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未完成、敞开、变革、诗性的“弱式”特征,只有道德教育的“弱”,才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丰富性及其生命的在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任平  贺阳  
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是德国培养负责任公民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性事件"与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和公民政治社会化发展特征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确立为课程目标;围绕政治、社会、经济三大领域遴选课程内容;遵循"博特斯巴赫共识"要求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协同评价机制构建课程保障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德国学校相关课程在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科融合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宏  肖会舜  
在观念史中,构成对价值共识达成的最大障碍无疑来自于基于表象个殊的价值相对主义以及自视代表了"真理性知识"的普世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缺陷就在于把"相对"绝对化、把"多元"一元化、把"特殊"普遍化,这导致要么放弃寻求价值共识的努力,要么把"地方性知识"包装成"全球性知识"予以推广,造成"文明的冲突"。只有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共同利益"才是可理解的,"共同价值"才是可普遍化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