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7)
2023(5329)
2022(4295)
2021(4426)
2020(3409)
2019(8238)
2018(8149)
2017(13351)
2016(8216)
2015(9635)
2014(9559)
2013(8871)
2012(8431)
2011(8046)
2010(7995)
2009(6985)
2008(6768)
2007(5877)
2006(5255)
2005(4999)
作者
(19691)
(16393)
(16354)
(15933)
(10527)
(7877)
(7511)
(6575)
(6422)
(5799)
(5703)
(5525)
(5396)
(5332)
(5234)
(5197)
(5018)
(4754)
(4747)
(4659)
(4486)
(3983)
(3878)
(3772)
(3743)
(3671)
(3589)
(3568)
(3392)
(3357)
学科
(28360)
经济(28337)
教育(19066)
中国(18077)
管理(13060)
方法(12878)
数学(12115)
数学方法(12041)
(10931)
(8451)
贸易(8446)
(8374)
(7260)
企业(7260)
(7171)
(6893)
理论(6578)
(6521)
发展(5686)
(5563)
教学(5498)
关系(5404)
(5326)
(5178)
(5021)
(4621)
银行(4617)
(4571)
技术(4412)
(4344)
机构
大学(114656)
学院(106647)
(47944)
研究(47931)
经济(47167)
管理(31633)
中国(31046)
教育(27121)
理学(27068)
(26826)
理学院(26622)
管理学(26182)
管理学院(25950)
科学(24956)
(24714)
师范(24624)
(23448)
研究所(21588)
师范大学(20912)
(20112)
中心(18947)
北京(18717)
(17036)
经济学(17006)
财经(16364)
(15350)
经济学院(15339)
(14914)
研究院(13372)
研究中心(13288)
基金
项目(67559)
研究(57427)
科学(55803)
基金(48915)
(42326)
国家(41883)
社会(36753)
教育(34713)
社会科(34660)
社会科学(34656)
科学基金(34452)
基金项目(23899)
编号(23605)
(23385)
(22977)
成果(22421)
资助(20606)
课题(20203)
(19208)
自然(18734)
自然科(18325)
自然科学(18319)
自然科学基金(18037)
中国(17761)
教育部(17485)
重点(17305)
(16652)
(16118)
(15904)
国家社会(15696)
期刊
(48202)
经济(48202)
研究(46957)
教育(45320)
中国(31825)
科学(13958)
学报(13784)
(13663)
大学(12097)
技术(11740)
管理(11630)
(11050)
职业(10763)
学学(9676)
经济研究(9340)
财经(8991)
(8544)
农业(8254)
世界(8115)
(8024)
(7868)
金融(7868)
国际(7690)
技术教育(7045)
职业技术(7045)
职业技术教育(7045)
(6760)
论坛(6760)
问题(6640)
(5732)
共检索到1744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道德教育的"中国形态"是"‘精神’形态",而非西方式的"理性"形态。"精神形态"的道德教育展现为"伦—理—道—德"四要素、"居伦—由理—明道—成德"四环节的伦理与道德同一的价值生态与精神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教育要义是:"从实体出发";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培育"冲动形态的伦理";获得"伦理上的造诣"。"居伦由理"是伦理认同,"明道成德"是道德自由,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发展是伦理过程与道德过程的精神统一,其中,伦理与伦理过程具有基础性与现实性意义。由此,个体便由"自然存在者"透过"精神"努力,提升为"伦理存在者"。道德教育是一个价值生态和精神过程,回归"精神"传统,是中国...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郑富兴  
情感型社会形态和契约型社会形态是认识我国社会的状况和性质的一个社会学视角。这两种社会形态在我国社会中是一种共时性存在。在道德教育实践中 ,忽视这两种社会形态是学校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原因。因此 ,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应辩证地区分这两种社会形态 ,这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以此为起点 ,重新设计或修订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从实体出发"与"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不同伦理观,历史地形成基于"精神"或基于"理性"的两种道德教育哲学。"伦理"—"道德"对立,"理"—"道"分离,"德"—"得"脱节,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三大"精神"问题,由此导致现代中国道德教育"无伦理"、"没精神"两大基本缺陷。中国道德教育要走出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误区与困境,必须建构"回归精神的道德教育",尊重和维护伦理道德的精神生态,形成道德教育的"精神生态体系"。面对"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捍卫与蓬勃精神,从而真正培育"‘有精神’的德性"和"‘有精神’的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羊守森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德胜  
人权教育研究的展开,首先要面对的是其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人权与道德有共同的人性基础,人权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人权具有道德性;与道德意味着走出自我、走向他人不同,人权突出权利和对个人的保护,将义务留给他者,尤其是国家。人权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态。但与道德教育侧重义务不同,人权教育突出个人基本权利;国家对人权的尊重是真正的人权教育,而道德教育则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公正中。人权教育与道德教育可以相得益彰、互为阈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义保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现代文明离不开自然界生态文明,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投入较大,但是收效却不理想。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多管齐下,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许洁英  
一、历史背景 美国的教育与宗教紧密相联。最初的学校都是由教会开办,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宗教的理想,扩大宗教的影响。早期的学校都开设宗教课程,对学生进行宗教道德教育。本世纪以来,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时,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相对冷淡了。一些学校也取消了宗教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丽荣  
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在道德教育的传统、历史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又有着共同之处。研究这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次林  
德目是人类道德经验的凝结点和传递道德经验的抓手。但是,传统的德目概念及其"美德袋"道德教育受到了挑战。作者提出德目是由概念、情境、动机构成的三维结构,德目教育就是德目三维要素的互动与整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志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作为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自身综合素质,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注、创新等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质而言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邓达  田龙菊  
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日益弥漫全球的精神危机,遏制物质主义的泛滥,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倡导者,对美国盛行的品格教育进行反思,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为了幸福为目的,在理论和行动上掀起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并日益显现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21世纪的新走向。精神关怀道德教育的合理精神和积极的作风给予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春英  
苏联解体之后,社会转型的震动给学校精神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为了承担起特殊历史时期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使命,俄罗斯学校精神道德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学校精神道德教育机制的转变带来了精神道德教育指导理念、课程及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精神道德教育改革上述策略带来的价值正负及价值大小还需要假以时日细心研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