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1)
2023(2248)
2022(1722)
2021(1870)
2020(1316)
2019(3195)
2018(3316)
2017(4397)
2016(3708)
2015(4221)
2014(4458)
2013(3547)
2012(3211)
2011(3109)
2010(3321)
2009(2622)
2008(2441)
2007(2359)
2006(2221)
2005(2069)
作者
(6949)
(5608)
(5583)
(5492)
(3578)
(2736)
(2707)
(2414)
(2192)
(2132)
(2019)
(2006)
(1960)
(1783)
(1765)
(1748)
(1731)
(1719)
(1705)
(1645)
(1612)
(1531)
(1483)
(1370)
(1358)
(1339)
(1272)
(1264)
(1217)
(1216)
学科
教育(18536)
中国(8364)
教学(5434)
理论(5420)
(3464)
思想(3284)
(3192)
政治(3177)
(3129)
改革(3116)
发展(3096)
思想政治(3016)
政治教育(3016)
治教(3016)
高等(3016)
德育(2985)
(2974)
研究(2883)
教育改革(2772)
管理(2714)
学校(2519)
(2432)
学法(2422)
教学法(2422)
经济(2421)
(2253)
计算(2219)
算机(2215)
计算机(2215)
教育学(2208)
机构
大学(42430)
学院(37386)
教育(25503)
(17586)
师范(17563)
研究(17061)
师范大学(14847)
(10899)
职业(10258)
教育学(10033)
科学(9220)
技术(8848)
(8045)
北京(7942)
(7441)
研究所(7368)
教育学院(7367)
职业技术(7008)
管理(6772)
中心(6338)
(6140)
技术学院(5853)
理学(5758)
(5650)
(5568)
理学院(5529)
中国(5289)
教育科(5270)
教育科学(5231)
管理学(5207)
基金
研究(24182)
项目(21390)
教育(20819)
科学(18447)
成果(13770)
编号(13035)
课题(12844)
社会(12284)
(11532)
基金(11411)
社会科(11194)
社会科学(11192)
(10786)
(9839)
规划(9075)
(8783)
国家(8521)
(8338)
研究成果(7637)
项目编号(7609)
年度(7586)
(7169)
(6816)
(6789)
(6779)
阶段(6761)
教育部(6661)
(6553)
科学基金(6550)
重点(6520)
期刊
教育(44312)
研究(22850)
中国(18684)
职业(10570)
技术(7497)
技术教育(6884)
职业技术(6884)
职业技术教育(6884)
(6107)
经济(6107)
高等(4935)
成人(4735)
成人教育(4735)
高等教育(4374)
大学(4199)
(4147)
论坛(4147)
(3791)
学报(3692)
职教(3595)
发展(3534)
(3534)
科学(3298)
比较(3290)
教研(2814)
高教(2814)
(2309)
(2296)
远程(2171)
远程教育(2171)
共检索到68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站在人本的角度,道德、生活、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当以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意义生活和道德生活。为此,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培养他们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道德教育建构人的幸福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关键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予波在《学习时报》(4月25日)撰文说,教育从根本上说,终极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办教育必须坚持和实践教育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教育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教育本身就是传递幸福、创造幸福的事业;学生在教育中体会学习和求知的幸福,并通过学习获得对幸福的认知、幸福的能力,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苏洁  
我和老公文磊是一对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夫妻,结婚已经快5年了,婚姻早巳从新婚时的甜蜜到如今的日趋平淡,因此渐渐地感觉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沉闷和乏味。一天,百无聊赖之际,我在网上冲浪,突然间大学时的好友小米在QQ上和我说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带着文磊一起来拍摄一次"微电影"。"微电影"?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一丝好奇,我故意调侃道:"哇,多大的雨点落在本小姐头上,太惊喜了!是选我们做演员吗?"在得到她的肯定回答后,我变得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现代社会受科学世界的宰制和技术理性的支配 ,使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主体道德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 ,从而与生活具有了内在的联系。主体道德教育的生活特性 ,使它必须保持可能生活与日常生活间的必要张力 ,以日常生活为根 ,不断地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奇  
原本在北京工作的王伟现在住在云南大理,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看书,和在这里新认识的朋友们聚聚,偶尔也出去游玩一番。这样的生活着实让北京的朋友们羡慕,不过,很多人都好奇王伟的收入从哪来?"房租啊!"王伟笑着说。早在2005年,王伟以5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北京五环边上购买了一套两居室,现在有每月4000元的房租收入,足够她在大理的开支。而她在北京的那套房子目前已经涨到3万元/平方米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济良  
我国道德教育的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人性基础 ,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 ,失去了主体对象 ,过于意识形态化。因此 ,改革道德教育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 ,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改革传统非此即彼的道德教育方法 ,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立足于道德教育自身任务的完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唐汉卫  
生活道德教育理念已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可,也是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关于生活道德教育,在理论上还有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挖掘和追问的问题,像到底如何理解生活、主要指谁的生活、何种生活等等。本文意在对以上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康钊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汉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百年前的生活教育相比,近十年来的生活道德教育可以视为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的又一次自我确认和选择,其意义当然也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具有更大程度的解放思想、尊重现实、启示未来、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未来在于文化自觉和重建社会,二者关系密切,不仅从根本上关系到生活道德教育的前途,而且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仁  
王仁在《成人教育》2016年第6期中撰文,阐述了人类社会成人教育的缘起,提出了新时期成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本原,进而提出了推进新时期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对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更新和传承就一直存在,人类社会中成人教育的缘起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延续生命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