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97)
2023(2783)
2022(2159)
2021(2288)
2020(1725)
2019(4171)
2018(4320)
2017(6153)
2016(4542)
2015(5107)
2014(5356)
2013(4461)
2012(4115)
2011(4047)
2010(4294)
2009(3413)
2008(3195)
2007(3042)
2006(2830)
2005(2635)
作者
(9766)
(8012)
(7909)
(7731)
(5088)
(3828)
(3738)
(3271)
(3094)
(2962)
(2759)
(2701)
(2677)
(2545)
(2522)
(2472)
(2433)
(2433)
(2342)
(2282)
(2234)
(2077)
(2054)
(1880)
(1869)
(1823)
(1745)
(1741)
(1700)
(1680)
学科
教育(18592)
中国(9009)
管理(7950)
(6987)
经济(6976)
理论(6720)
(5907)
(5699)
企业(5699)
教学(5529)
(5311)
技术(4547)
研究(3513)
(3415)
方法(3387)
发展(3282)
政治(3236)
思想(3233)
(3209)
(3160)
改革(3133)
高等(3069)
思想政治(2945)
政治教育(2945)
治教(2945)
德育(2914)
教育改革(2773)
学校(2525)
学法(2449)
教学法(2449)
机构
大学(58074)
学院(52102)
教育(26035)
研究(20821)
(19250)
师范(19202)
师范大学(16212)
管理(15191)
(13900)
理学(13125)
理学院(12860)
管理学(12492)
管理学院(12362)
(11755)
科学(11607)
经济(11155)
职业(10570)
教育学(10219)
技术(9961)
(9756)
北京(9558)
(9397)
研究所(8946)
中心(8176)
中国(7842)
教育学院(7521)
(7262)
职业技术(7230)
(7197)
技术学院(6252)
基金
项目(32227)
研究(31941)
科学(27672)
教育(23845)
基金(20265)
社会(17839)
成果(16703)
社会科(16625)
社会科学(16622)
编号(16472)
(16422)
国家(16134)
课题(14101)
(13972)
(13714)
科学基金(13616)
(12442)
规划(10584)
项目编号(10471)
基金项目(10093)
研究成果(9410)
(9114)
(9068)
(8868)
教育部(8735)
重点(8595)
(8428)
年度(8109)
(7809)
(7491)
期刊
教育(44487)
研究(26097)
中国(20447)
(11168)
经济(11168)
职业(10450)
技术(8770)
技术教育(6830)
职业技术(6830)
职业技术教育(6830)
学报(5397)
科学(5321)
大学(5300)
(5018)
论坛(5018)
高等(4958)
图书(4951)
管理(4698)
成人(4673)
成人教育(4673)
高等教育(4407)
(4156)
(4114)
发展(3646)
(3646)
职教(3586)
情报(3451)
比较(3329)
书馆(3250)
图书馆(3250)
共检索到876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元发  
记忆表面上是个人的、自治的、出于理性的,实质上是被给予的、习俗性的、意见性的。由此值得追问:记忆与真理、道德具有何种关联,记忆与知识是何种关系。记忆具有意见与知识的双重面相,在教育上具有引导人过道德生活与知识生活的双重功能。因此,在教育中有必要保持记忆的意见与知识之间的张力,让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在教育中相互审视,遵守本体论与知识论的双重承诺。既拒绝记忆唯工具化,也反对记忆唯理智化,承认教育与记忆的双重本质关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章乐  
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并非群体成员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工具所建构的关于群体过去的共同记忆,因此它不是关于过去的客观重现,而是基于当下对过去的重构。集体记忆不仅具有凝聚和认同的作用,还具有规范群体价值观和习惯、保存和丰富群体传统以及缓解个体和群体痛苦的作用。然而,集体记忆也涉及选择性遗忘和压迫等道德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道德问题,道德教育在发挥集体记忆的凝聚和认同作用时,还应通过对话建构“共享”的集体记忆,并培养学生集体记忆中的人类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现代社会受科学世界的宰制和技术理性的支配 ,使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主体道德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 ,从而与生活具有了内在的联系。主体道德教育的生活特性 ,使它必须保持可能生活与日常生活间的必要张力 ,以日常生活为根 ,不断地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德胜  
泱泱中华五千年,虽有道不尽的沧桑与辛酸,但中华魂传承生生不息。洋洋万言西方哲学史,怀特海却说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连串注脚。人们也经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从教育学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追问“记忆之下的教育承担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可以实现”的问题。教育永远不能丧失对记忆的质询能力。教育既要对抗遗忘,以直面自我与历史的同一性问题;同时又要反思真实,以直面认识与真理的统一性问题。在教育学中,记忆与教育关系的话题需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被激活,并得到持续的关注与讨论。
关键词: 个人记忆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于秀源  
叙述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两次报考研究生的经历,回忆了当年攻读学位过程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谈了艰苦和紧张的学习与生活对自己的锻炼和提高,同时说明了刻苦与勤奋对研究生成才的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济良  
我国道德教育的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人性基础 ,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 ,失去了主体对象 ,过于意识形态化。因此 ,改革道德教育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 ,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改革传统非此即彼的道德教育方法 ,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立足于道德教育自身任务的完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唐汉卫  
生活道德教育理念已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可,也是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关于生活道德教育,在理论上还有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挖掘和追问的问题,像到底如何理解生活、主要指谁的生活、何种生活等等。本文意在对以上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站在人本的角度,道德、生活、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当以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意义生活和道德生活。为此,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培养他们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道德教育建构人的幸福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康钊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汉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百年前的生活教育相比,近十年来的生活道德教育可以视为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的又一次自我确认和选择,其意义当然也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具有更大程度的解放思想、尊重现实、启示未来、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未来在于文化自觉和重建社会,二者关系密切,不仅从根本上关系到生活道德教育的前途,而且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飞  楚燕  
生活世界包含了日常生活世界,但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往往是自在自发的,有着浓重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色彩;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有着一个理想性、超越性的维度,所以它需要从这种自在自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正因如此,道德教育向自觉的文化生活的回归,同样也应当成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谭春华  
历史街巷与旧宅反映了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市民生活的印痕,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能生动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对长沙市历史街巷与旧宅的选择,保护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探求延续城市历史风貌与特色的方法,存留城市生活的记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晓红  
~~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