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40)
2023(3394)
2022(2907)
2021(2807)
2020(2332)
2019(5574)
2018(5651)
2017(10297)
2016(5860)
2015(6719)
2014(6493)
2013(6338)
2012(6144)
2011(5536)
2010(5545)
2009(4974)
2008(4872)
2007(4239)
2006(3855)
2005(3306)
作者
(16924)
(14258)
(14184)
(13273)
(9185)
(6863)
(6411)
(5577)
(5360)
(5142)
(5018)
(4983)
(4761)
(4360)
(4333)
(4240)
(4237)
(4185)
(4086)
(4063)
(3624)
(3553)
(3460)
(3432)
(3241)
(3175)
(3110)
(3096)
(2932)
(2898)
学科
(20787)
经济(20758)
管理(12649)
(11592)
(8674)
企业(8674)
方法(7442)
地方(7315)
(7183)
(6389)
数学(6102)
数学方法(5975)
中国(5299)
农业(5022)
业经(4849)
理论(4172)
(3973)
(3655)
环境(3548)
(3454)
(3250)
金融(3247)
(3246)
贸易(3245)
教育(3240)
(3034)
地方经济(2935)
技术(2668)
(2578)
(2578)
机构
大学(81762)
学院(80206)
研究(29762)
管理(27150)
(26450)
经济(25686)
理学(23465)
理学院(23025)
管理学(22421)
管理学院(22267)
中国(21378)
科学(20800)
(18475)
(16080)
(15490)
研究所(14423)
(14332)
师范(14197)
中心(13582)
业大(13391)
(13312)
农业(12806)
(12443)
师范大学(11803)
北京(11213)
(10975)
(10475)
财经(9891)
科学院(9010)
(9000)
基金
项目(56154)
科学(43606)
研究(40611)
基金(39727)
(35506)
国家(35181)
科学基金(29232)
社会(24020)
社会科(22497)
(22488)
社会科学(22488)
基金项目(21844)
自然(19865)
(19662)
自然科(19346)
自然科学(19338)
自然科学基金(18984)
教育(18804)
编号(16724)
资助(15466)
成果(14337)
重点(12861)
(12463)
课题(12235)
(11880)
(11379)
计划(10953)
科研(10765)
创新(10660)
大学(10203)
期刊
(31803)
经济(31803)
研究(23103)
中国(16800)
学报(15429)
(14645)
科学(14376)
教育(11365)
大学(11177)
学学(10215)
农业(10120)
(9569)
管理(8758)
技术(6530)
资源(5903)
(5854)
金融(5854)
(5562)
图书(5505)
(5378)
业经(5086)
(4856)
问题(4548)
财经(4431)
业大(4220)
经济研究(4071)
书馆(3998)
图书馆(3998)
(3843)
科技(3808)
共检索到119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瑞杰  郭美华  
自孔孟以来,道德主体性与天命之间就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着后世诸儒对此问题的解读。在对《孟子·尽心篇》首章的诠释上,朱子以普遍之理的预设为根基,依据《大学》条目,从认知角度呈现了一个由知到行、普遍的历时性进程,突出普遍天理对于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而阳明将此章三句视为三种品第的为学进路,并与《论语》《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结合起来,将此章理解为不同主体现实生存活动及其境界的共时性差异,对单纯的认知主义进路有所克服。但是,阳明依然将普遍天理预设为主体性良知的先天本质,同样湮没了真正的道德生存本身。事实上,重新敞露道德生存论的真蕴,将天命与道德生存划界,以人自身活泼的生存活动及其展开作为人之本质的基础,是彰显人自身生存性意义的必由之路。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红杰  平章起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和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为思想基础的科学思想,全面修正了西方人道主义理论,本质超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实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之中,对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康宇  
陆象山认为诠释经典的目的不是文献爬梳,而是生命的体悟与实践。他以发明本心为先,博览群书为后,将治经读书与工夫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经典诠释以强烈的主体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大诠释学”理念。从对《孟子》的诠释来看,象山强调简易、剥落、涵养的作用,视经典注疏为一种脉络的切入及生活的参与,主张主体应直接明了地以心体识别道体、天理,并有效地将所悟、所感应用于自身道德修养与践履中。通过对朱陆之辩的辨析,可知象山学之诠释原则为本体优先于认知,包含了西方现代诠释学中“前理解”的意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志伟  
倪德卫在其孟子思想的探究中,提出“意志无力”的问题以切入孟子心性哲学的内在机理,从而以一种普遍性的问题意识重构了孟子以具体事例呈现的一系列道德哲学问题。意志无力是在道德认知的前提之下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道德行为模式,道德认知是确定是否陷入意志无力状态的一个先决条件,同时古希腊哲人认为充分的道德认知可以消解意志软弱,而中国先秦儒家尤其是孟子却明确意识到仅有道德认知并不能完全解决意志无力的问题,还必须考虑情感、意愿和欲望与道德认知的综合影响。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赵麦茹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支撑着孟子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孟子的经济思想富含了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一特色在其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和分配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孟子之思想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树勋  
孟子以"心"言"性",以"良"界定"心",这是孟子在心性论上两个层次的创造。前一层意义已被熟知,而后一层意义还有待掘发。在孟子以前,"良"并无规定心性之意义,是孟子首次将它运用到心性论场合,用以界定由"性"而显之"心"的情状。这种界定和"良"的原有语义有一定关联,但孟子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使用。首先,"良"的良善义指明此"心"的"善"的属性;其次,它的首等义(与其本义有关)乃强调此"心"是头等、至大之"心";再次,"良"的确实义对此"心"在每一人的真实性进行强调和确认。在孟子的多重规定中,"良心"的范畴远比"善心"小。针对"心"的相关表现("知""能""贵"),孟子使用了同样的规定,原因在于此四者皆以"仁义"为实质。因而,孟子在根本上是对"仁义"之"性"作出"良"的肯定,意味着此"性"不仅是善,而且是诸善之首,此等"首善""确实"存在于"心"。由此来看,孟子的人性论不仅是"性善论",更是一种"性良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德民  沈鸿  
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与非人相区别的、以"不忍人之心"为核心、沿着"四端"向"四德"不断充扩的向善之心。孟子的不动心是指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向度不可动摇。此心虽然生而具有,但并非圆满自足,须通过意识自由和行为自觉缓慢培养,令其渐次成长,连续不断,由小到大,以止于至善。心之所向叫志,坚持此志不变,叫"持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二者互为制约,须"持其志,勿暴其气",所以孟子主张养气。告子的不动心是指接受了某种外在律令,将心托付于此,从而信念坚定,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奕君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继春秋各诸侯之间吞并侵略的紊乱变局,仍处于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百家争鸣,诸子挺秀"的时代。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反映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景林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大鸣  
本文以解说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的权威来源、道德目标等,论证了关注学校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进  
在思想史上,对原壤形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构。原壤先被视为一个"失礼"之人,后被皇侃改塑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方外圣人"。前者关注原壤与孔子的"故旧"关系,从而将全章主旨放在"老而不死是为贼"之上,由此深入思考礼法秩序的存在根基问题;后者则侧重思考原壤的个人思想,为原壤的失礼进行辩护,进而为消解礼法秩序提供思想资源。朱子对原壤形象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在尊重原壤思想形象的同时对之进行了根本否定,使该章主旨得以重现。现代思想基于平等自由的诉求,消解了朱子的努力,遮蔽了该章本来严肃重大的问题,降低了该章及经典的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曰宏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浓缩在一些成语之中。孟子理想中的教育是一种心灵深处"无声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施教者唤醒受教者并让受教者进行"心的焠炼"而自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施教者的正确引导也非常重要。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方光柱  
孟子的赋税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孟子的赋税思想主要体现为其民本思想,具体体现在其保护税本的“制民恒产”论,“薄其税敛”的“轻摇薄赋”论,“食之以时”“不违农时”“勿夺民时”的涵养税源论,以及“用之以礼”的合理支出论。孟子的赋税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儒家思想以及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建福  
人格何以尊严,如何赢得人格尊严,如何保持人格尊严,历来是中国哲人关注和探究的重大问题。孟子承前启后,以其独特的视角,以其高明睿智和理论勇气,首倡"天爵"、"良贵"思想,确信人皆有善端,都有尚善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了人格平等的人性论依据;主张"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提倡超越权势利禄的独立人格;认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鄙夷自贱人格;确信"敬人者人恒敬之",倡导维护和赢得人格尊严;主张持"君子之守",养"浩然之气",努力养成"大丈夫"人格尊严。孟子以其自身崇高人格和留下的人格尊严的精辟论述,惠泽于后世,并为当代人格尊严教化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现实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