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43)
2023(3643)
2022(3063)
2021(3325)
2020(2596)
2019(6088)
2018(6334)
2017(10163)
2016(7110)
2015(8340)
2014(8825)
2013(7898)
2012(7660)
2011(6951)
2010(7557)
2009(6830)
2008(7132)
2007(6859)
2006(6363)
2005(6210)
作者
(18644)
(15437)
(15225)
(14920)
(9760)
(7570)
(7161)
(6093)
(5939)
(5922)
(5428)
(5129)
(4902)
(4877)
(4857)
(4856)
(4829)
(4708)
(4570)
(4484)
(4254)
(3888)
(3844)
(3795)
(3580)
(3558)
(3451)
(3290)
(3255)
(3252)
学科
教育(19384)
(16879)
经济(16844)
管理(15151)
中国(12620)
(12541)
(10389)
企业(10389)
理论(8285)
(7523)
教学(6978)
(6389)
(6173)
方法(5630)
(5458)
(4734)
发展(4246)
数学(4168)
(4123)
数学方法(3889)
业经(3839)
研究(3839)
(3824)
银行(3818)
农业(3783)
技术(3688)
(3593)
(3581)
思想(3568)
(3516)
机构
大学(97093)
学院(92018)
研究(36586)
教育(28641)
(26042)
管理(25207)
经济(24929)
(24190)
师范(24082)
(23686)
中国(23528)
科学(21836)
理学(20060)
师范大学(19773)
理学院(19679)
(19530)
管理学(18896)
管理学院(18706)
(17501)
研究所(17107)
北京(16653)
中心(15965)
(15488)
技术(15120)
职业(14371)
(13924)
(13304)
(12775)
财经(11048)
教育学(11036)
基金
项目(47804)
研究(42907)
科学(37718)
基金(29341)
教育(28945)
(24462)
国家(24046)
社会(22446)
成果(21896)
编号(21164)
社会科(20680)
社会科学(20673)
(20217)
(19174)
科学基金(19008)
课题(18679)
(16409)
基金项目(13845)
资助(13076)
规划(12874)
项目编号(12593)
重点(12445)
(12439)
(12163)
(11823)
研究成果(11578)
(11249)
(11210)
阶段(11180)
(11089)
期刊
教育(49052)
研究(41647)
(37394)
经济(37394)
中国(32154)
学报(13605)
(13287)
(13106)
技术(12514)
职业(11790)
大学(11519)
科学(11458)
管理(10459)
学学(8910)
(8850)
金融(8850)
农业(8838)
技术教育(7532)
职业技术(7532)
职业技术教育(7532)
(6575)
论坛(6575)
财经(6085)
图书(6056)
(5933)
高等(5598)
业经(5437)
(5387)
成人(5327)
成人教育(5327)
共检索到168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鲁宁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指的是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正当的道德行为选择却同时产生善与恶两种自相矛盾的结果的特殊情况。与道德教育中的其他悖论现象相比较,道德悖论是一种结果式悖论,并且道德悖论中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自相矛盾。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而言,道德规则本身具有的"二律背反"特征是道德悖论产生的首要原因,而学生道德智慧的缺失和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假设的被利用则是道德悖论产生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可知,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并不可以完全消除,而只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来降低道德悖论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道德悖论带来的危害。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汉卫  
本文旨在对道德教育中的悖论或类似于悖论性质的矛盾进行阐释 ,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道德教育本质的理解 ,并揭示这些悖论对道德教育应有的启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从实体出发"与"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不同伦理观,历史地形成基于"精神"或基于"理性"的两种道德教育哲学。"伦理"—"道德"对立,"理"—"道"分离,"德"—"得"脱节,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三大"精神"问题,由此导致现代中国道德教育"无伦理"、"没精神"两大基本缺陷。中国道德教育要走出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误区与困境,必须建构"回归精神的道德教育",尊重和维护伦理道德的精神生态,形成道德教育的"精神生态体系"。面对"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捍卫与蓬勃精神,从而真正培育"‘有精神’的德性"和"‘有精神’的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亚鹏  李继利  刘志远  宋欣泽  
神经法学是认知神经科学与法学联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研究法律相关的心理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脑科学与法学的结合,必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道德与不道德、守法与违法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神经法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违法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防御途径,而且对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因此,未来的道德教育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神经法学的相关成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德胜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教育不能冷漠,应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传统伦理学多是排斥想象的,但实际上即使是排斥想象的伦理学也是无法离开想象的。道德想象力不是想象力与道德的简单结合,而是想象力带有道德意蕴与道德功能的运用,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的道德意义在于发现道德问题,探索解决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矫正。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培育道德想象力上首先需要做的,是排除限制、堵塞、挤压道德想象力的教育因素,使道德想象力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道德隐喻、道德教育隐喻的转换、发挥文学叙事的独有功能、直面痛苦、沉思练习等教育方法对道德想象力的培育有直接的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德胜  
人权教育研究的展开,首先要面对的是其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人权与道德有共同的人性基础,人权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人权具有道德性;与道德意味着走出自我、走向他人不同,人权突出权利和对个人的保护,将义务留给他者,尤其是国家。人权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态。但与道德教育侧重义务不同,人权教育突出个人基本权利;国家对人权的尊重是真正的人权教育,而道德教育则主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公正中。人权教育与道德教育可以相得益彰、互为阈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叶飞  
"五四"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是从传统儒家德育向现代性德育的转型;第二次是革命伦理教育取代了现代性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模式;第三次转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道德教育摆脱了革命伦理教育的窠臼,重新走上了现代性德育之路。历次转型中,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它的位置,儒家德育在某种意义上"被遗忘"了。这种"遗忘"对于道德教育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义保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现代文明离不开自然界生态文明,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投入较大,但是收效却不理想。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多管齐下,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许洁英  
一、历史背景 美国的教育与宗教紧密相联。最初的学校都是由教会开办,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宗教的理想,扩大宗教的影响。早期的学校都开设宗教课程,对学生进行宗教道德教育。本世纪以来,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时,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相对冷淡了。一些学校也取消了宗教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丽荣  
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在道德教育的传统、历史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又有着共同之处。研究这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次林  
德目是人类道德经验的凝结点和传递道德经验的抓手。但是,传统的德目概念及其"美德袋"道德教育受到了挑战。作者提出德目是由概念、情境、动机构成的三维结构,德目教育就是德目三维要素的互动与整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