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37)
2023(7562)
2022(6249)
2021(6079)
2020(4612)
2019(10298)
2018(10138)
2017(17688)
2016(10193)
2015(10971)
2014(10483)
2013(9067)
2012(7842)
2011(7132)
2010(7250)
2009(6395)
2008(5574)
2007(4752)
2006(4170)
2005(3514)
作者
(22392)
(18794)
(18499)
(17828)
(11675)
(9005)
(8586)
(7399)
(7160)
(6556)
(6352)
(6176)
(6026)
(5958)
(5672)
(5575)
(5525)
(5515)
(5508)
(5257)
(4597)
(4561)
(4329)
(4319)
(4211)
(4154)
(4135)
(4056)
(3818)
(3739)
学科
(24198)
经济(24170)
管理(21495)
教育(19488)
(18141)
(15024)
企业(15024)
中国(14331)
理论(9113)
方法(8775)
(8256)
(7516)
教学(7289)
(7134)
数学(7031)
数学方法(6861)
业经(6839)
(6168)
地方(5586)
农业(5436)
技术(5375)
发展(5319)
(5248)
贸易(5245)
(5196)
(5065)
环境(4575)
(4550)
(4238)
(4164)
机构
大学(120829)
学院(119031)
研究(41024)
管理(38579)
(37662)
经济(36577)
理学(33812)
理学院(33264)
管理学(32423)
管理学院(32178)
教育(29035)
(28117)
师范(28001)
(26064)
科学(24143)
中国(23460)
师范大学(23156)
(18446)
(18326)
(18254)
中心(18086)
技术(16935)
研究所(16872)
职业(16675)
北京(16465)
(15529)
财经(14910)
(14729)
业大(14253)
(13620)
基金
项目(82341)
研究(68770)
科学(67861)
基金(57111)
(48534)
国家(48013)
社会(42419)
科学基金(41837)
教育(40109)
社会科(39984)
社会科学(39980)
(34014)
编号(30962)
(30505)
基金项目(29957)
成果(26764)
自然(25071)
自然科(24555)
自然科学(24550)
课题(24316)
自然科学基金(24059)
(21509)
资助(21006)
重点(20135)
规划(19511)
(19297)
(19138)
项目编号(18793)
(18143)
(17842)
期刊
教育(49351)
研究(44229)
(41011)
经济(41011)
中国(29958)
学报(14504)
科学(14113)
(13534)
管理(13397)
技术(13261)
职业(12609)
大学(12549)
(12166)
学学(10120)
农业(8815)
业经(8356)
技术教育(7992)
职业技术(7992)
职业技术教育(7992)
(7570)
经济研究(6959)
(6820)
论坛(6820)
财经(6768)
(6500)
金融(6500)
(5979)
成人(5655)
成人教育(5655)
发展(5589)
共检索到176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彩平  
伦理是人的普遍性的延展,具有空间性蕴含;伦理的空间性首先意味着伦理空间的结构化整体图示;伦理的空间性昭示组建完备的各层次伦理实体即现实伦理空间的各类地标;伦理实践即伦理的空间化过程,空间伦理表象即个体内心的道德地图。以此为基础,针对当前中国伦理重建的困境与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有效的德育目标要呈现结构化的整体伦理格局,将学校组建为示范性中介伦理实体,把道德地图作为学生道德成长表征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设想。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屈晓婷  秦莹  
从工程伦理视角对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高校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途径:注重学术道德观念的引导;加强学术道德的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完善学术道德的约束机制;建立学术行为的荣誉激励制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潘建红  
现代科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试验.不仅使已有的道德问题得到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道德与科技发展现实的诸多冲突,为道德教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因子,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新视点。伦理学向来是道德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伦理学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向,道德教育也要实现整体的转型。科技伦理教育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突出地运用道德感化和道德舆论的手段,使人们学会关心,懂得尊重,对人、自然、社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茂聪  王培峰  
网络道德危机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交往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开放与规范、秩序、理性的统一,公共意识与个体文化自觉的统一,对数字的尊重,有限共享与互惠的统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面向以网络文化为交往媒介的网络交往伦理的重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谢正立  张婷  
特殊教育学校在聋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关怀伦理视角审视聋生道德教育,我们发现在道德学习的效仿对象、道德主体意识、道德体验和道德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特殊教育学校可通过提供道德学习榜样、有效对话过程、道德实践机会、行为认可途径和教育制度保障等策略来提高聋生道德教育的质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秀玉   邵龙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本文以此为宗旨试图探讨如何应用儒家伦理的精华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服务,以增强德育有效性,培养一代跨世纪的四有新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邓云洲  
本文简要评述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与伦理道德观,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一些重要意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伟  
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视与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自律能力;要把伦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相结合;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集团军;开辟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新领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富兴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同一性危机”。这种危机缘于道德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笔者就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的说服法,运用该理论讨论了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进而提出整合性教学观、作为话语过程的说服法,以解决学校道德教育的“同一性危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是有“性别”之分的,男女两性在道德价值重心、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上均有差异。但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性别歧视,导致道德教育的性别失衡和性别冲突,从而限制了道德教育的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应该消除性别歧视,重新定义道德和有道德的人,使道德教育的核心概念包容女性气质。在此基础上,重建道德教育大厦,使其矗立于理性和情感的根基之上。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郅庭瑾  曹丽  
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伦理迈进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师从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深入比较中西方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苏振富  
党的十八大发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不仅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且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进而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崭新的科学论断和时代命题。我们不仅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进过程和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深刻理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和"生态文明新时代"标志性的本质特征;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